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李莉:从陶艺创作到理论研究的转场
1
作者 方李莉(口述) 毛青(整理)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3年第6期27-29,共3页
1988年,我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瓷大学”“陶瓷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陶瓷古彩艺术大家施于人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并不拘泥于设计还是雕塑,施老师是个特别开放的人,他不管我用什么手法来做作品,... 1988年,我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瓷大学”“陶瓷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陶瓷古彩艺术大家施于人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并不拘泥于设计还是雕塑,施老师是个特别开放的人,他不管我用什么手法来做作品,所以我当时就对创作很感兴趣。陶瓷学院非常好,很开放,研究生都有被派出学习外语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学院 硕士研究生 陶艺创作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方李莉答记者问 被引量:2
2
作者 方李莉 张杰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20-123,共4页
该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杰记者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的一次采访,因报纸的篇幅有限,只发表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是该访谈的完整稿。访谈以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为题,探讨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特点、存在的问... 该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杰记者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的一次采访,因报纸的篇幅有限,只发表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是该访谈的完整稿。访谈以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为题,探讨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发展、艺术人类学中国化发展的原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李莉 人类学研究 社会科学报 物质文化遗产 现已出版 民族志 文化诗学 本土文化资源 民族音乐
下载PDF
努力推进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方李莉会长在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李莉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5-10,共6页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年会于这金秋时节,在具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金陵之城——南京召开了!大家非常兴奋,对这次会议充满期待。这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这是中国艺术学重镇的所在地,感谢东南大学艺术...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年会于这金秋时节,在具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金陵之城——南京召开了!大家非常兴奋,对这次会议充满期待。这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这是中国艺术学重镇的所在地,感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会务团队及学会秘书处的工作团队!也欢迎来自海内外的参会学者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发展 反思 历史维度 民族志写作
下载PDF
费孝通学术思想的自然史演绎--方李莉研究员访谈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新宇 方李莉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3期1-5,共5页
刘新宇:方老师好,很高兴能访谈您。近些年您一直致力于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2021年时逢费孝通诞辰111周年,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您的著作《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以及六卷本的《费孝通精... 刘新宇:方老师好,很高兴能访谈您。近些年您一直致力于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2021年时逢费孝通诞辰111周年,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您的著作《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以及六卷本的《费孝通精选集》。在惊异于这样一个浩大工程的同时,我深知您为此浇注了很大的心力,想了解您从事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美与共 自然史 商务印书馆 方李莉 费孝通 学术思想 刘新宇 访谈
下载PDF
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未来:与方李莉的对话 被引量:18
5
作者 方李莉 向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情感结构与社会转型和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中国手工艺的复兴和乡村复兴实则是一套文化样态和审美哲学的复兴。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可以让乡民重新感知乡村的美,从而引领新时尚和社会革新。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根,不是我们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我们。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今后的社会发展是去中心和多中心的重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我们更需要迈向“生态中国”,需要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样式,从而真正在艺术层通达美美与共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乡建 乡村复兴 多中心重构 时尚 生活样式
下载PDF
设计·手艺与中国文化复兴——方李莉谈“设计与文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方李莉 《设计》 2020年第2期34-38,共5页
《设计》:您认为艺术设计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何种关联?方李莉:设计主要是人类在制造生活器用之前的一个设想和构思。当然最终它要作用在设计器用的制作和出现上,文化主要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审美选择的价值体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设计》:您认为艺术设计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何种关联?方李莉:设计主要是人类在制造生活器用之前的一个设想和构思。当然最终它要作用在设计器用的制作和出现上,文化主要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审美选择的价值体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从文化上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看不见的,所以必须要附着在某些物品上面,所以说设计的物品不仅要从人机功能这种实用性角度去思考,而且也有一种文化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选择 价值体系 实用性 中国文化复兴 器用 《设计》
下载PDF
拓艺术人类学之境,做“从实求知”的学问——方李莉学术访谈
7
作者 方李莉 黎清 《创作评谭》 2023年第2期15-23,共9页
一、从景德镇出发,走向“中国艺术人类学”黎清(以下简称黎):方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有这么一个契机请您做一个访谈。首先想问您的一个问题是,您怎么从景德镇的研究后面转向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当时是什么触发了您这样的一个研究转向?方李... 一、从景德镇出发,走向“中国艺术人类学”黎清(以下简称黎):方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有这么一个契机请您做一个访谈。首先想问您的一个问题是,您怎么从景德镇的研究后面转向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当时是什么触发了您这样的一个研究转向?方李莉(以下简称方):其实,我对景德镇的研究最初就是从人类学开始的,可以说就是艺术人类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景德镇 从实求知 学术访谈 学问 转向
原文传递
开放性的艺术人类学思考——方李莉学术自述 被引量:6
8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1,共7页
我走向人类学研究之路的起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在20多年以前。在那个时候,人类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而且20世纪50年代曾遭院系调整的厄运,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所以研究队伍很小,大家对这门学科很陌生,对于我来说也... 我走向人类学研究之路的起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在20多年以前。在那个时候,人类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而且20世纪50年代曾遭院系调整的厄运,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所以研究队伍很小,大家对这门学科很陌生,对于我来说也一样,并不知道什么是人类学。之所以走上人类学研究的道路是源于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走向的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 学术 李莉 学思 艺术 开放
原文传递
丁千与陶瓷学院的创办
9
作者 方李莉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丁千,重庆合川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网签约画家、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景德镇天佑陶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顾问等,原景德镇陶瓷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 丁千,重庆合川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网签约画家、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景德镇天佑陶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顾问等,原景德镇陶瓷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丁千水彩画》、油画风景集《江南之恋》、陶瓷艺术作品《火圣集》等,个人资料收入《中国美术年鉴》等数十种书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画 陶瓷文化传播 油画风景 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艺术作品 水彩画 艺术家协会
下载PDF
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被引量:33
10
作者 方李莉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5期25-38,共14页
在当今时代,艺术不仅失却了原始时期的文化精神象征能力,也失却了古典时代的再现与真实描述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今天,艺术放弃了与超验存在王国的任何联系,失掉了它作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对世界或历史的解释方式的特征,进入了一种虚无... 在当今时代,艺术不仅失却了原始时期的文化精神象征能力,也失却了古典时代的再现与真实描述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今天,艺术放弃了与超验存在王国的任何联系,失掉了它作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对世界或历史的解释方式的特征,进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视域。黑格尔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提到的艺术的终结,真的会出现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吗?如果是这样,用更客观的方式认识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与人类的社会及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问题就非常重要了。笔者认为在这样的研究中有必要引进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根据的、程式化的错位形式,这种错位就是研究方位的转变,而人类学的这种研究方位的转变将会给以往的艺术学研究带来什么样的新视角、什么样的新的方法论,这正是笔者在论文中提出并希望解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田野工作 艺术学 方位转换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述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方李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00-108,共9页
许多人类学家认识到,艺术史能够为人类学家提供一种视野,即将艺术品视为观看的物化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面貌。时至今日,艺术学不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象牙塔中,认为艺术与日常生活无关,与民众的行为... 许多人类学家认识到,艺术史能够为人类学家提供一种视野,即将艺术品视为观看的物化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面貌。时至今日,艺术学不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象牙塔中,认为艺术与日常生活无关,与民众的行为及社会的互动无关,只是一些高雅圈子里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产物。艺术的研究需要人类学的视角及养分。文章分别从后代主义思潮下的艺术人类学发展、艺术人类学理论、艺术民族志观点,概要描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理论命题、艺术人类学方法论的创新实践,以及对当前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西方艺术人类学 艺术民族志
下载PDF
论“遗产资源”活化的价值与意义
12
作者 方李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99-102,共4页
一、遗产资源活化的意涵有关“遗产资源”的概念,笔者曾写过多篇文章进行论述。所谓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资源,就是要为一定的社会活动服务,离开社会活动的目的,资源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也就没有了资源... 一、遗产资源活化的意涵有关“遗产资源”的概念,笔者曾写过多篇文章进行论述。所谓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资源,就是要为一定的社会活动服务,离开社会活动的目的,资源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也就没有了资源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当某种存在物没有同一定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并非我们论述的资源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资源 毫无意义 自在之物 价值与意义 资源活化 社会活动 存在物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传统工艺发展”项目主持人方李莉简介
13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被英国杜伦大学高研院聘为客座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被英国杜伦大学高研院聘为客座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社会转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持人 艺术人类学 学术委员会
原文传递
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 被引量:14
14
作者 方李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1期54-62,共9页
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在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不停发展改变,存活于当下社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例外。所有“非遗”都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所谓动态意味着它不仅与历史有关,与现当代有关,还应该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有关。另... 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在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不停发展改变,存活于当下社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例外。所有“非遗”都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所谓动态意味着它不仅与历史有关,与现当代有关,还应该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有关。另外,从整体论看,既要将非遗放在动态的时间维度中来理解,也要将其放在复杂的社会空间中来审视,看到它是后现代社会和知识化社会的产物,不仅是被保护的“遗产”,还是参与新的社会建构的“资源”。人类社会从开发自然资源时代转向开发“人文资源”时代,与人文资源紧密相连的“非遗”正体现出其未来性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文资源 全球化 后现代社会
下载PDF
费孝通先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后教育的贡献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李莉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2-69,共8页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设立,是1984年5月,当年,由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向邓小平同志建议的。最初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主要是针对理工科领域的。1987年,在费孝通先生的建议下,北大开始进行社会学流动站试点,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设立,是1984年5月,当年,由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向邓小平同志建议的。最初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主要是针对理工科领域的。1987年,在费孝通先生的建议下,北大开始进行社会学流动站试点,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曾经是人文社会学科中最早建立的博士后流动站。1985年,费孝通先生辞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的职务,到北京大学建立社会学研究所,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来到北京大学自己能专心做研究和承担教学工作,并想继承抗战时期的魁阁精神,亲自带头指导年轻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开展实地调查的社区研究。由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立的比较早,它曾经是人文社会学科中唯一的流动站。费孝通先生认为,从问题出发,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发展,得益于其他学科人才的支援,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费孝通先生倡导,在人文社会科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博士后制度 人文社会科学
下载PDF
当代景德镇著名陶瓷艺术大家——王锡良
16
作者 方李莉 王锡良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3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王锡良(1922-2023),男,原籍安徽黟县,1922年2月生于景德镇。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其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 王锡良(1922-2023),男,原籍安徽黟县,1922年2月生于景德镇。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其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 陶瓷美术 王锡良 景德镇陶瓷 陶瓷工业 珠山八友 书画院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研究——从共享的审美经验到共创的心态秩序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李莉 李玥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79-92,共14页
历史上中华民族以礼乐为纲,辅以释道的宗教与哲学,通过官方和民间礼俗活动的互动展演,形成了一套全民共享的礼仪制度及审美经验,潜在地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保持了中华文明代际相传的稳定性。一方面以“礼制”... 历史上中华民族以礼乐为纲,辅以释道的宗教与哲学,通过官方和民间礼俗活动的互动展演,形成了一套全民共享的礼仪制度及审美经验,潜在地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保持了中华文明代际相传的稳定性。一方面以“礼制”立等级、修外在礼节,形成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基本价值观,是一种指向社会秩序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乐教”和上下、修内在精神,在审美教化中平衡了群体差异和矛盾,暗藏了一套潜在认同观念的集体无意识,加强了内在心态秩序的建构。在古今共通的礼乐传统、族群共享的审美经验、官民共创的心态秩序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及认知系统,达成内部认知系统的一致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不断加强和传承,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与底层逻辑,也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点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核心价值 审美经验 心态秩序 礼乐文明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边界与融合: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的交叉对话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杰 方李莉 徐新建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5期1-14,F0002,共15页
安丽哲:跨学科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今天已经成为学界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近邻跨学科研究能够成功打破学科藩篱,使得相关知识体系的研究更具备整体性,另一方面,各个交叉的近邻学科的研究也经常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造成很多困惑。2... 安丽哲:跨学科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今天已经成为学界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近邻跨学科研究能够成功打破学科藩篱,使得相关知识体系的研究更具备整体性,另一方面,各个交叉的近邻学科的研究也经常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造成很多困惑。2021年1月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举办的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17期特邀中国审美人类学的代表人物王杰教授来做一个题为“审美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问题与方法”的报告,该次论坛还邀请了国内艺术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方李莉研究员和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徐新建教授进行评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审美人类学 艺术学研究 文学人类学 跨学科研究 方李莉 徐新建
下载PDF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5
19
作者 方李莉 王杰 +1 位作者 徐新建 安丽哲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2期1-16,共16页
论坛时间:2021年6月14日19:00-21:00论坛入口1:腾讯会议ID:747525579论坛入口2:哔哩哔哩ID:11448845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2021年6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举办的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22期特邀中国艺术... 论坛时间:2021年6月14日19:00-21:00论坛入口1:腾讯会议ID:747525579论坛入口2:哔哩哔哩ID:11448845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2021年6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举办的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22期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李莉研究员来做一个题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报告。本期论坛还邀请到国内审美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分别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杰教授与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新建教授。学术主持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副研究员。此次论坛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梳理西方艺术的范畴和定义,归纳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脉络与谱系来系统地对中国艺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进行相应的梳理与归纳,并就现有学术成果和贡献来总结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总体问题,进一步明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术目标;另一方面,借此讨论来展示该论证体系,不仅仅是放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还放在审美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近邻交叉学科视野中来讨论,以推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研究 中国艺术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名誉所长 学术目标 西方人类学
下载PDF
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 被引量:61
20
作者 方李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6-198,共13页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最为多样化,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最为多样化,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费孝通晚年指导的最后一个国家重点课题。课题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与深化了费先生的"人文资源"思想,而且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对西北地区人文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对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总结出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在当今的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领域里,在中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的自主创新、道德重建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问题的讨论中,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甚至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都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资源 费孝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资源 西部开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