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莫底沟矿区含硫矿物产酸潜力评估
1
作者 高飞 王涛 +1 位作者 肖一鑫 方立天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含硫矿物产酸潜力的综合评估对于酸性矿山废水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河津市莫底沟矿区为例,基于岩石样品地球化学静态测试结果,结合含硫矿物储量和矿井涌水量估算,综合评估了莫底沟矿区含硫矿物的产酸潜力。结果表明... 含硫矿物产酸潜力的综合评估对于酸性矿山废水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河津市莫底沟矿区为例,基于岩石样品地球化学静态测试结果,结合含硫矿物储量和矿井涌水量估算,综合评估了莫底沟矿区含硫矿物的产酸潜力。结果表明:莫底沟矿区内太原组10号煤、本溪组铝土矿和本溪组硫铁矿均具有产酸潜力,太原组煤层间的灰岩不具备产酸潜力;估算出莫底沟矿区的最大产酸量为1.9万t H_(2)SO_(4),年产酸性废水量为30.9万m^(3),产酸年限为265.5 a;对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最大产酸量偏大,年产酸性废水量偏小,产酸年限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 含硫矿物产酸潜力评估 最大产酸量 产酸年限 山西莫底沟矿区
下载PDF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被引量:12
2
作者 方立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8-75,共8页
事事无碍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其意义为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和真如本觉。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该学说的理论要点。该学说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 事事无碍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其意义为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和真如本觉。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该学说的理论要点。该学说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维与丰富的逻辑论证。虽然事事无碍论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但其结构、内涵与旨趣都表现出与印度佛教迥异的中国思想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事事无碍论 六相圆融 十玄无碍 相即相入
下载PDF
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方立天 《东南文化》 CSSCI 1994年第2期45-51,共7页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性的体相。又认为一切...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性的体相。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本来圆满具足所有的性能,每一现象都具有对立的本性,彼此完全具足又互不混淆。天台宗所立的“圆融三谛”和“一念三千”说就是具体说明实相涵义的。天台宗人在实相论的基础上,又进而探讨了心与众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宗 《大正藏》 无情有性 一念三千 性恶说 真如 三谛圆融 实相论 华严宗 佛性说
下载PDF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被引量:14
4
作者 方立天 《中国文化》 1992年第2期56-70,共15页
本文着重从中印佛教思想文化交涉的視角,揭示因果報應論所包含的人本論、因果論、生死觀和來世觀等哲學内涵,强調因果報應、三世輪回說是一種以自我道德行為來改變未來生命的理論。由於這種理論把道德律和自然律結合起來,作為一種社會... 本文着重从中印佛教思想文化交涉的視角,揭示因果報應論所包含的人本論、因果論、生死觀和來世觀等哲學内涵,强調因果報應、三世輪回說是一種以自我道德行為來改變未來生命的理論。由於這種理論把道德律和自然律結合起來,作為一種社會行為準則,而為廣大佛教信徒所接受,成為中國古代儒、道以外别樹一幟的人生理論,而發揮了補充儒、道思想的作用。文章通过與中國固有的報應觀念和印度佛教因果報應說兩方面的比较,指出中國佛教因果報應論所受中國本土的分命說、天命論、神話、傳說、泰山崇拜、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和心性論的影響,同時又構成為對中國固有報應觀念乃至宗教觀念的重大衝擊,指出中國佛教因果報應論是既繼承又區别於印度佛教因果報應說的帶有自身民族思想色彩的獨特學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佛教信徒 佛教思想 道德律 佛教信仰 株宏 持戒 自然律 奉法要 地藏
下载PDF
慧远的政教离即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方立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9,共7页
慧远提出政教离即论,系统阐发了佛教与政治既相离又相即的主张。他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多方面论证佛教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佛教既独立于政治,又有益于政治的观点,是慧... 慧远提出政教离即论,系统阐发了佛教与政治既相离又相即的主张。他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多方面论证佛教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佛教既独立于政治,又有益于政治的观点,是慧远政教关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沙门不敬王者论》 政教关系 《弘明集》 纲常名教 封建政治 政教分离 礼敬 封建王权 王侯
下载PDF
总结赵朴老的宗教思想 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方立天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2007年11月6日,我应邀参加“纪念赵朴初居士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的发言,这是从赵朴老如何观察、认识和领导中国佛教的角度来讲的。当时我就想,赵朴老还有丰富的宗教... 2007年11月6日,我应邀参加“纪念赵朴初居士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的发言,这是从赵朴老如何观察、认识和领导中国佛教的角度来讲的。当时我就想,赵朴老还有丰富的宗教思想,值得我们总结。这次,我想借参加“纪念赵朴初居士逝世10周年座谈会”的机会,总结一下赵朴老的宗教思想,以期更好的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思想 诞辰100周年 学术座谈会 2007年 总揽全局 中国佛教 赵朴初 居士
下载PDF
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诸法即实相”论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方立天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107-112,共6页
诸法实相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核心,天台宗人进一步提出诸法即实相论,强调现象与本质、事物与真理相即不离的思想。文章全面地分析了实相的三层意义、基本内容与表述特点,并着重揭示诸法即实相命题的思想要点:现象与本质圆融、心即实... 诸法实相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核心,天台宗人进一步提出诸法即实相论,强调现象与本质、事物与真理相即不离的思想。文章全面地分析了实相的三层意义、基本内容与表述特点,并着重揭示诸法即实相命题的思想要点:现象与本质圆融、心即实相与不可思议境界。最后,通过体与用、理与事、权与实、俗与中、一与多的对应范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宗 诸法 实相 相即
下载PDF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被引量:5
8
作者 方立天 《中国哲学史》 1992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佛教心性论是着重阐述心与性的关系、心的本质以及心性的作用、意义的学说。从根本上说,就是论述人的本性的理论,即人性论。佛教教义最关切的问题是人类受苦的根源以及如何解脱痛苦的途径,而对解脱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与主体精神世界(知... 佛教心性论是着重阐述心与性的关系、心的本质以及心性的作用、意义的学说。从根本上说,就是论述人的本性的理论,即人性论。佛教教义最关切的问题是人类受苦的根源以及如何解脱痛苦的途径,而对解脱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与主体精神世界(知、情、意)的核心即心性问题相关联的。佛教对于心性的意义,不只从它和烦恼的关系上去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心性论 部派佛教 范畴网络 如来藏 印度佛教 佛教教义 阿赖耶识 天台宗 唯识宗
下载PDF
早期儒家人格建构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方立天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2期31-34,共4页
人格是近代的一个概念,在古代称为“品格”或“人品”,即人的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体现了个人相对于他人的独立存在.儒家哲学的基本点是人的问题,由此也十分重视对人格问题的阐... 人格是近代的一个概念,在古代称为“品格”或“人品”,即人的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体现了个人相对于他人的独立存在.儒家哲学的基本点是人的问题,由此也十分重视对人格问题的阐发构造,本文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角度简要地述说一下早期儒家的人格观及其现代释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人格建构 人格价值 现代意义 孟子 孔子 立德 圣人 人格观 人格问题
下载PDF
中国佛教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立天 《中国文化》 2001年第Z1期66-71,共6页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大正藏》 鸠摩罗什 《大乘起信论》 “不变” 天台宗 实在论 《大智度论》 诸法实相 本体论
下载PDF
佛教与中国伦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立天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1期4-11,共8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调整矛盾、解决矛盾,并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伦理 伦理道德思想 儒家道德 印度佛教 六方礼经 善生经 佛教伦理观 慧远 纲常伦理 大乘佛教
下载PDF
般若思维简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立天 《江淮论坛》 CSSCI 1989年第5期55-63,92,共10页
印度佛教经历小乘之后,大乘兴起,并成为佛教的主流。随着大乘佛教的的产生,般若学逐渐成为佛教的主导思想。“般若”,被认为能断惑证真,度化众生,而称为“佛母”,是佛教所谓的高级智慧——一种指导观察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判别是非善恶... 印度佛教经历小乘之后,大乘兴起,并成为佛教的主流。随着大乘佛教的的产生,般若学逐渐成为佛教的主导思想。“般若”,被认为能断惑证真,度化众生,而称为“佛母”,是佛教所谓的高级智慧——一种指导观察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判别是非善恶的基本方法,也是佛教所证悟的最高理想境界。从认识论和思维科学的角度来说,般若是一种特殊的体证方法和体验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 大乘佛教 思维 理想境界 认识论 般若学 思维科学 小乘 基本方法 主导思想
下载PDF
佛性述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立天 《求索》 1984年第3期46-52,58,共8页
“佛性”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演变 佛性观念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提出是佛教出世主义理论的逻辑必然。 佛教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生以及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是“苦”,人生自身就是诸苦的集合体,为此就要探寻形... “佛性”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演变 佛性观念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提出是佛教出世主义理论的逻辑必然。 佛教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生以及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是“苦”,人生自身就是诸苦的集合体,为此就要探寻形成痛苦的原因和消灭痛苦的途径,以争取达到绝对安宁的无痛苦的所谓解脱境界。佛教不是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从社会阶级关系去寻找人生痛苦的原因,而是着重于把人看为自然体,并侧重从个人,尤其是从内心去寻求。认为个人的各种扰乱身心的迷惑苦恼,即烦恼的心理和相随而来的行为是招致人生痛苦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佛性说 真如 述评 吉藏 天台宗 本体 性善性恶 说法 万物
下载PDF
佛教“空”义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6
14
作者 方立天 《佛学研究》 2003年第0期78-88,共11页
本文着重就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空”作一历史的梳理,也即对“空”义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的叙述。文章简要论述了早期佛教的无我执观,部派佛教空有论的歧义,随后着重论述中观学派的假有性空说和瑜伽行派的识有境无说,并论述了... 本文着重就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空”作一历史的梳理,也即对“空”义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的叙述。文章简要论述了早期佛教的无我执观,部派佛教空有论的歧义,随后着重论述中观学派的假有性空说和瑜伽行派的识有境无说,并论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空”义的发展,文章最后总结了佛教“空”义的历史演变轨迹与哲学思想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下载PDF
儒道佛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方立天 《中国哲学史》 1996年第Z1期15-24,共10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究竟怎样,这是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全国性的持久的热门话题.我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化最具积极意义的内容是人生价值观,传统文化对现代化最直接的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艺术素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究竟怎样,这是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全国性的持久的热门话题.我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化最具积极意义的内容是人生价值观,传统文化对现代化最直接的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艺术素质等内涵,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资源,也是一个国家强弱的主要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从流派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本文拟简要地叙述儒道佛人生价值观的基本要点,进而揭示其现代意义,尤其是对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价值观 儒道佛 佛教 儒家 道教 长生不死 庄子 理想境界 道德价值 儒佛道
下载PDF
我对生活禅的理解和希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立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共3页
净慧长老作为"生活禅"的倡导者,系统阐述了生活禅的佛学内涵和社会价值,对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和方法作了全面的理论定位。方立天认为,生活禅是通过觉悟人生来奉献人生,非常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楼宇烈认为,生活禅体现了... 净慧长老作为"生活禅"的倡导者,系统阐述了生活禅的佛学内涵和社会价值,对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和方法作了全面的理论定位。方立天认为,生活禅是通过觉悟人生来奉献人生,非常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楼宇烈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宗皈依自性、不离世间的根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梁世和认为,生活禅的理论和实践把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何石彬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普遍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其当下性则成为修学实践的起始点和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社会效果
下载PDF
《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序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立天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3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冲突与融合 两晋时期 中国佛教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文化 互动互补 文化交流 为中心 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汉魏
下载PDF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评 被引量:2
18
作者 方立天 《佛学研究》 1995年第0期142-157,共16页
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 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来佛教将部派佛教的“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的解脱要求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藏 《大正藏》 阿赖耶识 部派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说一切有部 原始佛教 思想述评 心性论
下载PDF
略谈华严学与五台山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立天 《五台山研究》 1988年第1期22-26,共5页
华严学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潮,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文殊师利菩萨①的道场。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的流传,五台山因华严学而更著名于世。这篇短文,拟简要地谈谈华严学与五台山的关系。一《华严经》
关键词 华严经 《华严经》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 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 法藏 华严宗 天台宗 报身佛
下载PDF
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1
20
作者 方立天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佛教文化的传承是指佛教文化的传播、流传、承袭、承继;佛教文化的创新则是指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排除旧的,创立新的。传承与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两个基本样式。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理论上涉及坚持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古代... 佛教文化的传承是指佛教文化的传播、流传、承袭、承继;佛教文化的创新则是指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排除旧的,创立新的。传承与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两个基本样式。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理论上涉及坚持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古代性与当代性、恒久性与时代性、原教义与新学说等重大问题,也触及佛教与社会、佛教与世俗、佛教与民族、佛教与地域等关系问题,需要教内外学者深入思考、探索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 文化发展 基本样式 创新 传承 关系问题 当代性 时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