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绘画中的幽暗与澄明--以透纳为例
1
作者 方赞茹 《流行色》 2022年第3期122-125,共4页
西方的“风景”观念直到18世纪,出现透纳和之后的印象主义实践者,画家才具有投入现实之景的经验,此时,画家进入可感觉的世界,色彩从明暗的附属中解放出来,在自然光韵的浸渐中自行呈现。笔者认为在面对感知被技术所替代的艺术环境,在可... 西方的“风景”观念直到18世纪,出现透纳和之后的印象主义实践者,画家才具有投入现实之景的经验,此时,画家进入可感觉的世界,色彩从明暗的附属中解放出来,在自然光韵的浸渐中自行呈现。笔者认为在面对感知被技术所替代的艺术环境,在可感觉的世界中寻回光影即隐且显的原初意义,对当下绘画何为等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本文以透纳作品中的光影作为探究的对象,通过对透纳绘画中的光色分析,揭示了光与暗的真理性在遮蔽与澄明中显现的艺术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纳 转向 色彩
下载PDF
幽暗之境
2
作者 方赞茹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97,共5页
何为幽暗性?我以为世间之物皆有其可见与不可见的状态。显然,敞而易见的表象是属于物质的,而不可见或不易见的遮蔽之处职责更接近物质的本质,这种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幽秘状态,我称之为幽暗。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提到过一块石... 何为幽暗性?我以为世间之物皆有其可见与不可见的状态。显然,敞而易见的表象是属于物质的,而不可见或不易见的遮蔽之处职责更接近物质的本质,这种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幽秘状态,我称之为幽暗。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提到过一块石头的“阴沉”:这种沉重向我们压来,它同时却拒绝我们向它穿透。要是我们砸碎石头而试图穿透它,石头的碎块却决不会显示出任何内在的和被开启的东西,因为石头碎块很快又隐回到同样的“阴沉”之趣中了。这种“阴沉”指向虚无幽暗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中路》 海德格尔 石头 状态 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