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早期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方雨新 张晶 +8 位作者 郑燕 刘倩 李颖 王玥 张秋露 柳静 胡雅斌 文飞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观察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second-LASIK,FS-LASIK)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90眼)近视患者于我院屈光中心行双眼FS-LASIK术,术毕时随机选一眼给予Pure Vision软性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戴镜组),并于术后第3天复诊... 目的观察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second-LASIK,FS-LASIK)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90眼)近视患者于我院屈光中心行双眼FS-LASIK术,术毕时随机选一眼给予Pure Vision软性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戴镜组),并于术后第3天复诊时取出,另一眼作为非戴镜组,不戴角膜接触镜。对比戴镜组与非戴镜组术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瓣对合情况、主观症状评分。观察戴镜组与非戴镜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下泪河面积、裂隙灯检查以及术后角膜瓣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下泪河面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角膜瓣对合情况:术后1 d时戴镜组优于非戴镜组的比例占总数的66.7%(30例);术后3 d时,戴镜组较好的比例略微下降为64.5%(29例);术后1周后,戴镜组与非戴镜组角膜瓣与基质床交界面差异不明显。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戴镜组与非戴镜组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基础泪液分泌量、下泪河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 18.6%的患者表示配戴绷带镜较为舒适,32.6%认为并不舒适,而48.8%患者未感到明显差异;术后第3天上述主观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6.3%、51.2%及32.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常规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有助于角膜瓣的贴附,使对合面更加平整和均匀,但在泪膜稳定性方面并没有明显作用。大部分患者并未因配戴绷带镜而有效缓解了主观不适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 角膜瓣对合面 下泪河面积
下载PDF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牛羽凝 何海龙 +2 位作者 陈炫宇 方雨新 金子兵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1-494,共4页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DCA)是一类近视性黄斑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后极部出现黄白色萎缩样改变。DCA是诊断病理性近视的重要临界特征,该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对延缓病理性近视进展和降低视功能损伤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眼科影像学检查可诊...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DCA)是一类近视性黄斑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后极部出现黄白色萎缩样改变。DCA是诊断病理性近视的重要临界特征,该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对延缓病理性近视进展和降低视功能损伤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眼科影像学检查可诊断该疾病,彩色眼底照相最为简便而直观。脉络膜厚度亦是诊断DCA的关键指标,而目前尚未明确定义该疾病的脉络膜厚度诊断临界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病变影像学资料的分析更加客观、准确。未来期望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积极建立DCA的标准量化评估体系,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理性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近视性黄斑病变 病理性近视 预测 综述
原文传递
重视无囊膜支撑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范
3
作者 崔莹 方雨新 周丹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5期257-262,共6页
无囊膜支撑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是人工晶状体脱位、严重晶状体脱位以及无晶状体眼患者恢复视觉功能的有效手段。手术方式包括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以及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 无囊膜支撑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是人工晶状体脱位、严重晶状体脱位以及无晶状体眼患者恢复视觉功能的有效手段。手术方式包括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以及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每种手术方式自问世以来都经历了不断的改良和发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也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本文中笔者将对无囊膜支撑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的演变、针对临床不同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常见并发症的防范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无囊膜 巩膜固定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完全内界膜剥除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海龙 方雨新 +4 位作者 刘振宇 周春媛 佘海澄 万修华 金子兵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23-828,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完全内界膜(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完全内界膜(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在线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选取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方式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1日。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和综述性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均数差(MD)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手术后黄斑裂孔(MH)发生率。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232篇文献,最终纳入10篇文献的417只眼进行分析,其中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保留中心凹ILM剥除分别为245、172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者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者治疗后BCVA、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VA:MD=0.05,95%CI-0.00~0.11,P>0.05;CFT:MD=-4.79,95%CI-18.69~9.11,P>0.05);M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5.70,95%CI 2.22~14.61,P<0.05)。结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均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眼BCVA、CFT均得到改善;与完全ILM剥除比较,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后MH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国际分类的一致性评估
5
作者 何海龙 齐越 +4 位作者 方雨新 马雅 刘卓琳 宋昊 金子兵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0-515,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经验眼科医师对严重病理性近视(PM)黄斑病变国际分类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的严重PM黄斑病变患者102例171只眼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年龄...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经验眼科医师对严重病理性近视(PM)黄斑病变国际分类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的严重PM黄斑病变患者102例171只眼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等临床资料。从事PM诊疗与研究的6名不同临床经验医师(A、B、C、D、E、F)分别独立对患者彩色眼底像进行判读并对严重PM黄斑病变进行PM荟萃分析(META-PM)分类和萎缩(atrophy)-牵拉(traction)-新生血管(neovascular)相关新型分类系统(ATN分类)中萎缩(A)分类进行分类;依据ATN分类中牵拉(T)分类标准, 对OCT图像进行判读并分类, 其中T0再细分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存在和脉络膜薄变、脉络膜新生血管伴部分RPE和脉络膜萎缩、RPE和脉络膜萎缩等3类。板层黄斑裂孔无法采用AT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定义为TX。采用Kappa(κ)检验分析医师A、B、C、D、E与F间分类结果的一致性。κ值≤0.4为一致性较低, 0.4<κ值≤0.6为一致性中等, κ值>0.6为一致性较强。结果 102例171只眼中, 男性20例37只眼(19.6%, 20/102 ), 女性82例134只眼(80.4%, 82/102);年龄(61.97±8.78)岁;眼轴长度(30.87±1.93)mm;等效球镜度(-16.56±7.00)D. META-PM分类和ATN分类中萎缩(A)分类结果, 医师A、B、C、D、E与医师F的一致性分别为73.01%、77.19%、81.28%、81.28%、88.89%;κ值分别为0.472、0.538、0.608、0.610、0.753。ATN分类中牵拉(T)分类T0、T1、T2、T3、T4、T5分别为109、18、11、12、9、8只眼;TX者4只眼。结论不同临床经验医师对严重PM黄斑病变分类的一致性存在差异, 随临床经验的积累其一致性会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黄斑病变 一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