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做学问,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
1
作者 施一公 《大学科普》 2016年第2期51-53,共3页
各位同学,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也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未来该怎么办?其实,二十多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直到1995年,博士后课程完成后我才隐... 各位同学,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也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未来该怎么办?其实,二十多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直到1995年,博士后课程完成后我才隐约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副校长 学问 院士 智商 素质 研究生 博士后
下载PDF
施一公眼中的饶毅
2
作者 施一公 《国际人才交流》 2014年第2期27-30,共4页
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15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 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15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所知,所以也—直想写篇关于饶毅的文章。但真正开写,才发觉要把饶毅丰富多彩的性格、行事方式和做过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篇文章从起意动笔到完成历时一年多,也不过是择其一二,讲讲我眼中的饶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 文章 地理 回国 偏激
下载PDF
爷爷的一生是个奇迹
3
作者 施一公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第7期55-56,共2页
青少年时期对爷爷的印象父亲是特别崇拜爷爷的,因为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讲起爷爷,言语之中总是充满了敬佩之情。那时候虽然跟爷爷素未谋面,但我知道爷爷是个老共产党员、“老革命”,对爷爷的经历很是引以为豪。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 青少年时期对爷爷的印象父亲是特别崇拜爷爷的,因为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讲起爷爷,言语之中总是充满了敬佩之情。那时候虽然跟爷爷素未谋面,但我知道爷爷是个老共产党员、“老革命”,对爷爷的经历很是引以为豪。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我常常会添枝加叶地描述我爷爷的英雄事迹,心里颇为骄傲。但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正在延续,爷爷被关押在上海的监狱里接受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事迹 敬佩之情 小伙伴 爷爷 青少年时期 文化大革命 共产党员
下载PDF
施一公:妻子是我的总顾问
4
作者 施一公 云帆 《妇女生活》 2013年第10期1-1,共1页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美国生活条件优越,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回国的?施一公(以下简称施):2006年5月,我回国参加四年一次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清华大学的主要负责人找到我,恳请我回国担任学校的医学和生物学领头人。母校的诚意让我心潮...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美国生活条件优越,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回国的?施一公(以下简称施):2006年5月,我回国参加四年一次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清华大学的主要负责人找到我,恳请我回国担任学校的医学和生物学领头人。母校的诚意让我心潮澎湃,虽然我在国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根在中国,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一公 生物物理学 美国生活 普林斯顿大学 美国科学院 国产动画片 独栋别墅 家庭生活 科研基金 科研经费
原文传递
施一公:科技创新需要责任和勇气——在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节选)
5
作者 施一公 《天天爱科学》 2016年第10期20-21,共2页
首先,作为一名身处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家,我热烈地欢迎大家前来参加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预祝大家全力以赴,用你们的洪荒之力震撼评委,取得优胜成绩.看着你们,忍不住想起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想到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巨变,感慨万... 首先,作为一名身处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家,我热烈地欢迎大家前来参加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预祝大家全力以赴,用你们的洪荒之力震撼评委,取得优胜成绩.看着你们,忍不住想起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想到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巨变,感慨万千。自古英雄出少年.1900年,梁启超先生曾写就《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大赛 英雄出少年 《少年中国说》 施一公 创新需要 梁启超先生 郭永怀 邓稼先 朱光亚 李政道
原文传递
施一公:我对科学研究的体验
6
作者 施一公 胡雨寒 +1 位作者 程玺 田姬熔 《大学生》 2015年第1期110-113,共4页
我的博士后导师尼古拉·帕瓦拉蒂奇(Nikola Pavletich)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曾8年间在《自然》和《科学》上发了30篇论文,我认为他的工作可以写成两本教科书。在此,我想说方法论中很重要的一点——不能简单... 我的博士后导师尼古拉·帕瓦拉蒂奇(Nikola Pavletich)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曾8年间在《自然》和《科学》上发了30篇论文,我认为他的工作可以写成两本教科书。在此,我想说方法论中很重要的一点——不能简单地接受别人告诉你的事情,自己要思考,而且要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方法论的转变我在麻省理工学院面试博士后时,尼古拉的导师(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告诉我,尼古拉特别聪明,能精读26种科学期刊,知识渊博,能力非常强。我听后特别震惊,因为我也读文章,读上两三本期刊就没时间做研究了,觉得读文章很占时间,顾此失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拉蒂 尼古拉 THINKING 施一公 博士后导师 知识渊博 美国科学院 告诉我 我在 终身教授
原文传递
试答钱学森之问
7
作者 施一公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钱学森曾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多年来,钱学森之问牵动着方方面面的思考。在此,我想用这篇心得作为对钱学森之问的回复。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学术成就 民国时期
下载PDF
施一公:驱使我走上科研之路的,除了兴趣,更多的是责任
8
作者 喜平(文/图) 施一公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22年第3期44-46,共3页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如果学生一进大学就想到以后的就业,结果就是个个都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钻笔者:我们国家日益强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烈,很多人因此觉得我们的科技和教育也走在了世界...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如果学生一进大学就想到以后的就业,结果就是个个都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钻笔者:我们国家日益强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烈,很多人因此觉得我们的科技和教育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此。您怎么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栋梁 研究型大学 施一公 科技和教育 民族自豪感 兴趣 科研
原文传递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被引量:19
9
作者 施一公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0,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从世界范围看,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往往在于率先掌握了科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从世界范围看,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往往在于率先掌握了科技创新主动权,率先取得了重大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突破,而突破的产生来自顶尖人才,顶尖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要依托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顶尖人才 三位一体 人才自主培养 培养之路 原创理论 核心技术 依托大学
下载PDF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10
作者 施一公 《华夏教师教育》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从世界范围看,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往往在于率先掌握了科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从世界范围看,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往往在于率先掌握了科技创新主动权,率先取得了重大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突破,而突破的产生来自顶尖人才,顶尖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要依托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顶尖人才 三位一体 人才自主培养 培养之路 原创理论 核心技术 依托大学
下载PDF
施一公:我的科研动力
11
作者 施一公 《少先队研究》 2015年第1期61-61,共1页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在清华大学"吴杨奖"颁奖典礼上发表了题为"我的科研动力"的演讲。在演讲中,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作出了点评:"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关注点太...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在清华大学"吴杨奖"颁奖典礼上发表了题为"我的科研动力"的演讲。在演讲中,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作出了点评:"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狭窄了。"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我在驻马店地区汝南县的一个小村庄──小郭庄生活了三年多,然后在驻马店镇又生活了整整八年。我在驻马店度过了十一个春秋,这里有我人生中最亲切、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虽然那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苦,但心里一直很满足、很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一公 我不知道 生命科学 河南郑州 对我说 往前走 我自己 不要忘了 大河报 入学教育
原文传递
决定未来的力量——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开学第一课”的演讲
12
作者 施一公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第27期52-53,共2页
同学们好,我叫施一公,来自西湖大学,很高兴有机会给大家上开学后的第一课。今天,我想给大家讲四个观点。第一点,是独立。虽然你们还没有成年,但你们应该逐渐地自立、独立,用自己独立的眼光审视世界,在生活中也要慢慢独立起来,自立起来... 同学们好,我叫施一公,来自西湖大学,很高兴有机会给大家上开学后的第一课。今天,我想给大家讲四个观点。第一点,是独立。虽然你们还没有成年,但你们应该逐渐地自立、独立,用自己独立的眼光审视世界,在生活中也要慢慢独立起来,自立起来。没有独立,就很难有今后对世界的判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第二点,是思考。独立思考的背后实际上是批判性的思维。无论对什么事,自己都要有独立的判断,要琢磨这个事对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课 大学校长 施一公 西湖 独立思考 自立 批判性
原文传递
听学术大牛施一公谈成功感悟:“无论学什么,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13
作者 尼莫(文/图) 施一公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20年第5期18-20,共3页
人生路上,不管家庭还是个人出了状况,都要赶紧处理好,然后继续前进,千万不要掉队笔者:您是学术界公认的大牛。听说,您最喜欢的歌是《少年壮志不言愁》。请问,您是在学生时代就立下远大志向,一心要走科研之路的吗?
关键词 继续前进 远大志向 施一公 科研 掉队
原文传递
施一公:最不重要的素质是智商
14
作者 施一公 《中外文摘》 2018年第24期36-37,共2页
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智商。
关键词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原文传递
中国大学的导向出了大问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施一公 《民主与科学》 2014年第6期5-6,共2页
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号称我们勤劳勇敢智慧,我们号称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我们改革开放才30多年,还是刚刚起步,但无论怎么样,... 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号称我们勤劳勇敢智慧,我们号称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我们改革开放才30多年,还是刚刚起步,但无论怎么样,我希望大家能有这样的意识,就是我们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科技质量在世界上排在20名开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勤劳勇敢 基础研究 国家栋梁 我的祖国 研究中心 高考状元 我自己 产业转化 专利转让 瑞典皇家科学院
下载PDF
中国,准备好了吗? 被引量:7
16
作者 施一公 饶毅 《世界科学》 2009年第7期6-7,共2页
57岁的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Hockfield)于2004年就任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第16任校长。值得一提的是.她是MIT历史上第一位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校长,这也反映了MIT过去半个世纪学科演变的趋势——其生命科学从50年前的完全空... 57岁的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Hockfield)于2004年就任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第16任校长。值得一提的是.她是MIT历史上第一位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校长,这也反映了MIT过去半个世纪学科演变的趋势——其生命科学从50年前的完全空白到今天的在全美乃至全世界举足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麻省理工学院 生命科学 MIT 克菲尔 校长
下载PDF
居安思危 实现强国梦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一公 《民主与科学》 2013年第4期20-22,共3页
在清华百年校庆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提到了创新。我常常想,如果没有锦涛书记的提倡,我们是否会认真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否会让大学回归自然,成为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源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在清华百年校庆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提到了创新。我常常想,如果没有锦涛书记的提倡,我们是否会认真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否会让大学回归自然,成为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源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和包容百家的氛围,现在我们大学的体制允不允许有这样一个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安思危 胡锦涛总书记 文化传承 梦想 百年校庆 回归自然 创新 发源地
下载PDF
从清华实践到西湖实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施一公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第6期25-27,共3页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众所周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积极巨大的进步,我们从建国初期的文盲率高于90%到今天高等教育高度普及,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中国都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大国.
关键词 实验 西湖 清华 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中国
下载PDF
做学问与做人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一公 《民主与科学》 2010年第5期18-19,共2页
做学问必须诚实,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 做学问的诚实反映在两方面。首先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
关键词 学问 做人 实验数据 学术道德 实事求是 诚实
下载PDF
生命的本质和认知的极限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一公 《科技中国》 2016年第2期90-93,共4页
从受精卵到生命 我们从哪里而来?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荡,寻找合适的入口,找到入口后会释放一些酶,然后钻进去。卵子很聪明,进去以后马上把入口封死了。精子被降解掉,精子核和卵子核结合,然后... 从受精卵到生命 我们从哪里而来?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荡,寻找合适的入口,找到入口后会释放一些酶,然后钻进去。卵子很聪明,进去以后马上把入口封死了。精子被降解掉,精子核和卵子核结合,然后分解发育成2个、4个、8个、16个细胞,此时受精卵仍在子宫外游荡而没有着床。直到64个、128个细胞起,它才找到着床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极限 受精卵 入口 卵子 精子 子核 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