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千梭万线织“非遗”
- 1
-
-
作者
施伟兴(文/摄)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康复》
2024年第7期64-64,共1页
-
文摘
刘佩玉,1963年12月生,非遗“三林标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创作的“标布团扇”“闻香织绣”“福龙”等作品,巧夺天工,荣膺上海市第二届布艺术(创意)大赛金奖和一等奖。织布刺绣,一生钟爱刘佩玉与织布结缘,源于从小跟着外婆一起生活,耳目染。时年外婆专注纺纱织布,她会默默地在一隅,安静地听那“唧唧复唧唧”的响声,聚精会神地观察梭子来回穿梭,半天不挪步、不吵闹,稚嫩的小手还模仿比划。相对父母教她农活,她学起来却显得碍手碍脚,时常弄巧成拙。
-
关键词
代表性传承人
标布
纺纱织布
佩玉
纺织技艺
非遗
巧夺天工
-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在魔术世界里快乐生活
- 2
-
-
作者
施伟兴(文/摄)
徐蓓莱(视频制作)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康复》
2024年第1期61-61,共1页
-
文摘
1823年,据威斯卡手稿记载,德狄受召为埃及法老表演,他先将鹅的头砍下,鹅依然能自如行走,然后再将断头接上恢复……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魔术。魔术是运用不同道具,以变幻莫测现象,带给观众惊奇体验的一种表演艺术。67岁的上海魔术协会会员魏敬英,以与孩子一起“玩”魔术为乐,退休生活过得充实、逗趣、欢乐。
-
关键词
退休生活
埃及法老
魔术
表演艺术
-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从街头艺人到棕编大师
- 3
-
-
作者
施伟兴(文/摄)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康复》
2023年第8期64-64,共1页
-
文摘
棕编是以棕榈叶为原料编织而成的工艺品。传说上古时,虞尧用粽叶和粽毛编成衣,用来挡风遮雨。棕编传承至今,已成为民间艺术的奇葩。年近花甲的马群,是马氏棕编技艺第六代传人、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草柳藤编)比赛中,其作品荣膺二等奖。
-
关键词
街头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闵行区
民间艺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棕榈叶
第六代
棕编
-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
-
题名结缘布艺,拥抱五彩生活
- 4
-
-
作者
施伟兴(文/摄)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康复》
2020年第9期47-47,共1页
-
文摘
布艺,是集剪纸、刺绣、扎染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是民间工艺中的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本期“金色年代”,我们就介绍一位拼布艺术的非遗传人--丁志萍。讨生活,跟着母亲学缝纫11岁时,丁志萍跟着支边的母亲从上海来到贵州。她清楚地记得,城市与山里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她曾伤心地躲在被窝里流泪,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奋斗回上海。
-
关键词
拼布艺术
民间工艺
艳丽夺目
布艺
色彩鲜明
粗犷豪放
丁志
制作工艺
-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快乐与健康,在微雕中获得
- 5
-
-
作者
施伟兴(文/摄)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康复》
2020年第6期47-47,共1页
-
文摘
微雕,在我国历朝历代都被誉为“绝技”,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能见到。它小如芝麻、细似发丝,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彰显鬼斧神工。本期“金色年代”的主角陈文达,就是一位熟稔微雕技艺的工艺达人。他在微雕技术中找到了快乐和健康。
-
关键词
微雕
殷商时期
甲骨文
快乐
健康
-
分类号
J31
[艺术—美术]
-
-
题名掌上葫芦,藏天地万物之春
- 6
-
-
作者
施伟兴(文/摄)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康复》
2020年第4期49-49,共1页
-
文摘
罗君,年近花甲,非遗海派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手造大师”。除了葫芦雕刻外,他的破璃器皿雕刻被誉为沪上一绝,作品参展多次获奖。葫芦谐音福禄,有掌上之葫(壶)美誉,它不仅有食用、药用之效,更有吹奏、娱乐之赏,而葫芦雕刻技艺,更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
关键词
天地万物
葫芦
民间艺术
博览会
-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