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施凯舜 潘发愤 《浙江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199-202,共4页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假单胞菌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目前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监测细菌的重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其耐药性及耐药水平发展较快,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耐药菌之一。临床治疗十分困难,一旦...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假单胞菌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目前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监测细菌的重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其耐药性及耐药水平发展较快,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耐药菌之一。临床治疗十分困难,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水平 临床分离率 医院感染监测 院内感染 条件致病菌 临床治疗 耐药性
下载PDF
191例孕产妇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施凯舜 施维群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24期5194-5195,共2页
目的:探讨HBsAg与HBV-DNA阳性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有效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的孕妇191例,将191例孕妇分为感染组(病例组)和未感染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HBsAg与HBV-DNA阳性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有效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的孕妇191例,将191例孕妇分为感染组(病例组)和未感染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结果:191例孕妇中,发生宫内感染17例,HBV宫内感染率为8.9%(17/191)。单因素分析发现产程、HbeAg定量、孕期HBIG应用、HBV-DNA定量是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HBV-DNA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独立性相关因素(P<0.05),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结论:HBsAg与HBV-DNA阳性孕妇及早发现及正确治疗干预对于降低HBV宫内感染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宫内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温州地区130例发热待查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施凯舜 潘发愤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11期1437-1438,共2页
目的探讨本院以发热待查收住患者的病因,旨在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作出指导性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待查住院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0例患者中,感染83例(63.85%),结缔组织疾病15例(11.54%),肿瘤14例(10.77%),其他2例(1.54%),... 目的探讨本院以发热待查收住患者的病因,旨在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作出指导性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待查住院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0例患者中,感染83例(63.85%),结缔组织疾病15例(11.54%),肿瘤14例(10.77%),其他2例(1.54%),原因仍未明确16例,占12.31%。结论感染性疾病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温州地区伤寒感染尤为高发,其次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诊断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葛根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施凯舜 徐峥 +1 位作者 岳跃兵 黄洁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19期2036-2040,共5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葛根素高剂量[0.8 g/(kg·d)]组、葛根素中剂量[0.6 g/(kg·d)]组、葛根素低剂量[0.4 g/(kg·d)]组和对照组,除...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葛根素高剂量[0.8 g/(kg·d)]组、葛根素中剂量[0.6 g/(kg·d)]组、葛根素低剂量[0.4 g/(kg·d)]组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予以高反式脂肪酸高果糖饲料和复合高糖饮水诱导10周形成NAFL小鼠模型,葛根素处理各组均给予相应浓度的葛根素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继续饲养6周后处死小鼠并切取肝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5组小鼠脂肪代谢途径关键酶[脂肪酸合酶(FAS)、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胰岛素抵抗相关蛋白[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p-IRS1)、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糖异生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K)]等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各剂量组FAS、SCD-1均显著低表达(均P<0.01),PPAR、CPT-1、pIRS1、p-AKT均显著高表达(均P<0.01),且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中、高剂量组PEPCK和G-6-Pase均显著低表达(均P<0.01),且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葛根素可明显改善NAFL小鼠糖脂代谢情况,此机制可能是葛根素治疗NAFL的主要作用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 胰岛素抵抗 糖异生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孕妇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姜秀浓 施凯舜 +2 位作者 李德周 范玲燕 赖玺杰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7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对控制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各型肝病活动和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7例ALT≥2×ULN,HBeAg阳性,HBV DNA≥1×105拷贝/毫升的慢性HBV感染孕妇(42例慢性乙型肝炎、2例慢...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对控制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各型肝病活动和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7例ALT≥2×ULN,HBeAg阳性,HBV DNA≥1×105拷贝/毫升的慢性HBV感染孕妇(42例慢性乙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乙肝、3例乙肝肝硬化),于妊娠早期(12例)、中期(7例)、晚期(28例)在护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服用LDT,600mg,1次/天,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观察分娩前后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HBV母婴阻断率、婴幼儿发育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47例接受LDT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前HBV DNA检测不到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89.4%和17.0%,ALT复常率为87.2%;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所有新生儿7个月时检测HBsAg、HBeAg均阴性,并可测得抗-HBs,HBV母婴阻断率达100%;对新生儿经7个月以上随访,均发育正常;母亲分娩后继续治疗,病情稳定。结论 LDT能快速降低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水平,有效地控制肝炎活动、阻断HBV母婴传播,未见婴幼儿发育异常及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妊娠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肠内营养方案对肌肉减少性吞咽困难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黄洁 钱丽燕 +3 位作者 岳跃兵 施凯舜 徐峥 许蔓菲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683-687,共5页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方案对肌肉减少性吞咽困难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参加老年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历资料,筛查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是否使用肠内...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方案对肌肉减少性吞咽困难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参加老年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历资料,筛查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是否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分为营养液治疗组(治疗组,30例),常规饮食组(对照组,30例),所有纳入患者均进行了健康进食指导,治疗组在健康进食指导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乳剂。在治疗4、8、12周后比较2组洼田饮水试验、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评分、Barthel指数、体重、体重指数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 经过12周健康进食指导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简易营养评估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结果、C反应蛋白水平较前好转(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C反应蛋白在治疗4、8、12周后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Barthel指数在治疗8、12周后高于对照组(P<0.05),MNA评分在治疗12周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肌肉减少性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补充肠内营养制剂可在短期内快速改善营养状况,减轻吞咽困难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减少症 吞咽障碍 营养支持 生活质量 老年人
下载PDF
基于Dusp9介导的ASK1-JNKp38信号通路探讨当归芍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施凯舜 徐峥 +1 位作者 陈岩 黄洁 《江苏中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74-79,共6页
目的:从Dusp9介导的肝脏ASK1-JNKp38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当归芍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及造模组50只。造模组予高反式脂肪酸高果糖饲料复合高糖饮水诱导10周,正常组同期予正常饲料... 目的:从Dusp9介导的肝脏ASK1-JNKp38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当归芍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及造模组50只。造模组予高反式脂肪酸高果糖饲料复合高糖饮水诱导10周,正常组同期予正常饲料喂养。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SK1抑制剂组和当归芍药散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分别每日灌胃给予1.29、2.58、5.16 g/kg体质量的药液,ASK1抑制剂组每日灌胃给予30 mg/kg体质量ASK1抑制剂,正常组、模型组小鼠以等量饮用水灌胃,连续6周,此期间各组继续给予相应饲料及饮水。实验第16周末,各组小鼠腹腔注射麻醉后取肝组织,采用PCR检测肝组织Dusp9基因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组织Dusp9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Dusp9、p-ASK1、p-JNK以及p-p38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肝组织Dusp9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p-ASK1、p-JNK、p-p38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Dusp9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对蛋白表达的影响呈现剂量依赖性。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p-ASK1、p-JNK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中、高剂量组p-p38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高剂量组p-ASK1表达明显低于中、低剂量组(P<0.01);随着剂量升高,p-JNK表达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中剂量组p-p38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当归芍药散可通过Dusp9介导的肝脏ASK1-JNKp38信号通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此通路可能是当归芍药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当归芍药散 双特异性磷酸酶类 肝细胞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 小鼠 雄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当归芍药散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施凯舜 徐峥 +1 位作者 岳跃兵 黄洁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9期81-85,共5页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肝功能、肝脏和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以及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及高脂高糖造模组30只。造模成功后将高脂高糖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和奥...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肝功能、肝脏和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以及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及高脂高糖造模组30只。造模成功后将高脂高糖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和奥贝胆酸对照组。当归芍药散组(25.8 g/kg)和奥贝胆酸对照组(0.6 mg/kg)均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正常组与模型组小鼠以等量饮用水灌胃,各组均于6周后取材。测定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肝湿重、肝脏和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空腹血糖(FBG)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ALT、AST水平,肝组织病理及肝组织NAS评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芍药散组小鼠体质量、肝湿重显著降低(P<0.01),肝脏和血清TG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ALT、AST活性均大幅下降(P<0.01),血清FBG、FINS和HOMA-IR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NAS总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当归芍药散可有效抑制小鼠肝脏脂肪沉积,减轻小鼠肝脏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非酒精性脂肪肝 模型小鼠 血脂 中药研究
下载PDF
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慎强 胡爱荣 +1 位作者 施凯舜 李红山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了解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完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24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手足口病组(普通组)和重症手足口病组(重症组),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了解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完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24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手足口病组(普通组)和重症手足口病组(重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44例患儿中,重症手足口病58例,发生率23.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意识障碍、抽搐、精神差、颈抵抗、神经反射异常、体温39℃及以上〉3天、外周血白细胞〉12×109/L以及血糖〉9mmol/L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精神差、神经反射异常、体温39℃〉3天以及血糖〉9mmol/L等5项指标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性相关因素,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结论对于年龄〈3岁且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高热手足口病患儿需重视其病情,及早发现及正确治疗干预对提高治愈率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症 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宁波地区HBV基因分型及与细胞免疫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秀浓 施凯舜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15期154-154,156,共2页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HBV基因型与患者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HBV基因序列分析法进行HBV基因分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4+、CD8+和NK细胞。结果①164例CHB患者基因分型:B基因型117...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HBV基因型与患者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HBV基因序列分析法进行HBV基因分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4+、CD8+和NK细胞。结果①164例CHB患者基因分型:B基因型117例,C基因型42例,B+C基因型5例,B基因型感染率71.34%。②B、C基因型外周血CD4+、CD8+T细胞和NK细胞均下降,其中B基因型下降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的检测对乙肝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基因型 分布 细胞免疫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慎强 胡爱荣 +1 位作者 施凯舜 周文红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共3页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使部分患者暂不需要进行肝移植[1].替比夫定(ldt)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作用强,并可选择性地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是一种...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使部分患者暂不需要进行肝移植[1].替比夫定(ldt)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作用强,并可选择性地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是一种特异而高效的抗hbv药物[2].然而,有关替比夫定(ld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在肝功能改善、病毒抑制以及症状缓解等方面的资料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硬化失代偿期 治疗 替比夫定
原文传递
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施凯舜 赵先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005-2008,共4页
目的研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情况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分布。方法对医院临床分离的150株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等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进一步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64株作为受试... 目的研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情况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分布。方法对医院临床分离的150株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等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进一步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64株作为受试株,进行耐药机制表型初筛试验及基因检测。结果 IRPA共64株,占42.6%,其中9株为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阳性,占试验菌株的14.06%,4株携带VIM基因和3株携带IMP基因,其他为阴性结果;17株主动外排表型筛选阳性,5株同时检测出oprM、mexB基因、有9株仅扩增出oprM基因而没有mexB基因、有3株未扩增出外排基因;oprD2基因缺失共11株,占17.19%。结论调查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有金属酶的产生;主动外排的过度表达;孔道蛋白OprD2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亚胺培南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细胞周期蛋白Y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施凯舜 唐翠兰 +1 位作者 茹清静 黄洁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78-780,共3页
我国肝癌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位居第5位,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占所有癌症死因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此外,由于肝癌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肝癌已发生转移,导致肝癌的5年生存率较低,仅为30%左右。因而早期诊... 我国肝癌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位居第5位,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占所有癌症死因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此外,由于肝癌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肝癌已发生转移,导致肝癌的5年生存率较低,仅为30%左右。因而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细胞周期蛋白Y 过度表达 临床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