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自生伊利石激光加热^(40)Ar-^(39)Ar定年技术探讨惠州凹陷新近系油气充注时间 被引量:26
1
作者 施和生 朱俊章 +3 位作者 邱华宁 舒誉 吴建耀 龙祖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0-295,共6页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新兴的学科发展方向。烃类充注之后,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停止生长,故可利用自生伊利石的年龄来推断储集层中油气藏形成的最老年龄。砂岩样品中存在的有机质在质谱仪离子源中产生的覆盖40Ar峰的有机碎片离子m/e36-m/e4...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新兴的学科发展方向。烃类充注之后,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停止生长,故可利用自生伊利石的年龄来推断储集层中油气藏形成的最老年龄。砂岩样品中存在的有机质在质谱仪离子源中产生的覆盖40Ar峰的有机碎片离子m/e36-m/e40将导致错误的同位素分析和年龄谱结果。经预处理后的伊利石样品加热后在质谱仪离子源中确实产生了有机碎片离子m/e36-m/e44,为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必须完全清除有机杂质气体。在攻克了有机杂质气体纯化技术之后,笔者开展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内3个富油气二级构造带油气藏砂岩自生伊利石40Ar-39Ar法定年研究,采取样品清洗、循环冷冻—加热法破碎样品、经苯-甲醇混合试剂洗油、采用离心机分离粘土矿物。自生伊利石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最初低温阶段综合年龄结果表明,惠州凹陷珠海组和珠江组自生伊利石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1±1.1)Ma和(9.9±1.2)Ma,惠州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关键时间为10Ma左右。结合该区断裂发育史、油气成藏组合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晚期断层活化加强了新近系油气的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 油气充注时间 流体包裹体 均一化温度 砂岩储层 珠江口盆地 新近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与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3 位作者 舒誉 杜家元 吴建耀 罗俊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1-306,共6页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壳质组及富氢的壳镜组A含量较高,决定了...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壳质组及富氢的壳镜组A含量较高,决定了中深湖相有机质的类型为Ⅰ—Ⅱ1型,具倾油性;低含氢的壳镜组B和镜质组含量较高,决定了滨浅湖相和沼泽相有机质的类型主要为Ⅲ—Ⅱ2型(Ⅱ1型为辅),具倾凝析油、气性;腐泥组和惰质组含量低。2类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烃属性均存在差异。这对进一步研究该盆地古近系不同凹(洼)陷有机相及勘探潜力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生烃潜力 倾油倾气性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浅谈小学生数学作业良好习惯的培养 被引量:1
3
作者 施和生 《小学教学参考》 2002年第1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小学 数学教学 作业习惯 审题
下载PDF
浅谈小学生数学作业良好习惯的培养 被引量:1
4
作者 施和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10年第12期64-64,共1页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 数学作业 小学生 良好习惯 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 学习习惯 叶圣陶 教育
下载PDF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
5
作者 施和生 《学周刊(下旬)》 2009年第12期142-142,共1页
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与创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现代教学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一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参与... 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与创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现代教学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一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求知、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参与意识 主动参与 数学学习活动 培养目标 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 参与学习 心理需要
下载PDF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6
作者 施和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1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小学 数学教学 学生培养 作业习惯 审题
下载PDF
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技术及油气成藏年龄探讨 被引量:21
7
作者 云建兵 施和生 +3 位作者 朱俊章 吴河勇 冯子辉 邱华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34-1140,共7页
油气成藏年龄是石油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共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本文探讨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阶段加热技术获得油气成藏年龄的可能性。样品采自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珠海组砂岩储层,采用冷冻加热循环技术缓慢碎裂样品,以减... 油气成藏年龄是石油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共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本文探讨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阶段加热技术获得油气成藏年龄的可能性。样品采自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珠海组砂岩储层,采用冷冻加热循环技术缓慢碎裂样品,以减少碎屑长石混入量。释出气体首先经过专门研制的纯化装置,有效地除弃有机杂质气体,然后经过2个NP10Zr/Al泵进一步纯化。06ZJ26I伊利石40Ar-39Ar激光阶段加热分析获得了阶梯状上升的年龄谱。开始3个最低激光能量阶段加权平均年龄(12.1±2.2)Ma(2σ)解释为自生伊利石的最小年龄,可能代表了油气成藏的最大年龄;而较高激光能量阶段坪年龄(98.0±0.9)Ma则代表了砂岩中陆源碎屑长石的年龄。与传统K-Ar法相比,40Ar-39Ar法可以揭示伊利石样品更多的年代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年龄 40Ar-39Ar法 自生伊利石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北康盆地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新近纪生物礁层序演化模式 被引量:11
8
作者 许红 陆永潮 +7 位作者 施和生 孙和清 张莉 蔡瑛 杜家元 王嘹亮 陈平 闫桂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共7页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中中新世 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古海洋事件 层序演化模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碳酸盐岩生长发育、消亡的历程与受控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侯明才 邓敏 +5 位作者 施和生 刘军 汪瑞良 曾驿 周小康 吴熙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7-1271,共15页
碳酸盐岩(台地)的消亡是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所发育的下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最高层位,东沙台地珠江组碳酸盐岩的生长、繁盛和消亡过程提供了中国南海乃至世界范围内一... 碳酸盐岩(台地)的消亡是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所发育的下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最高层位,东沙台地珠江组碳酸盐岩的生长、繁盛和消亡过程提供了中国南海乃至世界范围内一个典型的受构造、海平面变化和物源共同控制的研究实例。依据采自钻井岩心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带将珠江组的上界置于钙质超微化石带NN4与NN5的界线,即中、下中新统界线,下界置于浮游有孔虫N4的底部附近,即位于中新统与渐新统界线。有孔虫属为N4-N8带,钙质超微化石为NN2-NN4带,底界年龄为23.03Ma,顶界年龄为15.97Ma,地震反射上位于T40-T60之间。而其中碳酸盐岩地层最早于21Ma左右开始生长,最晚于16.5Ma被泥岩淹没。早期的东沙隆起北低南高,21Ma以后,东沙隆起沉降而丧失了向珠一凹陷提供物源的功能,沉降较快的东沙隆起北北部地区发育碳酸盐岩;初期为一套碳酸岩缓坡沉积,20Ma以后隆起整体被淹没,开始了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建造,实现了由碳酸盐岩缓坡向台地的转变,随沉降向南推移,隆起逐渐转变为北高南低,整个碳酸盐岩台地持续向东南方向退缩,台地沉积逐渐萎缩为局部礁滩复合体,北部古地貌的高部位残存零星点礁;16.5Ma以后,沉降中心向珠二凹陷迁移,北部、北西部碎屑物质持续向东沙隆起前积导致台地消亡。结合珠江组沉积时期的地质事件的分析,本文认为早期碳酸盐岩的消亡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全球海平面下降到最低位,引起区域上的物源供给加快,灰岩直接被北部沉积物退覆淹没所致;20±0.5Ma^18.3±0.5Ma的碳酸盐岩的消亡时间受制于沉降造成的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基底的火山作用及沉降中心的迁移等事件,最晚一期碳酸盐岩(流花地区碳酸盐岩)的消亡应该是构造反转后,北部物源对凹陷的持续填平补齐作用引起碳酸盐岩的生长环境变化所致。由此看,陆源碎屑的注入、沉降中心的迁移、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及原始古地貌形态是碳酸盐岩生长发育及消亡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江组 台地消亡 构造沉降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部T32层序界面的特征及生物定年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锐杰 张昌民 +6 位作者 张尚锋 李向阳 罗明 施和生 杜家元 杨亚娟 张莉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8,335,共4页
以二维、三维地震和钻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参考古生物资料,对珠江口盆地东部陆丰、惠州、西江、恩平、白云凹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中T23的层序界面进行分析,共识别出4种界面类型,分别为削截型、下切峡谷型、顶超型、上超型,并结合... 以二维、三维地震和钻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参考古生物资料,对珠江口盆地东部陆丰、惠州、西江、恩平、白云凹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中T23的层序界面进行分析,共识别出4种界面类型,分别为削截型、下切峡谷型、顶超型、上超型,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揭示了下切峡谷型的分布特征。通过地震剖面横向的对比和分析,使T23层序界面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各二级构造单元之间具有了统一性、可对比性和等时性,同时,经过生物定年,确定其年代为1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地震属性 生物定年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幕式裂陷特征 被引量:60
11
作者 施和生 于水明 +2 位作者 梅廉夫 舒誉 吴建耀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7,40,共4页
近年来裂谷盆地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认识到了裂谷过程的多幕性。通过对裂陷期内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超覆、地层大量缺失以及三级层序空间展布的旋回性分析,论证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是典型的幕式裂陷,其具有"两幕裂陷构... 近年来裂谷盆地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认识到了裂谷过程的多幕性。通过对裂陷期内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超覆、地层大量缺失以及三级层序空间展布的旋回性分析,论证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是典型的幕式裂陷,其具有"两幕裂陷构造格架未发生变化"的独特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惠州古近纪幕式裂陷的特点及其动力学含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惠州凹陷古近纪具有典型的幕式裂陷特征;构造格局未发生变化的幕式裂陷可能反映了板块及深部动力学作用的幕式性;推测与裂谷盆地相关的岩石圈均衡调整可能为幕式的非均质伸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古近纪 幕式 裂陷 构造格架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资源再评价 被引量:52
12
作者 施和生 朱俊章 +3 位作者 姜正龙 舒誉 谢泰俊 吴建耀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4,共6页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方法,采用成因评价法,将地质分析与模拟计算、三级层序地层分析与地质建模、二维地震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以及"点、线、面"(钻井、地震剖面、三级层序)资料及研究成果有机结合,按半地堑三级层序分析确定...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方法,采用成因评价法,将地质分析与模拟计算、三级层序地层分析与地质建模、二维地震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以及"点、线、面"(钻井、地震剖面、三级层序)资料及研究成果有机结合,按半地堑三级层序分析确定生烃参数,按半地堑不同层系(组)分析确定生油边界和生油中心,根据石油地质条件不同分时期选取运聚系数,计算了珠一坳陷不同时期各半地堑生烃层序的生烃量和不同时期各半地堑的油、气资源量,并根据生烃强度、资源量和资源丰度等指标对区内10个半地堑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其结果再次证明了珠江口盆地是中国近海剩余油气资源量较大的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再评价 成因评价法 生烃量 油气资源量 半地堑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 被引量:35
13
作者 刘军 施和生 +1 位作者 杜家元 高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7,共6页
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的勘探,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勘探实践证实,惠州凹陷烃源岩、断至凹陷深部的断裂、珠海组优质砂岩、明确的构造脊、良好的生物礁礁滩储层和上覆的厚层海相泥岩,共同构成了东沙隆... 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的勘探,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勘探实践证实,惠州凹陷烃源岩、断至凹陷深部的断裂、珠海组优质砂岩、明确的构造脊、良好的生物礁礁滩储层和上覆的厚层海相泥岩,共同构成了东沙隆起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成藏的特殊地质条件。随着近年来高精度3D地震资料的进一步覆盖和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入,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确定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建立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沉积、演化模式,确定有利的生物礁、滩圈闭,是该地区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隆起 碳酸盐岩台地 生物礁 滩油藏 有利区带 圈闭 勘探思路
下载PDF
潮汕坳陷中生界及其石油地质条件——基于LF35-1-1探索井钻探结果的讨论 被引量:61
14
作者 郝沪军 施和生 +2 位作者 张向涛 江天才 汤守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1-156,共6页
LF35-1-1井钻探证实,潮汕坳陷确实是一个中生代残留坳陷,坳陷中充填有白垩纪陆相沉积及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其中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LF35-1构造位于东沙隆起岩浆活动活跃带,因此LF35-1-1井所揭示的烃源岩热... LF35-1-1井钻探证实,潮汕坳陷确实是一个中生代残留坳陷,坳陷中充填有白垩纪陆相沉积及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其中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LF35-1构造位于东沙隆起岩浆活动活跃带,因此LF35-1-1井所揭示的烃源岩热演化特征不能代表整个潮汕坳陷的热演化史;推测远离东沙隆起岩浆活动活跃带的中南部地区是潮汕坳陷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坳陷 LF35-1-1井 中生界 海相沉积 石油地质条件
下载PDF
油气勘探“源-汇-聚”评价体系及其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为例 被引量:53
15
作者 施和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2,共12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综合国内外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探评价体系,消化吸收国内外油气评价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并建立了油气勘探"源-汇-聚"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分"烃源"、"运汇&qu... 基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综合国内外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探评价体系,消化吸收国内外油气评价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并建立了油气勘探"源-汇-聚"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分"烃源"、"运汇"、"聚集"三级评价单元,其中烃源单元评价可从凹陷、半地堑、洼陷3个层次定量评价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宏观分布及资源量大小;运汇单元评价可从运汇方向及强度评价不同汇油范围内的资源潜力;而聚集单元(二级构造带和局部构造)评价有助于确定勘探方向和优选上钻目标,从而实现高效勘探。陆丰凹陷的勘探实践表明,该评价系统符合海上油气勘探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源-汇-聚"评价体系在现阶段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实用性,对勘探程度尚低、油气分布贫富不均的珠江口盆地新领域(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他海域的勘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聚”评价体系 烃源单元 运汇单元 聚集单元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陆丰凹陷 勘探实践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75
16
作者 施和生 柳保军 +3 位作者 颜承志 朱明 庞雄 秦成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9-374,共6页
白云-荔湾深水区位于南海北部陆架边缘陆坡区。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的一系列天然气发现和LW3-1气区的突破证实白云凹陷为富生烃凹陷。白云-荔湾深水区发育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等3套巨厚烃源岩层,并发育古近系浅海陆架、陆架... 白云-荔湾深水区位于南海北部陆架边缘陆坡区。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的一系列天然气发现和LW3-1气区的突破证实白云凹陷为富生烃凹陷。白云-荔湾深水区发育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等3套巨厚烃源岩层,并发育古近系浅海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新近系陆坡大型深水扇2套优质砂岩储集层系。渐新世—中新世分布在白云凹陷南北两侧的2个陆架坡折带、"构造脊+断裂+砂体+不整合+流体底辟"复合油气输导体系以及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白云-荔湾深水区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形成了中新世陆架坡折带(白云凹陷北坡—白云主凹气区)和渐新世陆架坡折带(白云凹陷南坡—荔湾主凹气区)两大油气富集区,已发现天然气均位于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的有利成藏区内,展示出白云-荔湾深水区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南海北部陆坡 白云-荔湾深水区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坳陷典型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生排烃模式及TOC恢复系数探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2 位作者 舒誉 杜家元 罗俊莲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73-578,共6页
为了给珠江口含油气盆地有效烃源岩的判识和区带成藏条件评价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数据,选取了该盆地珠一坳陷有代表性的泥岩样品(I-II1型、II2型、III型)进行了真空封闭体系下热压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烃源岩在生油气高峰阶段和在不同演... 为了给珠江口含油气盆地有效烃源岩的判识和区带成藏条件评价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数据,选取了该盆地珠一坳陷有代表性的泥岩样品(I-II1型、II2型、III型)进行了真空封闭体系下热压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烃源岩在生油气高峰阶段和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油气率,综合分析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倾油倾气性和生烃潜力,还分析了不同演化阶段的TOC恢复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压模拟实验 生排烃模式 TOC恢复系数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油气复合输导体系探讨 被引量:37
18
作者 施和生 秦成岗 +1 位作者 张忠涛 轩义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1-366,共6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地区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源供烃的烃源特征,发育包括断裂体系、输导砂体、构造脊、不整合面等在内的油气输导体系。研究区油气主要输导层位为T60(23.8Ma)-T50(18.5Ma)和T40(16.5Ma)-...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地区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源供烃的烃源特征,发育包括断裂体系、输导砂体、构造脊、不整合面等在内的油气输导体系。研究区油气主要输导层位为T60(23.8Ma)-T50(18.5Ma)和T40(16.5Ma)-T35(13.8Ma),其中T60-T50广泛发育连片的古珠江三角洲—滨岸沉积砂体及其上覆的巨厚泥岩,为油气的横向输导及长距离运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而T40-T35发育的三角洲、斜坡扇与低位进积复合体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和侧向输导体。广泛发育的第三系同沉积反向断层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纵向输导体系。断层、砂体、构造脊及不整合面等输导体系相互匹配,形成了"构造脊"背景下的"网络式"复合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网络式”复合输导体系 断裂体系 输导砂体 不整合面构造脊
下载PDF
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白云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颜承志 施和生 +5 位作者 庞雄 朱俊章 石宁 李元平 张思梦 梅海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9,共5页
为提高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成功率,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及成本,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首次应用了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该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直接检测有利目标区之上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 为提高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成功率,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及成本,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首次应用了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该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直接检测有利目标区之上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下伏有利目标区目的层段是否存在油气藏,并预测油气藏的含油气性质。针对白云凹陷深水区复杂地质条件、多种圈闭类型和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利用已钻构造作为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的正演模型,对新发现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最终将油气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的研究成果与地震、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相结合,对微生物异常分布与油气富集规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地质解释,并对有利圈闭和区带进行了含油气评价,从而实现了直接发现油气藏的目的。应用实践表明,在白云凹陷深水区采用微生物地球化学烃类检测技术与常规勘探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新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测有利圈闭的含油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 油气勘探 深水区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渤中西南环中深层油气相态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施和生 牛成民 +2 位作者 胡安文 李慧勇 于海波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9-13,共5页
在渤中西南环中深层已发现3个油气藏,油气相态分布复杂。结合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综合分析了渤中西南环中深层油气相态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渤中西南环北部曹妃甸18-2和渤中13-1构造的油气相态分别带油环的... 在渤中西南环中深层已发现3个油气藏,油气相态分布复杂。结合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综合分析了渤中西南环中深层油气相态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渤中西南环北部曹妃甸18-2和渤中13-1构造的油气相态分别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和高挥发性油藏,南部渤中19-6构造油气相态为凝析气藏。油气相态主要受烃源岩差异热演化、气侵和温压条件所控制。曹妃甸18-2和渤中13-1构造油气主要来源为邻近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渤中19-6油气主要来源为邻近沙河街组烃源岩,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差异决定了其烃类物质的差异,是造成目前油气相态的主要原因。晚期渤中19-6构造气侵明显较曹妃甸18-2和渤中13-1强,是影响油气相态的关键因素。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油气相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南环 中深层 凝析油气 油气相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