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被引量:12
1
作者 施昌盛 虞希祥 +2 位作者 施振静 朱国庆 陈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2-674,共3页
目的研究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2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在予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后,用导管超选择插至病变动脉,注入Embosphere微球栓塞病变区供... 目的研究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2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在予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后,用导管超选择插至病变动脉,注入Embosphere微球栓塞病变区供血动脉血管床,观察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栓塞成功,栓塞后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治疗成功率100%,其中即刻止血22例(81.48%),1~3 d出血停止5例(18.52%)。27例中15例(55.56%)术后出现颜面部麻木、肿痛、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6个月,2例(7.41%)复发出血。结论 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颈外动脉 动脉栓塞 Embosphere微球
下载PDF
射频消融对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施昌盛 杨庆 +4 位作者 乔彬彬 虞希祥 郑冰汝 李成 陈西淼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治疗TACE术后肝癌残余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RFA治疗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原发性肝癌31例,及同期采用多次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43例,分别称为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对两组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治疗TACE术后肝癌残余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RFA治疗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原发性肝癌31例,及同期采用多次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43例,分别称为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对两组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87.1%)高于TACE组(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m PFS(19个月)及m OS(33个月)均高于TACE组(m PFS 14.5个月,m OS 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对TACE术后残余病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 残余病灶
下载PDF
肝动脉灌注抗生素治疗不宜穿刺引流的肝脓肿32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施昌盛 杨庆 +3 位作者 虞希祥 肖池金 朱国庆 郑冰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9-721,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与静脉应用抗生素2种不同方式治疗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2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 目的对比分析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与静脉应用抗生素2种不同方式治疗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2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共15例,B组为静脉应用抗生素,共17例。如影像学复查见病灶有脓肿液化则予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干预。结果动脉灌注抗生素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血象恢复时间、脓肿液化比例均优于静脉应用抗生素组(P<0.05)。结论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重要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肝动脉灌注 介入治疗 不宜穿刺引流
下载PDF
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B1、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脱氧核糖核酸酶与TACE早期疗效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施昌盛 杨庆 +3 位作者 肖池金 虞希祥 郑冰汝 李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7-68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人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sRAGE)、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对TACE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收住的42例患者(共计56次TACE治疗)分别在TACE术前、术后24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用E...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人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sRAGE)、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对TACE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收住的42例患者(共计56次TACE治疗)分别在TACE术前、术后24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中HMGB1、sRAGE、DNase的表达水平。根据mRECIST标准进行TACE术后疗效评估,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的病例归为获益组,疾病进展者归为无效组。比较TACE术前、术后,获益组及无效组之间的血清HMGB1、sRAGE、Dnase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ACE术前与术后24 h血清HMGB1、sRAGE、DNas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P=000,P=0.001),且术后较术前呈升高趋势。56例次TACE中,24例次为稳定(SD),2例次部分缓解(PR),30例次为肿瘤进展(PD),将SD和PR患者归为获益组(n=26),PD患者为无效组(n=30)。在TACE术前,获益组与无效组血清HMGB1、DNas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395,P=0.091);在TACE术后24 h,血清HMGB1、DNase在获益组和无效组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54,P=0.182)。而sRAGE在获益组与无效组之间的表达水平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而在术后24 h,两组间sRAGE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 1TACE术后血清HMGB1、sRAGE、DNase表达水平较术前升高;2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清中sRAGE与TACE疗效相关,可以作为TACE治疗肝癌疗效早期评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高迁移率组蛋白B1 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脱氧核糖核酸酶 疗效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眼动脉起源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施昌盛 杨庆 +3 位作者 施振静 虞希祥 郑冰汝 李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5期1997-1998,2001,共3页
目的:研究眼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情况,探讨其在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及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的患者150例,对眼动脉起源及变异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50例患者300侧眼动脉中,286侧(95.33%)眼... 目的:研究眼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情况,探讨其在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及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的患者150例,对眼动脉起源及变异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50例患者300侧眼动脉中,286侧(95.33%)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11侧(3.67%)发自上颌动脉的分支脑膜中动脉,3侧(1.00%)眼动脉未显影。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眼动脉的起源和变异,有利于避免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起源 变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经导管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肖池金 虞希祥 +4 位作者 吴宽 乔彬彬 朱国庆 施振静 施昌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60-862,共3页
目的讨论经导管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动脉造影并作动脉栓塞止血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内再次出血率及并发症等。结果52例患者中49例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4.2%;14例患者术后... 目的讨论经导管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动脉造影并作动脉栓塞止血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内再次出血率及并发症等。结果52例患者中49例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4.2%;14例患者术后30 d内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术后再出血率26.9%,其中6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5例患者动脉造影后再次栓塞,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行内镜止血治疗。结论经导管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介入栓塞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C臂CT在肝癌TACE术中评估碘油沉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施振静 虞希祥 +3 位作者 郝伟远 陈斌 施昌盛 朱国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C臂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评估碘油沉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在碘油栓塞后术中行C臂CT检查,即刻评价碘油栓塞效果,对碘油沉积缺损部分予追加栓塞,术后1周行常规CT检查;B组(20例)... 目的探讨C臂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评估碘油沉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在碘油栓塞后术中行C臂CT检查,即刻评价碘油栓塞效果,对碘油沉积缺损部分予追加栓塞,术后1周行常规CT检查;B组(20例)术中不行C臂CT检查,仅术后1周行常规CT检查。结果 A组30例(54个病灶)中,X线透视图像可见碘油沉积病灶49个(49/54,90.7%),初次C臂CT图像可见碘油沉积病灶53个(53/54,98.1%);初次C臂CT图像显示碘油完全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68.5%(37/54),1周后常规CT图像显示的碘油完全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86.5%(46/54),其碘油完全沉积病灶比率高于初次C臂CT图像(χ2=20.4,P<0.05)。B组20例,33个瘤灶1周后常规CT图像显示完全碘油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66.7%(22/33)。A组常规CT图像显示碘油完全沉积病灶比率显著高于B组(χ2=4.16,P<0.05)。结论在肝癌TACE术中,行C臂CT可对栓塞效果做出快速评价,方便、有用,并且有利于获得完全的肿瘤栓塞,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2D-DSA C臂CT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下载PDF
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25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朱国庆 虞希祥 +4 位作者 肖池金 乔彬彬 施振静 施昌盛 郑冰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5例肝癌破裂大出血,急症行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肝癌破裂大出血25例,均为活动性大出血,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介... 目的探讨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5例肝癌破裂大出血,急症行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肝癌破裂大出血25例,均为活动性大出血,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介入手术栓塞止血成功24例,有效率为96%。术后平均动脉压由术前的(63.5±16.8)mmHg上升至(83.5±18.2)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ALT(141.3±77.8)u/L,术后5 d(170.1±98.6)u/L,术前总胆红素(21.3±7.1)μmol/L,术后5 d总胆红素(24.0±9.1)μmol/L,肝功能术前术后无差别。术后1、3、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23/25)、84%(21/25)、72%(18/25)、48%(12/25)。结论 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止血效果显著,创伤小,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出血 动脉栓塞 微球
下载PDF
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28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国庆 虞希祥 +3 位作者 郝伟远 施昌盛 陈斌 施振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295-3297,共3页
目的:探讨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予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32例,予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治疗前后实体肿瘤疗效、血清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予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32例,予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治疗前后实体肿瘤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实验组治疗后实体肿瘤缓解率和AFP转阴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在术后3d均显著升高,实验组术后7d血清VEGF表达水平能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5)。结论: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肿瘤的近期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安全性好,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甲胎蛋白
下载PDF
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舒婷 虞希祥 +3 位作者 乔彬彬 施振静 施昌盛 朱国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73-775,共3页
目的评价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 DSA导引下对23例急性肾动脉栓塞患者行肾动脉置管,用尿激酶微泵进行持续溶栓治疗,3 d后复查肾动脉DSA,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评估肾动脉溶栓效果。结果术后DSA复查显示23例患者... 目的评价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 DSA导引下对23例急性肾动脉栓塞患者行肾动脉置管,用尿激酶微泵进行持续溶栓治疗,3 d后复查肾动脉DSA,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评估肾动脉溶栓效果。结果术后DSA复查显示23例患者中肾动脉完全开通21例,部分开通2例,有效率为91.3%。术后疼痛、少尿、血尿、发热等症状完全缓解21例,减轻2例。术后尿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酐(SCr)水平均较术前降低。结论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栓塞 置管溶栓 疗效评价
下载PDF
三丙烯微球栓塞肾动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国庆 虞希祥 +2 位作者 肖池金 施振静 施昌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的动脉栓塞效果、不良反应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8只。A组用三丙烯微球(300~500μm)栓塞右肾动脉;B组用聚乙烯醇(PVA)颗粒(300~500μm)栓塞右肾动脉。两组于术后1、4和8周分...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的动脉栓塞效果、不良反应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8只。A组用三丙烯微球(300~500μm)栓塞右肾动脉;B组用聚乙烯醇(PVA)颗粒(300~500μm)栓塞右肾动脉。两组于术后1、4和8周分别随机抽取6只动物行肾动脉造影复查,并取肾脏行病理检查。结果两组栓塞后组织形态改变相似,在复通率、误栓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栓塞时间为(11.4±2.1)min,B组为(29.2±4.3)min,A组栓塞时间明显较B组缩短(P<0.05)。A组栓塞后血管周围炎症反应均较B组低(P<0.05),栓塞血管相符率较B组高。结论三丙烯微球与PVA颗粒动脉栓塞效果相似,安全有效,但三丙烯微球比PVA颗粒操作简便,可预见性强,组织相容性好,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的栓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栓塞 三丙烯微球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中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舒婷 虞希祥 +5 位作者 乔彬彬 李成 柳玉芳 施振静 施昌盛 朱国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3-84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果 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Raymond分级评估显示32例患者为1级,2例为2级,2例3级。5例患者(13.89%)动脉瘤复发(随访0.5年1例,2年1例,3年1例,5年2例),复发后再次破裂1例(2.78%),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可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定期影像学随访复查可及时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再发,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防止其继续加重和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术 后交通动脉瘤 疗效 随访
下载PDF
血清乳酸脱氢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TACE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乔彬彬 施昌盛 +2 位作者 虞希祥 王舒婷 肖池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64-96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7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第1天、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的血清LDH及VEGF表达水平。根据mREC...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7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第1天、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的血清LDH及VEGF表达水平。根据mRECIST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的病例归为获益组(n=46),疾病进展者归为无效组(n=24)。结果:LDH及VEGF在术后第14天及21天,无效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获益组(P<0.05),LDH及VEGF在术后第21天的百分比变化无效组高于获益组(P<0.05)。LDH及VEGF的术后21天百分比变化在ROC曲线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5.9%和85.5%;ROC曲线中LDH及VEGF百分比变化的最佳切点对应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272和0.745。结论:LDH及VEGF的表达水平均可用于TACE的近期疗效评估,其表达水平越低或升高越小,TACE的近期疗效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乳酸脱氢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
下载PDF
股动脉穿刺后血肿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 被引量:17
14
作者 罗雅 胡晓春 +2 位作者 施昌盛 乔彬彬 虞希祥 《现代实用医学》 2017年第2期274-275,共2页
随着新技术、新器械及新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诊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成为与内科、外科齐名的第三大支柱性学科。股动脉由于管径较粗,位置表浅,背侧有骨盆支撑便于压迫止血,很少变异,且周围无重要的器官、组织,所以是血管... 随着新技术、新器械及新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诊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成为与内科、外科齐名的第三大支柱性学科。股动脉由于管径较粗,位置表浅,背侧有骨盆支撑便于压迫止血,很少变异,且周围无重要的器官、组织,所以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最常用的穿刺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股动脉穿刺 并发症 血肿形成
下载PDF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处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杰 施昌盛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28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41例患者分四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其中单纯抗休克治疗18例,抗休克治疗+骨盆外固定7例,抗休克治疗+骨盆外固定+介入血管栓塞12例,抗休克治疗+外科填塞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41例患者分四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其中单纯抗休克治疗18例,抗休克治疗+骨盆外固定7例,抗休克治疗+骨盆外固定+介入血管栓塞12例,抗休克治疗+外科填塞4例。结果:休克纠正,血压回升,循环稳定31例;血压不升,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8例,出现颅内病变死亡1例;患者早期拒绝手术死亡1例。结论:骨盆骨折予纠正休克的同时尽早行骨盆外固定术以稳定骨盆环,合并实施介入血管栓塞术有助于缩短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休克 骨盆外固定 介入血管栓塞 住院时间
下载PDF
应用超声造影评估肝癌肝动脉栓塞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虞希祥 孟庆建 +6 位作者 林晓萍 肖池金 乔彬彬 吴宽 朱国庆 施昌盛 施振静 《现代实用医学》 2013年第3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原发性肝癌(HCC)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58例HCC患者在TACE术前和术后当天、第5天和第30天采用CEUS检查,重点分析肿瘤滋养动脉供血情况变化,同时观察肿瘤供血方式,根据CEUS...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原发性肝癌(HCC)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58例HCC患者在TACE术前和术后当天、第5天和第30天采用CEUS检查,重点分析肿瘤滋养动脉供血情况变化,同时观察肿瘤供血方式,根据CEUS结果对滋养动脉进行分型和血流分级,并与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比较。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有完整的常规彩超,CEUS,增强CT(或增强MRI)及DSA造影各期影像资料。结果 58例HCC介入治疗前后CEUS检出肿瘤滋养动脉者分别为39例(67.24%)和19例(32.76%),术前CEUS声像图动脉相为多条连续性强回声带延伸至肿块内(或包绕肿瘤);CEUS显示滋养动脉抱球型、延续型和浓密型分别为8例(13.79%)、35例(60.35%)和15例(25.86%),术后显示为非连续性彩带进人肿块内或终止于肿瘤边缘或无血管像。结论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肿瘤滋养动脉,其检查结果与DSA表现基本接近,可作为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术 疗效评估
下载PDF
ATP酶抑制因子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及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琪 李瑞语 +4 位作者 施昌盛 孙彩霞 方石磊 马瑞 邵东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6-854,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ATP酶抑制因子1(ATPase inhibitory factor 1,IF1)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的作用。方法:用LPS刺激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系MH-S作为体外细胞炎症模型。利用CRISRP activation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ATP酶抑制因子1(ATPase inhibitory factor 1,IF1)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的作用。方法:用LPS刺激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系MH-S作为体外细胞炎症模型。利用CRISRP activation质粒构建过表达IF1的MH-S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IF1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β水平;JC-1和MitoSOX™Red分别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线粒体膜蛋白TOM20和线粒体自噬蛋白parkin水平;荧光共定位检测线粒体的标记探针MitoTracker Red与自噬相关蛋白LC3的共定位情况。结果:LPS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后IF1表达水平降低,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增加(P<0.01),MMP下降,ROS水平升高、LC3-II/LC3-I比值与parkin蛋白水平升高,TOM20蛋白水平下降(P<0.01),Mito-Tracker Red与LC3蛋白共定位增加。上调IF1后,过表达组中IF1表达水平升高,细胞炎症因子分泌也相应减少,MMP和ROS水平恢复,LC3-II/LC3-I比值与parkin蛋白水平下降,TOM20蛋白水平升高,MitoTracker Red与LC3蛋白共定位减少。结论:IF1可能通过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并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减轻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酶抑制因子1 肺泡巨噬细胞 炎症反应 线粒体功能 线粒体自噬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附27例分析)
18
作者 虞希祥 朱国庆 +3 位作者 施昌盛 陈小芳 黄林芬 南忆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1378-138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脉狭窄率50%~70%7例,70%~80%19例,80%~95%1例;狭窄长度1.0~2.0cm14例,2.1~3.0cm12例,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脉狭窄率50%~70%7例,70%~80%19例,80%~95%1例;狭窄长度1.0~2.0cm14例,2.1~3.0cm12例,3.1~3.5cm1例。结果:27例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残余狭窄均在10%以下。4例球囊扩张时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出现暂时性心率减慢,3例出现血压下降。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无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不仅使狭窄段血流速度恢复,而且能明显改善远端脑组织低灌注现象,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脑保护装置
下载PDF
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虞希祥 朱国庆 +3 位作者 施昌盛 陈小芳 黄林芬 南忆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0期1153-1156,共4页
目的:总结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防脑梗死和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方法:27例患者为年龄51~76岁的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率50%~70%7例,70%~80%19例,80%~95%1例;狭窄长度1.0~2.0cm14例,2.1~3.0cm12例,3.1... 目的:总结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防脑梗死和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方法:27例患者为年龄51~76岁的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率50%~70%7例,70%~80%19例,80%~95%1例;狭窄长度1.0~2.0cm14例,2.1~3.0cm12例,3.1~3.5cm1例。在脑保护装置下施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27例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残余狭窄率20%3例,10%以下24例25处。4例球囊扩张时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出现暂时性心率减慢,3例出现血压下降。临床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8.3个月,没有因为CAS而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预防中老年人脑栓塞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追踪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年人 老年人 颈动脉狭窄 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皮射频消融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舒婷 陈海波 +3 位作者 施昌盛 施振静 虞希祥 孙志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7-590,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治疗直径>5 cm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微创介入治疗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RF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治疗直径>5 cm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微创介入治疗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RF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治疗组)47例,单纯行TACE(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的疗效、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87.2%)及疾病控制率(DCR,95.7%)均高于对照组(ORR 66.7%,DCR 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1年的生存率(80.9%)高于对照组(75.8%)(P<0.05)。结论经皮RF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对治疗直径>5 cm的乏血供肝恶性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延长患者的近中期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恶性肿瘤 经皮射频消融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微创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