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式组配分析法新探——动词涵义和构式的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加埃塔奈尔·吉尔甘 邱莹() 施春宏() 《国际汉语学报》 2016年第2期37-57,共21页
本文通过对构式中词项涵义的考察,来探寻改进构式组配分析法的手段,更准确地说,是探寻改进多项区别性共现词位分析法的手段.本文采用基于涵义的多项区别性共现词位分析法,考察了英语迂说型致使构式的非定式动词槽位并呈现出主要结果,还... 本文通过对构式中词项涵义的考察,来探寻改进构式组配分析法的手段,更准确地说,是探寻改进多项区别性共现词位分析法的手段.本文采用基于涵义的多项区别性共现词位分析法,考察了英语迂说型致使构式的非定式动词槽位并呈现出主要结果,还将考察的结果与对相同数据但采用基于词目分析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本项研究表明,一个动词的不同涵义倾向于被不同的构式所吸引,因此,将涵义融入构式分析当中,不仅使得数据解释更为直观、可靠,而且还提供了一些利用其他方法所不能获得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组配分析 多项区别性共现词位分析法 词汇单位 致使构式
下载PDF
构式的生态 被引量:1
2
作者 约翰·泰勒 奚柳青() 施春宏() 《国际汉语学报》 2019年第1期146-165,共20页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的语法可以被刻画为规约性语言单位的结构化清单。该清单被认为是结构化的,指的是这些语言单位并未构成被封装的信息块,每个单位都处于与其他单位一起建构的关系网络的枢纽位置。文中讨论了三种关系:图式与较为具体的...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的语法可以被刻画为规约性语言单位的结构化清单。该清单被认为是结构化的,指的是这些语言单位并未构成被封装的信息块,每个单位都处于与其他单位一起建构的关系网络的枢纽位置。文中讨论了三种关系:图式与较为具体的实例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部分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之间的关系;相似关系。文章聚焦于构式,即可分析为组构部分的语言结构。构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理据的,即构式整体及其组构部分跟语言中的其他单位之间存在多重关系。这些关系的叠合累加,在语言系统内为构式创造了一个"生态位"。本文以英语构式性习语the bang goes构式为例来说明这种理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图式—实例关系 组合关系 习语性 能产性 固化度 拟声词
下载PDF
超越句子——构式、框架与口语互动 被引量:1
3
作者 Kerstin Fischer 刘星宇() +1 位作者 马伟忠() 施春宏() 《海外华文教育》 2019年第5期127-144,共18页
构式语法学家目前仍不愿意将其研究的描写单位扩展到句子之上。然而,从认知视角来看,构式语法和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前提都特别适合涵盖口语互动。进而言之,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认为意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语法结构不仅植根... 构式语法学家目前仍不愿意将其研究的描写单位扩展到句子之上。然而,从认知视角来看,构式语法和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前提都特别适合涵盖口语互动。进而言之,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认为意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语法结构不仅植根于人的感觉-运动系统,还植根于社会互动经验,这就需要我们考虑互动问题。关于入场语言学习的实验表明,语气的习得是在互动中锚固的。最后,对口语会话中的特殊现象(如语用标记),可以将其作为构式从框架语义学角度对其做出最佳解释。因此,框架和构式这两个认知语言学概念对于解释口语互动中的概括非常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语法 框架语义学 互动 自动语言学习 入场 语用标记
下载PDF
英语变体的认知演化——构式在动态模型中的作用
4
作者 托马斯·霍夫曼(著) 李娜() 施春宏() 《国际汉语学报》 2017年第2期108-131,共24页
Schneider的动态模型(2007)预测,正是词汇-句法接口展现了本土化阶段典型结构创新所浮现的最初痕迹。本文将展示构式语法理论怎样为该现象提供认知解释,然后通过聚焦比较关联构式(如The higher the price is,the more interesting the p... Schneider的动态模型(2007)预测,正是词汇-句法接口展现了本土化阶段典型结构创新所浮现的最初痕迹。本文将展示构式语法理论怎样为该现象提供认知解释,然后通过聚焦比较关联构式(如The higher the price is,the more interesting the productis“价格越高,产品越有吸引力”)来阐明构式语法分析的优势。正如对国际英语语料库项目中多个语料库的数据统计分析所示,所有变体都呈现出相似的加工效应,但这些变体对半实体半图式性中观构式的依赖性则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语法 构式 词汇一句法斜坡 本土化
下载PDF
双及物结构
5
作者 马丁·哈斯普马特 刘卫强() 施春宏() 《国际汉语学报》 2018年第2期30-66,共37页
双及物结构是一种带有三个论元--施事(A)、客体(T)和接事(R)的语法结构式,它表达的是所有权转移事件(如give “给”、lend “借”等)或者认知转移事件(如tell “告诉”、show “展示”等)。双及物结构的跨语言研究已揭示了三种主要的配... 双及物结构是一种带有三个论元--施事(A)、客体(T)和接事(R)的语法结构式,它表达的是所有权转移事件(如give “给”、lend “借”等)或者认知转移事件(如tell “告诉”、show “展示”等)。双及物结构的跨语言研究已揭示了三种主要的配置类型:间接宾语式配置(R被特殊对待,以区别于单及物式中受事P)、次要宾语式配置(T被特殊对待)和中和式配置(或曰双宾式)。配置方式可以具有构式特异性,也即,在论元编码方式和行为特性上相区别。语言有时会展现出配置交替的情况(多种结构有大致相同的意义),也常常呈现出配置分裂的情况(条件不同,结构式不同)。结构式分裂的情况总是基于R和T的指称显著度差异而出现的,并且预期越低,形式编码的差异越显著。成分顺序通常对宾语的话题价值也很敏感。宾语优先级的确立通常立足于线性序列,但也可能由话题价值来决定,此时R享有对T的优先级。相较于其他一些带有更多空间义的动词,如bring “带来”或send “寄”,表示give “给”的双及物动词表现出对中和式配置更强的倾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及物结构 与格 配置 交替式 语法分裂式 语序 宾语优先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