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宋德寿宫遗址2017至2020年发掘的主要收获
1
作者 施梦以 王征宇 《杭州文博》 2023年第1期5-12,共8页
德寿宫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2017年至2020年对遗址西南部实施了考古发掘,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台基多处,出土陶、石质建筑构件和瓷器、漆器、铜钱等大量遗物。德寿宫主要包括南部朝寝类宫殿建筑和北部后苑园林类建筑。本次发掘揭... 德寿宫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2017年至2020年对遗址西南部实施了考古发掘,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台基多处,出土陶、石质建筑构件和瓷器、漆器、铜钱等大量遗物。德寿宫主要包括南部朝寝类宫殿建筑和北部后苑园林类建筑。本次发掘揭示的遗迹除位于发掘区北部的水池驳岸等少量遗迹外,大部分应属德寿宫南部朝寝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南宋 德寿宫遗址 考古
下载PDF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动物骨骼表面微痕与人类行为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施梦以 武仙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3-729,共7页
浙江跨湖桥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出上有大黾哺乳动物骨骼,通过显微观测和统计,发现遗址动物骨骼表面有丰富的人工改造痕迹,并有家畜狗的啃咬痕迹等。其中人工改造痕迹的比重,达到所观察标... 浙江跨湖桥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出上有大黾哺乳动物骨骼,通过显微观测和统计,发现遗址动物骨骼表面有丰富的人工改造痕迹,并有家畜狗的啃咬痕迹等。其中人工改造痕迹的比重,达到所观察标本总数的17.57%。人工改造痕迹的显微特征、排列规律、分布位置等,反映遗址古居民已熟练掌握了剥皮、分解、剔肉等多种屠宰和加工技术。遗址古居民还对动物资源进行肉食之外的其他目的的开发,如把动物骨骼作为原料进行其他生产性加工等。跨湖桥遗址骨骼表面痕迹的观测,显示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居民屠宰加工方法,与中国旧石器时代有密切的技术渊源,如对动物躯体进行分解时切割位置的选择等。遗址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与以前对旧石器时代的许多认识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相异的地方,如切割刻划痕迹底部比较光滑,没有旧石器时代切割刻划痕底部的微细条纹(microstriations)等。这可能与该时期所使用工具发生变化相关。跨湖桥遗址骨骼表面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新石器时代古居民的行为方式、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技术渊源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动物骨骼 微痕 人类行为
下载PDF
杭州临安城遗址上仓桥段东城墙试掘简报
3
作者 唐俊杰 郎旭峰 施梦以 《杭州文博》 2015年第1期57-61,共5页
2014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上仓桥对南宋临安城东城墙进行了试掘,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城墙遗迹,并首次确定了城墙主体的宽度。本文为这次试掘所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简报。
关键词 临安城 城墙 遗址 考古发掘
下载PDF
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在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万铭 施梦以 陈梦琳 《浙江测绘》 2020年第1期56-59,共4页
本文在对常用考古勘测技术手段进行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勘测工作实际,针对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勘测应用实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和要点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考古勘测 实景三维建模 德寿宫遗址
下载PDF
南宋德寿宫出土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ae sinensis)研究报告
5
作者 傅裕 武仙竹 +1 位作者 施梦以 周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4-539,共6页
2020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时,在GJCT2111探方内,从南宋早、中期文化层堆积物中(距今700多年前),清理出丰富的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ae sinensis)标本。中华拟蟹守螺最小个体数(MNI)达8728件。绝大多数标本整体... 2020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时,在GJCT2111探方内,从南宋早、中期文化层堆积物中(距今700多年前),清理出丰富的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ae sinensis)标本。中华拟蟹守螺最小个体数(MNI)达8728件。绝大多数标本整体形态保存较好,仅在壳顶、壳口或螺旋部有微弱破损。该类标本属于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中的较小类型,有6~9个螺层。壳高大于25 mm的约占总数21%,壳高介于20~25 mm区间的约占总数55%,壳高小于20 mm的约占总数24%。中华拟蟹守螺主要生活于有淡水汇入的近海红树林潮间带水域,杭州市附近并非该种动物原产地。杭州市临海海岸线中华拟蟹守螺的分布,距离杭州市约100 km之外,并且是在现代人工引种红树林以后才出现的。而德寿宫遗址里的中华拟蟹守螺标本,是出土于距今700多年前的南宋文化层中。其出土位置为皇宫餐厨遗迹,出土地层具有餐厨垃圾特点。结合南宋时期皇宫内食用贝类海鲜产品的历史资料,该批标本应该是在沿海地区捕捞后,输送给南宋皇宫中的海鲜产品。该批中华拟蟹守螺标本,是中国古代皇室食用拟蟹守螺属(Cerithidae)海产品的第一次发现。对研究中国南宋皇宫饮食习俗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南宋皇室对海鲜产品的偏爱和生活奢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德寿宫遗址 中华拟蟹守螺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杭州萧山极地海洋公园二期古墓群——汉六朝墓发掘简报
6
作者 施梦以 杨国梅 《东方博物》 2018年第1期1-14,133,共15页
为配合杭州极地海洋公园二期扩建项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5-7月进行现场勘探,并于同年9月与萧山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发掘工作。总计清理墓葬33座,除M24为竖穴岩坑墓外,其余均为砖砌结构。墓葬群所属时代跨度较大,从战... 为配合杭州极地海洋公园二期扩建项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5-7月进行现场勘探,并于同年9月与萧山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发掘工作。总计清理墓葬33座,除M24为竖穴岩坑墓外,其余均为砖砌结构。墓葬群所属时代跨度较大,从战国晚期延续至明清时期。现就本次发掘中发现的汉六朝墓做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六朝 墓葬 简报 萧山
原文传递
杭州市萧山区蜈蚣山土墩墓D19发掘简报 被引量:2
7
作者 唐俊杰 杨金东 +7 位作者 崔太金 赵一杰 王震 施梦以 孔飞燕 方勇 孟佳恩 蒋巍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8,共8页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对蜈蚣山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D19为此次发掘揭露出的规模较大的石室土墩墓,它由封土墩、墓门、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组成,其内发现上下两层遗物,根据器物的分布情况和...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对蜈蚣山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D19为此次发掘揭露出的规模较大的石室土墩墓,它由封土墩、墓门、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组成,其内发现上下两层遗物,根据器物的分布情况和时代特征,可将其分成三座墓葬。该土墩墓的发掘为研究石室土墩墓的地域分布、营建和使用以及百越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山 石室土墩墓 商周
原文传递
萧山老虎洞遗址明代大型茔园墓M21考古发掘与初步研究
8
作者 周学斌 杨金东(文/摄) +5 位作者 赵一杰(图) 朱永丽(图) 张远(图) 何国伟(摄) 施梦以 王萍萍 《东方博物》 2022年第1期16-22,2,6,共9页
萧山老虎洞M21是一处大型茔园双室砖室墓,墓园整体长15.4米,宽7.2米,由双室砖室墓、八边形封土台基、环道、拜坛、挡土墙、两级坟坛和台阶等组成,整体结构延续了南宋大型茔园制度。其墓塔结构较为特殊,反映出特殊的丧葬习俗。
关键词 萧山 明代 茔园墓
原文传递
杭州市拱墅区吉如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曦 施梦以 +2 位作者 许红利 朱琳 梅亚龙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8,共10页
2013年5-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祥符镇的吉如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土台、房址、墓葬、沟、灰坑等,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该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 2013年5-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祥符镇的吉如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土台、房址、墓葬、沟、灰坑等,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该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杭州城区北部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吉如遗址 良渚文化 房址 墓葬
原文传递
杭州市德寿宫遗址宋代烟管螺科(Clausiliidae)标本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浩 武仙竹 施梦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7-254,共8页
杭州市德寿宫遗址曾是南宋皇家宫苑,位于杭州市市中心吴山脚下、西湖东岸。地理坐标为30°24’30″N,120°17’42″E。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遗址GJCT1024探方发掘中,发现有软体动物遗骸。于是采集土样并提取软体动物遗骸... 杭州市德寿宫遗址曾是南宋皇家宫苑,位于杭州市市中心吴山脚下、西湖东岸。地理坐标为30°24’30″N,120°17’42″E。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遗址GJCT1024探方发掘中,发现有软体动物遗骸。于是采集土样并提取软体动物遗骸进行鉴定和分析。通过鉴定,发现遗址土样中包含有属于烟管螺科的平纹真管螺(Euphaedusa planostriata)、外套管螺(Phaedusa pallidocincta)、假白氏管螺(Phaedusa pseudobensoni)这3种动物遗骸。其中,平纹真管螺为9.5~10.5个螺层,壳高16.15~16.17 mm;外套管螺9.5~10.0个螺层,壳高12.06~12.89 mm;假白氏管螺9.5~10.0个螺层,壳高10.50~13.29 mm。烟管螺科是喜潮湿、温暖、弱光环境的动物,喜食地衣苔藓、腐殖质、植物嫩芽等。该批材料的发现,反映德寿宫遗址古环境具有温暖湿润气候特点;宫内有多种人工植被。本研究认识与文献资料等相印证,还可作为宫苑内有人工水景及地表面有苔藓等环境条件的辅证。我国城市考古中,此前还没有开展对软体动物的研究报道。本文对南宋德寿宫宫苑遗址烟管螺科的动物考古研究,为今后从更多层面开展城市考古、促进考古界重视和推进软体动物材料考古研究等积累了初步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德寿宫遗址 烟管螺科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杭州萧山溪头黄战国墓发掘报告
11
作者 姚桂芳 杨国梅 +8 位作者 崔太金 杨金东(执笔/绘图) 赵一杰(绘图) 方勇(绘图) 孔飞燕(绘图) 孟佳恩(绘图) 王博(绘图/摄影) 施梦以(摄影) 蒋巍(摄影) 《东方博物》 2017年第1期19-24,共6页
杭州萧山溪头黄墓地于1984年发掘,共发掘清理古墓葬76座,其中战国墓3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共出土文物41件,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国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 墓葬 战国 萧山 发掘
原文传递
杭州萧山溪头黄东晋南朝、唐宋墓发掘报告
12
作者 姚桂芳 杨金东(执笔/绘图) +7 位作者 崔太金 赵一杰(绘图) 方勇(绘图) 孔飞燕(绘图) 孟佳恩(绘图) 王博(绘图/摄影) 施梦以(摄影) 蒋巍(摄影) 《东方博物》 2018年第1期15-24,共10页
杭州萧山溪头黄墓地于1984年发掘,清理古墓葬76座,其中战国墓3座,两汉墓葬59座,东晋南朝墓葬6座,唐宋墓7座,明墓1座,共计出土文物1012件(组)。此次公布的材料为东晋南朝墓与唐宋墓,为研究东晋南朝和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 杭州萧山溪头黄墓地于1984年发掘,清理古墓葬76座,其中战国墓3座,两汉墓葬59座,东晋南朝墓葬6座,唐宋墓7座,明墓1座,共计出土文物1012件(组)。此次公布的材料为东晋南朝墓与唐宋墓,为研究东晋南朝和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头黄墓地 东晋南朝墓 唐宋墓 发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