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道残端三维适形近距离补量放疗中膀胱容量的变化对正常器官受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杰 李成 +4 位作者 管建 施润君 周俊东 杨益琴 胡群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比较宫颈癌患者术后阴道残端三维适形近距离补量放疗中膀胱容量的变化对于阴道残端周围正常器官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室就诊的妇科肿瘤患者15例,对阴道残端行近距离放疗。实施三维适形近距离放疗时将膀胱排空,之后分别注入生理... 目的比较宫颈癌患者术后阴道残端三维适形近距离补量放疗中膀胱容量的变化对于阴道残端周围正常器官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室就诊的妇科肿瘤患者15例,对阴道残端行近距离放疗。实施三维适形近距离放疗时将膀胱排空,之后分别注入生理盐水50、100、150 mL,比较不同膀胱容量下小肠、直肠、膀胱及乙状结肠的正常器官距放射源最近的2cm^3体积的剂量(D2cm^3)。结果小肠D2cm^3在膀胱排空时较膀胱50、100、150 mL充盈状态时都高(P<0.01),膀胱容量的变化对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D2cm^3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膀胱容量的变化改变了小肠的D2cm^3,但并不改变直肠、乙状结肠、膀胱的D2cm^3。阴道残端补量治疗时,膀胱充盈度为50mL最为合适,可以降低小肠的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手术 子宫内膜癌 剂量 膀胱容量 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与宫颈鳞癌危险因素及根治性放化疗后早期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施润君 陈杰 +1 位作者 冀胜军 吴锦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究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宫颈鳞癌危险因素及根治性放化疗后早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32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宫颈鳞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个月行常规磁共振(MR)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并测得治疗前后ADCmean... 目的:探究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宫颈鳞癌危险因素及根治性放化疗后早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32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宫颈鳞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个月行常规磁共振(MR)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并测得治疗前后ADCmean值。治疗结束1个月后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将患者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计算并两两比较治疗前ADCmean(pre-ADCmean)、治疗开始后1个月ADCmean(mid-ADCmean)、ADCmean的增加(ΔADCmean)及ADCmean增加的比例(ΔADCmean%)与宫颈鳞癌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早期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开始后1个月测得的ADCmean明显高于治疗前ADCmean(P<0.001)。pre-ADCmean和ΔADCmean%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值分别为0.01和0.04)。反应组mid-ADCmean、ΔADCmean和ΔADCmean%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P值分别为<0.001、0.02和<0.001)。结论:ADC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早期疗效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 表观扩散系数 宫颈鳞癌 危险因素 早期疗效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疗在晚期NSCLC伴寡转移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施润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259-261,共3页
立体定向放疗(SBRT)因其具有非侵入性、高剂量率等优势而越来越多地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灶的治疗.临床上大量数据证实S B RT在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灶治疗的局部控制和无进展生存方面获益较大.该文探讨了寡转移的定义,回顾分析了SBRT... 立体定向放疗(SBRT)因其具有非侵入性、高剂量率等优势而越来越多地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灶的治疗.临床上大量数据证实S B RT在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灶治疗的局部控制和无进展生存方面获益较大.该文探讨了寡转移的定义,回顾分析了SBRT治疗包括颅内、肺、肝和肾上腺等NSCLC特定部位转移灶的最新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疗 非小细胞肺癌 寡转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的放射性肠损伤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婷星 李京京 +3 位作者 陈清清 李颖 施润君 冀胜军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239,共7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人体的共生细菌在肠道微环境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代谢、免疫调节、炎症、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电离辐射导致肠上皮屏障破坏,形成氧化应激... 肠道菌群失调与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人体的共生细菌在肠道微环境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代谢、免疫调节、炎症、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电离辐射导致肠上皮屏障破坏,形成氧化应激微环境,引起菌群组成和结构改变,并通过下游炎症因子作用共同导致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则可进一步通过减弱肠上皮屏障抵抗力、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上调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反应等加重放射性肠损伤。益生菌补充、粪菌移植等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放射性肠损伤。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放射性肠炎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望为放射性肠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放射性肠损伤 菌群失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