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之于传统文化的两重困境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4
1
作者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89-96,共8页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社会纷纷响应并出现了各种传统文化“热”,与此同时,以大学生为主的理性质疑也随之产生,这些质疑正是大学生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必然会遇到的两重困境之现实表现。这两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的思维...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社会纷纷响应并出现了各种传统文化“热”,与此同时,以大学生为主的理性质疑也随之产生,这些质疑正是大学生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必然会遇到的两重困境之现实表现。这两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层次之取舍已经不同于传统时代了。为了帮助大学生突破困境,应该完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划,加强教学反思引导,帮助他们有意识地突破古今思维之隔阂,并在实践中去探索传统文化本有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思维 价值取舍 困境
下载PDF
先秦“德”概念的变与不变——以《尚书·周书》为诠释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6,共6页
先秦的"德"与一般"物"的概念不同,是一个没有实在对象的、完全是为了追溯人道之根据、并表明要相承于此根据而构建出来的概念。"德"概念的复杂就在于它有变与不变两面。始终不变的是德之为德的本质含义,... 先秦的"德"与一般"物"的概念不同,是一个没有实在对象的、完全是为了追溯人道之根据、并表明要相承于此根据而构建出来的概念。"德"概念的复杂就在于它有变与不变两面。始终不变的是德之为德的本质含义,它在《周书》中就已经被确立了,即对人道之根据的承受。当先秦各时期各学派对"人道之根据"以及"如何承受"作出不同的阐释后,将在"德"本质含义的基础上充实、外化出各种具体表现,从而有了语境意思相异的"德"。这即是"德"概念变化发展的一面。在把握了这两面之后,先秦"德"义之变迁也就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尚书·周书》 本质含义
下载PDF
论老庄对先秦“正名”思想的两重解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6期51-69,191,共20页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其有两重向度:第一,以援仁入礼来重建礼之有效性,从而恢复名分的效力。第二,以知晓“物”之“实”来确定“名”的意义。老庄通过揭示礼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否定援仁入礼的有效性,试图消解第一重“正名”...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其有两重向度:第一,以援仁入礼来重建礼之有效性,从而恢复名分的效力。第二,以知晓“物”之“实”来确定“名”的意义。老庄通过揭示礼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否定援仁入礼的有效性,试图消解第一重“正名”向度的可行性。在道物区分的基础上,老子揭示了语言认知的限度,庄子则进而否定了语言认知的可靠性,以此瓦解了第二重“正名”向度的可能性。在老庄看来,那些期望通过“正名”去治理天下的想法都是徒劳,不应该再继续“正名”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仁义
下载PDF
《老子》一章義證——“名”之兩面意義的展現
4
作者 施陽九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65-75,共11页
'名'本身的含義以及老子對於'名'的態度直接關係到《老子》一章的理解與句讀。'名'最基本的含義是'對物的規定',但這也正是'名'的消極面,因爲它意味着'名'不可完全規定'道'。... '名'本身的含義以及老子對於'名'的態度直接關係到《老子》一章的理解與句讀。'名'最基本的含義是'對物的規定',但這也正是'名'的消極面,因爲它意味着'名'不可完全規定'道'。不過《老子》並未就此抛棄'名',它采用一種由一'名'之肯定、否定構成的矛盾句式,進而得到非規定層面的'道',這就是'名'的積極面。在明瞭'名'的兩面性之後,就能理解《老子》一章各句句意以及彼此之間的意義層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矛盾句式
下载PDF
至德复立:论《商君书》政治建构的逻辑展开
5
作者 《武陵学刊》 2023年第5期64-72,共9页
“德”是一个贯穿两周、关乎于善的政治伦理观念,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旨归。《商君书》不仅阐明了自己对实现“德”的看法,也反思了当时的主流观点。在揭示了建德周礼与儒家仁德思想之于政治秩序建构的困难与不足、重审了作为政治建构基础... “德”是一个贯穿两周、关乎于善的政治伦理观念,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旨归。《商君书》不仅阐明了自己对实现“德”的看法,也反思了当时的主流观点。在揭示了建德周礼与儒家仁德思想之于政治秩序建构的困难与不足、重审了作为政治建构基础的人性以及洞察了当时的天下时势之后,商鞅及其学派提出了以“壹”为政治原则的新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法”,并认为只有在新制的建立与运作下,“德”才能被较好地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政治建构
下载PDF
以法正名:《商君书》“正名”思想研究
6
作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8-34,共7页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重要学派,商鞅及其后学也以自己的理论视角回应着先秦“正名”的两重向度。他们通过揭示亲亲之仁爱对于政治秩序建构的消极作用,否定了儒家援仁入礼来“正名”的意义。在重审人性、...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重要学派,商鞅及其后学也以自己的理论视角回应着先秦“正名”的两重向度。他们通过揭示亲亲之仁爱对于政治秩序建构的消极作用,否定了儒家援仁入礼来“正名”的意义。在重审人性、考察时势的基础上,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法”被提了出来。新“法”不仅重正了政治层面的“名”,使其恢复了有效力,而且推动了语言认知层面的“名”在现实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人性 《商君书》
下载PDF
《老子》对“名”的重审与运用
7
作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7-73,共7页
“名”是先秦的重要概念,有着两重基本内涵,即名分义与指称义。无论是就社会政治秩序还是思想交流而言,“名”都被诸子视为有效的建构要素。然而,这种共识却被《老子》重审了,它不仅削弱了作为周礼秩序首要环节的名分之“名”的重要性,... “名”是先秦的重要概念,有着两重基本内涵,即名分义与指称义。无论是就社会政治秩序还是思想交流而言,“名”都被诸子视为有效的建构要素。然而,这种共识却被《老子》重审了,它不仅削弱了作为周礼秩序首要环节的名分之“名”的重要性,而且揭示了“名”的限度。不过,《老子》并未就此抛弃“名”,它意识到,其指实作用已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必要中介。若要让世人突破世俗价值的桎梏,通达本原之道,是依然需要“名”的。由此,《老子》运用指称义之“名”创建了“正言若反”这种反常识的句式,并提出了“异名同谓”的明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正言若反 异名同谓
下载PDF
論《莊子》解構儒家仁義思想的邏輯展開
8
作者 施陽九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16-30,共15页
解構仁義是《莊子》思想展開的重要一環。依循儒家的致思理路,《莊子》通過“由己”視角的特殊有限性,以及“推及”方式之於萬物的外在他律性,指出仁義的實現方式“由己及人”的局限性。通過仁義與人性之間始終存在的距離來表明仁義並... 解構仁義是《莊子》思想展開的重要一環。依循儒家的致思理路,《莊子》通過“由己”視角的特殊有限性,以及“推及”方式之於萬物的外在他律性,指出仁義的實現方式“由己及人”的局限性。通過仁義與人性之間始終存在的距離來表明仁義並非是人性的内容。通過仁義與禮之間不具有必然關係的揭示,認爲把禮視爲仁義外化的“援仁入禮”其實只是儒家的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莊子》 仁義 人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