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式磁共振选择指导下超时间窗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1
作者 刘俊中 毛立武 +3 位作者 时伟玉 郭广涛 王圣杰 王天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6期102-105,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选择指导下超时间窗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04例,其中46例发病时间为>6 h(>6 h组),58例发病时间≤6 h(≤... 目的 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选择指导下超时间窗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04例,其中46例发病时间为>6 h(>6 h组),58例发病时间≤6 h(≤6 h组),两组均在多模式MR选择指导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90 d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24 h、48 h、7 d NIHSS评分,治疗后72 h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以及两组预后情况[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治疗后90 d,>6 h组总有效率67.39%,≤6 h组为8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72 h、7 d 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6 h组与≤6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hs-CRP、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超时间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在多模式MR选择指导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MR选择 超时间窗 血管内介入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临床疗效 预后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毛立武 王天玉 +4 位作者 康玉琪 刘俊中 时伟玉 郭广涛 王圣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433-43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53例(68个动脉瘤)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68个动脉瘤,共置入60枚PED,技术成功率为100%。40例54个...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53例(68个动脉瘤)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68个动脉瘤,共置入60枚PED,技术成功率为100%。40例54个动脉瘤单纯应用PED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明显滞留48个,无明显滞留6个;13例(14个动脉瘤)联合应用PED和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均致密栓塞。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5%(4/53)。53例临床随访6~28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末次随访时,47例未破裂动脉瘤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6例破裂动脉瘤中,预后良好2例,mRS评分3分1例,4分1例,死亡2例。46例DSA随访4~8个月(中位数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67.9%。22例(28个动脉瘤)DSA随访9~18个月(中位数12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5.7%,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总体安全、有效,但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 疗效
下载PDF
超晚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效果观察
3
作者 时伟玉 刘俊中 +3 位作者 毛立武 谢晓晓 王天玉 杨硕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 探讨超晚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诊治超晚时间窗前循环LVO-AIS患者88例,根据是否实施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球囊扩张... 目的 探讨超晚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诊治超晚时间窗前循环LVO-AIS患者88例,根据是否实施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分为血管内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51例。比较2组闭塞部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核心梗死体积>50 mL比率等临床资料;以及90 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内病死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年龄、性别比例、既往史、闭塞部位、入院时NIHSS及吸烟、发病时间<48 h、醒后卒中、核心梗死体积>50 mL比率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组行单纯机械取栓20例,行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17例,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为94.59%。血管内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率(56.76%)高于药物治疗组(29.41%)(χ^(2)=6.633,P=0.010),90 d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晚时间窗前循环LVO-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血管再通良好,90 d神经功能较药物治疗改善,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超晚时间窗 前循环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Enterprise 2支架置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刘俊中 时伟玉 +3 位作者 毛立武 王天玉 谢晓晓 杨硕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7-803,共7页
目的探讨Enterprise 2支架置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7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急性... 目的探讨Enterprise 2支架置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7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行球囊扩张联合Enterprise 2支架置入(支架置入组),25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组)。以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程度(mTICI≥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术后7 d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4分为神经功能改善]、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术后90 d时的预后[mRS≤2分为预后良好];通过影像学评估随访期间有无血管再狭窄,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71例患者均达到血管成功再通。支架置入组和球囊扩张组分别有36例、17例完成术后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是否行静脉溶栓、术前NIHSS评分、是否行机械取栓、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球囊扩张组相比,支架置入组的围手术期远端血管栓塞率[分别为4.3%(2/46)和20.0%(5/25)]、随访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比例(分别为4/36和6/17)更低(均P<0.05)。两组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程度、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术后1周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的发生率、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的AIS患者,应用Enterprise 2支架置入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且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卒中 大脑中动脉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Enterprise 2支架
原文传递
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再通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同源 时伟玉 +4 位作者 薛绛宇 蔡栋阳 杨博文 李天晓 张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评价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经复合手术(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或血管内介入(斑块位于颈内动脉闭塞段远端)治疗的51例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动脉... 目的评价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经复合手术(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或血管内介入(斑块位于颈内动脉闭塞段远端)治疗的51例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动脉闭塞超过2个解剖节段)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血管开通、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卒中事件及再闭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45例闭塞动脉(88.2%,45/51)成功开通,6例因导丝头端无法通过闭塞远端导致手术失败.25例患者行复合手术治疗,24例(96.0%,24/25)成功开通;26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1例(80.8%,21/26)成功开通.经血管内治疗的患者2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术中血栓移位引起小分支栓塞、1例大面积脑梗死;经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2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出现颈内动脉开通术后急性再闭塞.开通成功患者中44例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7~43个月),无缺血性卒中或死亡发生,34例临床症状改善;44例获得影像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4~28个月),其中6例再闭塞、2例再狭窄.结论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再通治疗技术可行、安全,短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内手术
原文传递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部位对手术再通治疗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时伟玉 薛绛宇 +5 位作者 李天晓 赵同源 许岗勤 杨博文 蔡栋阳 贺迎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闭塞部位对手术再通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经血管内治疗或复合手术治疗的45例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闭塞部位的不... 目的探讨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闭塞部位对手术再通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经血管内治疗或复合手术治疗的45例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闭塞部位的不同,将45例患者分为Ⅰ型闭塞组(闭塞起始段位于颈段,闭塞远端在海绵窦段及以下,共25例)和Ⅱ型闭塞组(闭塞起始段位于颈段,闭塞远端在床突段及以上,共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开通成功率和术后再闭塞率。结果45例患者的手术即刻开通成功率为91.1%(41/45),其中Ⅰ型闭塞组的开通成功率为100.0%(25/25),Ⅱ型闭塞组的手术开通成功比例为16/2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0,P=0.025)。开通成功的41例患者中,40例获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4~36)个月。Ⅰ型闭塞组无一例发生再闭塞,Ⅱ型闭塞组的再闭塞比例为4/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1,P=0.003)。结论对于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Ⅰ型闭塞的手术开通成功率高,术后再闭塞率低,通过手术开通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Ⅱ型闭塞患者的手术开通成功率相对低,术后再闭塞率高,术前应综合评估以决定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内手术 复合手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薛绛宇 赵同源 +5 位作者 蔡栋阳 时伟玉 李钊硕 张坤 李天晓 贺迎坤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使用大规格弹簧圈(第一枚弹簧圈规格明显大于动脉瘤直径的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40枚动脉瘤,术后即刻... 目的:探讨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使用大规格弹簧圈(第一枚弹簧圈规格明显大于动脉瘤直径的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40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采用脑血管造影评价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6个月后,再次进行脑血管造影以评价疗效。结果:40例颅内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患者24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采用大规格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共40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1枚,支架辅助栓塞19枚,栓塞成功率为100%。动脉瘤长径平均值为(6.27±2.76)mm,动脉瘤直径平均值为(5.28±2.27)mm。每个动脉瘤平均使用弹簧圈(3.26±1.48)枚,弹簧圈平均长度为(34.95±27.22)cm,动脉瘤的平均固体填充率为(18.32±6.39)%。40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39枚,Ⅱ级1枚,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血栓事件。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Raymond分级Ⅰ级39枚,Ⅱ级1枚,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量去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格弹簧圈 支架辅助栓塞 动脉瘤固体填充率
原文传递
影响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天玉 时伟玉 +8 位作者 刘俊中 毛立武 郭广涛 赵磊 李天晓 贺迎坤 王圣杰 祝晓川 许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3期287-292,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31~83(56.85±11.51)岁,动脉瘤破裂组95例、未破裂组87例。两组患者动脉瘤的部位、形状、有无子囊、生长方向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等临床特征和影像解剖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建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动脉瘤部位、瘤壁形状、子囊、入射夹角、瘤高与瘤颈的比值(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其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50~0.874,P<0.01),R=2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72.6%,特异度78.2%。结论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符合以下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解剖特征者,即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或前交通动脉、瘤壁不规则、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等,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内小型动脉瘤 影像解剖特征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改良下肢制动时间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徐田明 蔡栋阳 +10 位作者 薛绛宇 杨博文 时伟玉 赵同源 许岗勤 康晓雨 贺迎坤 许斌 张婧爽 白卫星 李天晓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改良下肢制动时间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五病区2019年3月1日到2019年5月20日收治的100例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患者,并对其术后下肢制动时间进行改良:下肢制动4 h后...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改良下肢制动时间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五病区2019年3月1日到2019年5月20日收治的100例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患者,并对其术后下肢制动时间进行改良:下肢制动4 h后去除绷带,床上活动穿刺侧下肢2 h后可下床活动。观察的主要安全性指标是下肢活动后出现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次要安全性指标有穿刺点渗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所有患者活动后均未出现迟发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其他不良事件有:1例患者卧床制动2 h后弹力绷带松开,发现穿刺侧皮下淤血,但皮软、无硬结,考虑穿刺时皮下血肿扩散,给予继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 h后下床活动血肿无增大,24 h内超声未见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卧床制动4 h去除绷带后穿刺点少量渗血,无血肿,继续给予加压包扎4 h后下床活动,无渗血及血肿形成;1例术后常规超声发现皮下小血肿,但无肉眼可见血肿。所有患者24 h内下肢静脉超声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结论: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制动4 h,术后6 h下床活动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大宗病例的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股动脉穿刺 下肢制动时间
原文传递
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10
作者 刘俊中 谢晓晓 +6 位作者 时伟玉 王天玉 毛立武 郭广涛 刘杨辉 杨硕 朱良付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8-1014,共7页
目的分析高龄(≥80岁)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行血管内治疗的68例高龄A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高龄(≥80岁)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行血管内治疗的68例高龄A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并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治疗过程行单因素分析,并将结果中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选择向前进行逐步回归,获得影响高龄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确定预后的临界值及其预测效能.结果68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均顺利完成.53例(77.9%)患者血管成功再通,术后41例(60.3%)发生肺部感染、4例(5.9%)血栓逃逸、17例(25.0%)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19例(27.9%)死亡.预后良好组29例(42.6%),预后不良组39例(57.4%);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术中动脉溶栓、术中配合抽吸、术中支架取栓次数、治疗方式、超时间窗(发病至手术时间>6 h)、血管成功再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支架取栓次数、术前NIHSS评分和血管成功再通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综合ROC曲线结果预测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临界值为0.6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3,灵敏度为79.5%,特异度为93.1%,AUC值为0.92(95%CI:0.86~0.98,P<0.001);术前NIHSS评分预测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临界值为14.50,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8,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65.5%,AUC值为0.78(95%CI:0.67~0.90,P<0.001).结论高龄ALVO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应警惕术后神经功能障碍、sICH、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术前NIHSS评分个体化选择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并在术中尽量减少支架取栓次数实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可使患者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预后 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 80岁以上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失败后行原位血管内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俊中 时伟玉 +4 位作者 毛立武 谢晓晓 王天玉 杨硕 郭广涛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3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机械取栓失败后行原位血管内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20年5月-2021年12月的连续27例接受机械取栓失败后同...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机械取栓失败后行原位血管内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20年5月-2021年12月的连续27例接受机械取栓失败后同期行原位血管内成形术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所致AIS患者,记录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临床预后及随访,其中19例(70.37%)患者取栓失败后同期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组),8例(29.63%)患者取栓失败后同期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扩张组),分析2组间差异。结果27例(100%)患者均血管成功再通,其中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3级再通24例(88.9%)。27例患者血管内成形术后残余狭窄均≤50%,其中19例患者(70.4%)残余狭窄≤30%。患者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为103(85,145)min。围手术期2例(7.4%)患者死亡,1例(3.7%)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急性再闭塞、血管穿通出血。16例(59.3%)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善较术前≥4分],19例(70.4%)患者术后90 d临床随访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术后3~12个月影像学检查随访血管再狭窄率为22.2%(4/18),随访期间无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支架植入组与球囊扩张组的预后良好率、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再狭窄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股动脉穿刺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及随访再狭窄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所致AIS患者,机械取栓失败后同期行原位血管内成形术有效且安全,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较单纯球囊扩张手术时间更长,但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和随访再狭窄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急性闭塞 机械取栓 血管内成形术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毛立武 康玉琪 +6 位作者 刘俊中 时伟玉 杨硕 尹帅领 郭广涛 王圣杰 王天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6期535-539,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及临床预后;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均一期行PED治疗;1例破裂串联动脉瘤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动脉灌注后恢复血流,术后出现载瘤动脉供血区梗死,术后2周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3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单纯PED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术后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中位随访10个月(6~20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4.1%(20/27),支架内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临床随访13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6~30个月),均预后良好(mRS 0~2分)。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安全性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