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避免“朝鲜式战争”:中美印支对抗中的底线及其坚守(1950—1965)
1
作者 时伟通 《军事历史研究》 202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1950至1965年,中美在印度支那激烈对抗。期间,双方即便多次处于危机关头,却始终没有兵戎相见,这是因为中美都有意避免在印支地区再打一场“朝鲜式战争”。两大国均以对方可能的反应作为自己战略决策的依据,限制介入的规模和力度,谨慎回... 1950至1965年,中美在印度支那激烈对抗。期间,双方即便多次处于危机关头,却始终没有兵戎相见,这是因为中美都有意避免在印支地区再打一场“朝鲜式战争”。两大国均以对方可能的反应作为自己战略决策的依据,限制介入的规模和力度,谨慎回应盟友的要求,从源头上避免被拖入非本意战争,且在极易引起误判的时刻保持沟通,从而坚守了不直接交战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支那 朝鲜式战争 危机沟通 底线坚守
原文传递
“修昔底德陷阱”:霸权思维的历史附会
2
作者 时伟通 《历史评论》 2023年第5期66-71,共6页
“修昔底德陷阱”论将美国长期奉行的“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国强必霸”的自身经验、对中国一贯的敌视、自居为中国“恩人”的傲慢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陷阱”论本质上就是帝国主义逻辑的理论投射,用之解释中国则扞格不通,... “修昔底德陷阱”论将美国长期奉行的“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国强必霸”的自身经验、对中国一贯的敌视、自居为中国“恩人”的傲慢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陷阱”论本质上就是帝国主义逻辑的理论投射,用之解释中国则扞格不通,用之分析美国恰好“相得益彰”。2012年,美国学者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命题,并以此定性当下及未来的中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关系 艾利森 自身经验 二元逻辑 非此即彼 相得益彰 扞格不通
原文传递
中国对老挝援助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1956—1965) 被引量:4
3
作者 时伟通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87,154,共18页
1956年8月,中国提议向老挝提供经济援助,但直到1960年底这一构想并未实施。从1960年底老挝危机爆发到1962年7月日内瓦会议闭幕,中国积极援助包括老挝左派和中立派在内的老挝爱国力量。从日内瓦会议结束到1965年底,对老援助再次成为对越... 1956年8月,中国提议向老挝提供经济援助,但直到1960年底这一构想并未实施。从1960年底老挝危机爆发到1962年7月日内瓦会议闭幕,中国积极援助包括老挝左派和中立派在内的老挝爱国力量。从日内瓦会议结束到1965年底,对老援助再次成为对越援助的一部分,这一时期中国全面援助老挝左派巴特寮。从"构想未实施"到"积极援助老挝爱国力量"再到全面"援助巴特寮"的过程中贯穿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即是对老援助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中国援助老挝旨在与美国和苏联争夺影响力,以证明中国反帝反修主张的正确性,宣示中国在亚非拉世界的领导地位。但实际上中国对老援助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原因在于中国并不具备与美苏相抗衡的物质实力,中国经验也不适用于老挝,中国未能处理好对外援助中的义利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中国援助 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
原文传递
中国向老挝派出桑怒工作组始末 被引量:1
4
作者 时伟通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7-125,5-6,共30页
1963年10月,中国决定向老挝人民党中央驻地桑怒派出工作组,帮助寮方做好在建党、建军、根据地建设、少数民族等方面的工作。桑怒工作组的派出不仅是为了帮助和指导寮方革命,更在于全方位输出中国的革命经验,将巴特寮革命打造成全面践行... 1963年10月,中国决定向老挝人民党中央驻地桑怒派出工作组,帮助寮方做好在建党、建军、根据地建设、少数民族等方面的工作。桑怒工作组的派出不仅是为了帮助和指导寮方革命,更在于全方位输出中国的革命经验,将巴特寮革命打造成全面践行中国革命经验的样板,证明中国革命经验的有效性和普适性,进而在世界范围内与美苏争夺影响力。此外,桑怒工作组也代表了支援他国革命的一种新方式,其本身是一个试验,中国也做好了推广这种实践的准备。然而,由于越南劳动党的阻挠和中国的革命经验不适用于老挝的具体条件,桑怒工作组仅仅派出一年多后即已无法进行实际工作,中国的革命经验也在老挝失去了可资输出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老挝 桑怒工作组 越南顾问团 越寮“特殊关系” 中国的革命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