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武卫峰 徐衍彬 +2 位作者 范立民 张维君 时国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7,124-125,共7页
为了研究断裂和不整合面配合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和不整合面内部结构及输导油气特征基础上,采用断裂与沿不整合运移油气之间关系分析的方法,分析断裂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作用.结果表明:输导断裂对沿不整合面侧向... 为了研究断裂和不整合面配合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和不整合面内部结构及输导油气特征基础上,采用断裂与沿不整合运移油气之间关系分析的方法,分析断裂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作用.结果表明:输导断裂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输导作用主要表现:改变运移路径和同层或跨层侧向连接输导作用.封闭断裂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作用主要表现:形成断层遮挡型油气藏和反向断裂较顺向断裂更易形成油气藏.该研究为断裂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聚集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断裂 输导断裂 不整合面 输导作用 聚集作用
下载PDF
方正断陷三维区下切谷的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晨 柳成志 +3 位作者 刘倩 王丹 时国新 侯程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450-3452,3456,共4页
发育在方正断陷的下切谷主要分布在区域不整合面之上,从区域上无法简单地用"顺源堆积"来解释。于是从断陷的构造演化角度出发,确认了方正断陷下切谷形成的两种填充模式。根据下切谷的定义和其在地震上的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详... 发育在方正断陷的下切谷主要分布在区域不整合面之上,从区域上无法简单地用"顺源堆积"来解释。于是从断陷的构造演化角度出发,确认了方正断陷下切谷形成的两种填充模式。根据下切谷的定义和其在地震上的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详细刻画出宝泉岭组底界面T3和白垩系顶界面T5的下切谷分布图。大致确定了下切谷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进而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物源方向,寻找出沟前扇体。因此,下切谷的研究为方正断陷三维区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细分层沉积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下切谷 翘倾构造 沟前扇体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下侏罗统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少霞 陈昶旭 +3 位作者 司学强 王鑫 杨文战 时国新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0-46,共7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下侏罗统是当前探索性开发层系之一。然而,目前对下侏罗统储层的发育特征尚缺乏体系化认识,因此制约了下侏罗统的勘探效果。基于岩石铸体薄片、X-衍射、热演化特征等一系列分析技术,对下侏罗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下侏罗统是当前探索性开发层系之一。然而,目前对下侏罗统储层的发育特征尚缺乏体系化认识,因此制约了下侏罗统的勘探效果。基于岩石铸体薄片、X-衍射、热演化特征等一系列分析技术,对下侏罗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和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储层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下侏罗统储层物性较差,具有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蚀的成岩特征,储层质量受物源区母岩成分、沉积相、成岩作用、埋藏方式、构造挤压应力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以酸性火成岩屑和石英质变质岩屑为主要岩屑成分的砂岩、盆地长轴方向的各类三角洲砂体、具长期浅埋或早期浅埋后期深埋的砂体利于形成相对较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下侏罗统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下载PDF
“超五年”PUD核减后再提交——以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油藏为例
4
作者 王美艳 时国新 +1 位作者 关中南 张日供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7年第9期47-49,共3页
2010年修订后的SEC准则,加强了对PUD储量的监管,尤其是上报超5年而继续保留的PUD储量。本文通过利用"可靠技术"系列突破传统储量评估模式,将已核减牛圈湖"超五年"PUD储量区块,再次上报SEC储量。储量自评估人员要深... 2010年修订后的SEC准则,加强了对PUD储量的监管,尤其是上报超5年而继续保留的PUD储量。本文通过利用"可靠技术"系列突破传统储量评估模式,将已核减牛圈湖"超五年"PUD储量区块,再次上报SEC储量。储量自评估人员要深入理解SEC准则中可靠技术相关要求,建立自身独具特色可靠技术系列,对各家石油公司上市储量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准则 PUD储量 可靠技术 储量评估 牛圈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