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门诊部想到记者站
1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20-20,共1页
据报载:有一段时间,某市的一家大医院将有名气的医生都集中在住院部或调到科室搞研究,而处在第一线的门诊部,骨干力量却相当薄弱。这样一来,门诊上对许多疑难症处理不当,时有误诊错诊的现象发生,群众意见很大,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好... 据报载:有一段时间,某市的一家大医院将有名气的医生都集中在住院部或调到科室搞研究,而处在第一线的门诊部,骨干力量却相当薄弱。这样一来,门诊上对许多疑难症处理不当,时有误诊错诊的现象发生,群众意见很大,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好在他们后来做了纠正。笔者由此想到了报社的工作。有的报社的做法就和这家医院很相似。他们把很强的“笔杆子”不是放在记者站,而是放在编辑部。有的记者很能出东西,干了几年,就觉得“功德圆满”,应该“照顾”进编辑部了。有的记者写了几篇象样的东西,获了奖,于是就在职务上表示一下,很快也进了编辑大楼。如此重编轻采,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时尚,一般记者便把下站作为踏进编辑部的阶梯,下去干上两三年就考虑回社问题。记者队伍老是这样轮换变动,在下面跑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初入新闻图的年轻人。磨练几年,到刚能拿出些东西的时候,又该轮换回社了。如此不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者队伍 疑难症 记者人数 记者素质 千室 上衬 众意 知能
下载PDF
欧阳修练句
2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7年第5期9-9,共1页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有一天和一位同事去游玩,看到一匹奔驰的马把伏在路上的一只狗踩死了。欧阳修问同事说:把这事记下来,你怎么写?
关键词 宋代文学 在路上 修练 摇摇头 气场 司事 编史 请看
下载PDF
“文成一家风骨”
3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8年第4期10-10,共1页
后魏的学者祖莹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同死人共生活也。”(《魏书》)“机杼”的本义是织布的工具,这里是指文章的篇章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写文章,自己应有自己的结构安排,应该有目己的风格,不然的话,我们还能够... 后魏的学者祖莹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同死人共生活也。”(《魏书》)“机杼”的本义是织布的工具,这里是指文章的篇章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写文章,自己应有自己的结构安排,应该有目己的风格,不然的话,我们还能够和死人共生活吗?这是提倡作家要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文章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只是模仿古人死人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书》 篇章结构 何能 文成 祖莹 结构安排
下载PDF
意尽则止
4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7年第6期52-52,共1页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而考作诗。这种应试在诗的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敢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而考作诗。这种应试在诗的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敢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南望余雪 祖咏 五言 唐诗纪事 是庵 城中
下载PDF
茹太素挨打
5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7年第9期24-24,共1页
明朝有个大臣叫茹太素,好作无病呻吟的长文章。有一次,他写了一个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奏本。明太祖朱元璋叫人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字,还听不出个所以然来,盛怒之下,当着文武百官之面,打了茹太素一顿。第二天。
关键词 茹太素 明太祖朱元璋 达一 是庵 五百
下载PDF
本刊文末标号的含义
6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6年第12期40-40,共1页
编辑同志: 《新闻知识》从今年第六期开始,每篇文章后面都加有数字号码,我不知道这些“密码”是什么意思,很想知道它的详情,请给以答复。
关键词 我不知道 林尹 内部使用 编稿 华林
下载PDF
作文章要善于驾驭
7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8年第4期26-26,共1页
北齐的大文学家颜之推说:“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这就是说,写文章就好象人骑骏马一样,虽有奔放不羁的力量,但也要用缰绳控制它,决不能让它离开道路而乱闯,任意摔进沟壑之中。颜之... 北齐的大文学家颜之推说:“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这就是说,写文章就好象人骑骏马一样,虽有奔放不羁的力量,但也要用缰绳控制它,决不能让它离开道路而乱闯,任意摔进沟壑之中。颜之推的意思是要求写文章的人,要善于驾驶文字,恰如其分地正确地表达感情。如果乱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躅 衔勒 象人 逸气
下载PDF
一字之师
8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7年第9期25-25,共1页
唐朝和尚齐已,爱写诗。一次,他写了一首叫《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了使自己的诗句准确、生动,就去请教他的朋友郑谷。郑谷看了说;“数枝”不足以点明“早”,不如改为“一枝”。齐己虚心接受了。
关键词 郑谷 齐己 齐已 前村
下载PDF
枕警苦读
9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7年第6期44-44,共1页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一生坚持勤奋学习,往往忘记饥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书籍,只有非常简单的卧具: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读书困倦睡着时,只要一翻身,枕头就滚走。头跌在木板上,惊醒了,又立刻爬起来读书。后来。
关键词 爬起来 圆木 《资治通鉴》
下载PDF
用自己的话来写
10
作者 旻庵 《新闻知识》 1987年第10期49-49,共1页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打算把自己流浪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事情都写出来。在动笔以前他读了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一些诗。这些诗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动笔写作的时候,就用这些诗句来写。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读...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打算把自己流浪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事情都写出来。在动笔以前他读了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一些诗。这些诗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动笔写作的时候,就用这些诗句来写。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读到他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诗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