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脏电极穿孔的处理策略分析
1
作者 张艺民 昃峰 +2 位作者 段江波 周旭 李学斌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心律置入装置置入术后急性心脏电极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成功拔除穿孔电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5例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患者成功拔除穿孔电极,... 目的:分析和总结心律置入装置置入术后急性心脏电极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成功拔除穿孔电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5例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患者成功拔除穿孔电极,其中合并心包积液4例(16.0%);伴有周围器官损伤1例(4.0%),表现为穿孔电极导线由右心室流出道部穿出,并穿入左肺,同时造成左侧液气胸。25例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均稳定,收缩压(129.7±11.2)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70.8±9.8)mmHg。经静脉拔除24例(96.0%),经开胸手术成功拔除穿孔电极1例(4.0%)。经静脉拔除患者中,直接拔除22例(88.0%),经锁定钢丝拔除2例(8.0%)。1例经静脉拔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经抗凝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伴周围器官损伤的急性心脏电极穿孔患者,经静脉拔除穿孔电极是安全有效的处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置入装置 电极导线 急性心脏穿孔 电极拔除
下载PDF
≥65岁患者经静脉拔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导线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苑翠珍 李鼎 +6 位作者 昃峰 周旭 段江波 何金山 杨丹丹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7-961,共5页
目的:探讨≥65岁老年患者经静脉拔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因CIED感染或导线故障而转诊至本院心血管内科行经静脉拔除导线的753例患者的数据,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 目的:探讨≥65岁老年患者经静脉拔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因CIED感染或导线故障而转诊至本院心血管内科行经静脉拔除导线的753例患者的数据,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拔除结果。结果:753例患者中,429例(57.0%)≥65岁[平均年龄(75.6±6.8)岁,男性70.6%]。<65岁组和≥65岁组拔除导线的成功率(97.8%vs.98.8%)和安全性(未发生并发症比例:94.1%vs.96.2%)均较高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主要并发症在≥65岁组稍低(1.9%vs.4.0%,P=0.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压塞在主要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为66.7%(14/21)。结论:≥65岁老年患者经静脉拔除CIED导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 拔除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文成 昃峰 +5 位作者 李学斌 李鼎 周旭 段江波 王龙 苑翠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评价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且起搏器依赖患者共415例,均使用心室主动电极体外桥接临时持续起搏。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 目的:评价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且起搏器依赖患者共415例,均使用心室主动电极体外桥接临时持续起搏。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41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11.7)岁,男性315例(75.9%)。局部囊袋感染310例(74.7%),菌血症75例(18.1%),感染性心内膜炎30例(7.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5例(44.6%),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30例(55.4%)。穿刺点位于同侧锁骨下或腋静脉315例(75.9%),右侧颈内静脉入路100例(24.1%)。405例(97.6%)为右心室间隔部临时起搏,10例(2.4%)由于不耐受单腔起搏模式而选择了右心房+右心室双腔体外临时起搏。临时起搏电极保留时间为(15.3±11.6)d,4例(0.9%)出现与临时起搏相关的并发症。中位随访24.5(7.8,51.3)个月期间,1例(0.3%)患者再次出现起搏器感染。结论:对于起搏器依赖患者在感染装置拔除后,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安全、有效,临时起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主动电极 起搏器感染 临时起搏 导线拔除
下载PDF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文成 昃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8-413,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回旋支的心电图特征并总结规律,以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这类患者,避免误诊而延误再灌注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回旋支的心电图特征并总结规律,以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这类患者,避免误诊而延误再灌注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为左回旋支且无其他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的患者108例,分析患者入急诊室后心电图各导联ST段及T波的改变情况。结果:10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8.3±15.7)岁,男性70例(64.8%),从发病至获得首份心电图的平均时间为(185±90)min。60例(55.6%)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平均入门(进入急诊室)至球囊扩张(DTB)时间为(108±23)min,其中15例(25.0%)患者DTB时间≤90 min。108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如下:(1)胸前导联:100例(92.6%)患者V_(1)导联T波直立且V_(1)导联T波振幅大于V_(6)导联T波振幅,96例(88.9%)患者V_(1)导联和(或)V_(2)导联R波/S波振幅≥1,96例(88.9%)患者V_(5)~V_(6)导联ST段压低>0.05 mV,仅16例(14.8%)患者V_(5)~V_(6)导联T波倒置;(2)肢体导联:103例(95.4%)患者Ⅰ、aVL导联T波倒置,仅23例(21.3%)患者Ⅰ、aVL导联ST段压低>0.05 mV。根据冠状动脉优势型区分,左优势型、右优势型、均衡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相似。在左回旋支不同节段(近段、远段、钝缘支)闭塞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也相似。结论:NSTEMI患者心电图如出现V_(1)导联T波直立且V_(1)导联T波振幅大于V_(6)导联T波振幅,同时V_(1)导联和(或)V_(2)导联R波/S波振幅≥1、V_(5)~V_(6)导联ST段压低,Ⅰ、aVL导联T波倒置,提示IRA很可能为左回旋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左回旋支 心电图
下载PDF
心脏起搏装置感染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安全性分析
5
作者 郑文成 昃峰 +6 位作者 李学斌 李鼎 周旭 段江波 何金山 王龙 苑翠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评价心脏起搏装置感染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患者共825例,根据是否植入新起搏装置分为再植入组(n=640)和未再植入组(n=185)。收集患... 目的:评价心脏起搏装置感染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患者共825例,根据是否植入新起搏装置分为再植入组(n=640)和未再植入组(n=1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患者,分析其安全性。随访的研究终点是患者死亡以及再次植入新起搏装置。结果:185例(22.4%)患者感染装置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未再植入组与再植入组的年龄、男性、起搏器植入时间、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再植入组相比,未再植入组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患者比例较低(45.6%vs.1.1%,P<0.05),而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比例较高(18.4%vs.62.3%,P<0.05)。未再植入组患者中,单纯囊袋感染155例(83.8%),菌血症20例(10.8%),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5.4%)。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最常见原因是患者为非起搏依赖且电极拔除后未见长R-R间期(128例,69.2%;其中包括12例已行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且术后未再出现长R-R间期的患者),其次为自主心率<50次/min但无心动过缓相关症状(55例,29.7%),2例(1.1%)患者伴高度房室阻滞但电极拔除后不愿意再次植入。电极拔除过程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经股静脉抓捕器(50.3%),其次是锁定钢丝(28.7%)。对未再植入组患者中位随访40.6(12.5,52.8)个月,36例(19.5%)患者达到研究终点,包括24例(12.9%)因症状性心动过缓再次植入起搏装置的患者和12例(6.5%)死亡患者,所有死亡患者均无症状性心动过缓,均与慢心率无关。结论:心脏起搏装置感染拔除后,22.4%的患者不需要再植入新起搏装置,最常见的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密切随访证实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患者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装置 起搏器感染 电极拔除 起搏装置再植入
下载PDF
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技术拔除电极导线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2
6
作者 昃峰 王硕 +7 位作者 李鼎 王龙 段江波 苑翠珍 何金山 周旭 杨丹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患者157例,平均年龄(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患者157例,平均年龄(65.28±15.38)岁,其中男性94例(59.87%);共拔除导线288根,其中右心房电极导线102根(35.42%),右心室电极导线112根(38.89%),除颤电极导线59根(20.49%),冠状窦电极导线15根(5.21%);电极导线平均植入时间为(108.79±85.72)个月。157例患者中,电极导线最主要的拔除原因为囊袋感染(81.53%),其次是电极故障(12.74%)、菌血症(2.55%)、感染性心内膜炎(2.55%)、患者自觉不适要求拔除电极(0.64%)。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手术成功率为97.45%。7例(4.46%)患者出现心包填塞,其中5例(3.18%)属于严重并发症(急性心包填塞及导线拔除术后需开胸修复瓣膜),包括4例(2.55%)紧急开胸进行心脏修补,1例(0.64%)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发现三尖瓣脱垂、三尖瓣重度反流而行外科手术;2例(1.27%)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1例(0.64%)患者于导线拔除术后第14天死亡。结论: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导线 拔除 感染 激光鞘
下载PDF
心率震荡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昃峰 张海澄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是窦房结对于室性早搏的一种双向的生理反应,检测方法简单、无创、稳定,可以较好的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许多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HRT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预测价值,在其它器质性心脏病,HRT也开... 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是窦房结对于室性早搏的一种双向的生理反应,检测方法简单、无创、稳定,可以较好的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许多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HRT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预测价值,在其它器质性心脏病,HRT也开始应用,例如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病以及非心脏病如糖尿病等。另外,药物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可以改善HRT,HRT也可以作为评价药物治疗反应的指标。尽管HRT有其局限性以及受较多因素影响,但是其作为一种新的心电预测指标,正在展现它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率震荡 综述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昃峰 李鼎 +7 位作者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 起搏器再植入 无导线起搏器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
下载PDF
伊布利特对离子通道的作用及心电的影响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昃峰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6期514-516,共3页
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它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它不仅是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同系物,又是一种甲基磺胺类化合物。伊布利特对新发的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治疗价值确切。循证医学... 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它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它不仅是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同系物,又是一种甲基磺胺类化合物。伊布利特对新发的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治疗价值确切。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伊布利特能有效地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离子通道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心电 循证医学证据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下载PDF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昃峰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4期322-325,共4页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动作电位延长剂,主要通过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进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对于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较小,因而对于传导的作用较小。所有...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动作电位延长剂,主要通过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进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对于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较小,因而对于传导的作用较小。所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从疗效到毒性都有各自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动作电位时程 心电 动作电位幅度 有效不应期 去极化速率 纤维细胞 钾电流
下载PDF
药物对T波的影响
11
作者 昃峰 孙玉杰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5期422-424,共3页
一、T波的定义 T波是指在QRS波群之后出现的较为宽大的向上的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电压约为0.1~0.8mV,历时0.05~0.25s。正常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电压不低于同导联QRS波群主波电压的1... 一、T波的定义 T波是指在QRS波群之后出现的较为宽大的向上的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电压约为0.1~0.8mV,历时0.05~0.25s。正常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电压不低于同导联QRS波群主波电压的1/10,形态特点为升肢缓,降肢陡。在不同导联中T波形态各异,但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改变超出一定的范围,提示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发生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波形态 QRS波群 药物 主波方向 形态特点 心室肌 电压 导联
下载PDF
药物对P波的影响
12
作者 昃峰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73-475,共3页
一、P波的定义及形态 正常窦性心律下,P波是每一次心脏电活动在心电图上形成的第一个波(心房除极波),P波时间<0.12s,P波电压在肢体导联一般<0.25mV,胸导联一般<0.2mV.P波在心电图上的形态多呈圆丘状,顶部圆钝光滑.一般来说,P波的... 一、P波的定义及形态 正常窦性心律下,P波是每一次心脏电活动在心电图上形成的第一个波(心房除极波),P波时间<0.12s,P波电压在肢体导联一般<0.25mV,胸导联一般<0.2mV.P波在心电图上的形态多呈圆丘状,顶部圆钝光滑.一般来说,P波的前2 / 3是右心房的除极波,后2 / 3是左心房的除极波,中间1 / 3是两者的融合波,由于左心房和右心房的除极存在时间的差异,少部分人P波波峰存在切迹或双峰,但是双峰间距应当<0.04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时间 心房除极 药物 心脏电活动 窦性心律 肢体导联 P波电压 存在时间
下载PDF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的影响
13
作者 昃峰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60-161,163,共3页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钠通道阻滞剂,应用后使钠峰流降低,动作电位除极速度减慢,兴奋性及传导性均减低,并延长复极后不应期。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常是一把双刃剑。I类药物在降低钠峰流、抑制折返激动的同时,也为新折返的形成创造了...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钠通道阻滞剂,应用后使钠峰流降低,动作电位除极速度减慢,兴奋性及传导性均减低,并延长复极后不应期。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常是一把双刃剑。I类药物在降低钠峰流、抑制折返激动的同时,也为新折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钠通道阻滞剂既表现为抗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物 钠通道阻滞剂 心电 折返激动 动作电位 传导性 兴奋性 不应期
下载PDF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的影响
14
作者 昃峰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5期430-432,共3页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钙通道拮抗剂,但并不是所有的钙通道拮抗剂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钙通道拮抗剂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二氢毗啶类钙拈抗剂,以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药物为代表,这类钙通道拮抗剂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大,小剂量对心...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钙通道拮抗剂,但并不是所有的钙通道拮抗剂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钙通道拮抗剂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二氢毗啶类钙拈抗剂,以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药物为代表,这类钙通道拮抗剂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大,小剂量对心脏影响较小,具有显著扩血管作用,主要用于降压治疗,同时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增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物 钙通道拮抗剂 抗心律失常作用 心电 血管平滑肌 扩血管作用 氨氯地平 硝苯地平
下载PDF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的影响
15
作者 昃峰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3期255-257,274,共4页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为β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对心脏具有直接电生理作用,阻断心脏B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Na^+及Ca^2+内流,表现为减慢4相舒张期去极化速率,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物 CA^2+内流 心电 β受体阻滞剂 交感神经兴奋 电生理作用 去极化速率 起搏电流
下载PDF
心脏超声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价值的再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龙 朱天刚 +7 位作者 田轶伦 李原 李学斌 李鼎 段江波 郭飞 昃峰 苑翠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99-903,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01至2015-06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患者共478例。其中,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疑似IE者9例,进一步接受正电子发...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01至2015-06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患者共478例。其中,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疑似IE者9例,进一步接受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分型。然后,根据诊断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随访一年,检验心脏超声检查对CIED患者IE诊断的准确性。结果:3例患者因心脏超声未发现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菌血症,但经PET-CT检查后最终诊断为IE。2例患者心脏超声提示瓣膜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经PET-CT检查后发现心腔内电极导线及瓣膜均未见赘生物,其中1例伴随血培养阳性,最终诊断为菌血症,另1例无感染征象者最终诊断为非感染患者。4例患者在电极导线拔除术后因心脏超声可见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PET-CT检查发现心腔内无感染征象,最终确定为"非感染性纤维残留组织"。根据最终诊断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增感染及感染复发。结论:心脏超声对心腔内赘生物的判定存在误差,尤其对于接受电极导线拔除术后的疑似IE患者,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确定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计术 心内膜炎 细菌性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新娜 张萍 +7 位作者 李学斌 李鼎 王龙 吴寸草 段江波 昃峰 郭飞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连续入选644例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特征,应用倾向评分方法进行匹配分组,获得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入选人群(257例),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导...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连续入选644例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特征,应用倾向评分方法进行匹配分组,获得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入选人群(257例),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对房颤患者一级终点房颤复发事件以及二级终点因心力衰竭住院率、血栓栓塞事件、累积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 (1)无房颤复发终点:导管消融术组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HR:3.12,95%CI:1.93~5.03,P〈0.01)。(2)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导管消融术组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95%CI:0.67~1.94,P=0.34)。(3)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在导管消融术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8,95%CI:0.44~2.20,P=0.38)。(4)累积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5,95%CI:0.33~3.32,P=0.73)。(5)生活质量评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组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而导管消融术组仅对精神方面评分有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和12个月均为P=0.04)。结论 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复发率更低,并可以改善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两种治疗手段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诊疗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学斌 昃峰 郭继鸿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随着心律植入数量的激增,心律植入装置感染问题日渐明显,特别是感染后不恰当的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虽然植入装置在不断完善,抗生素预防性的治疗也非常及时,但植入装置感染仍占到一定的比例,并且不断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 随着心律植入数量的激增,心律植入装置感染问题日渐明显,特别是感染后不恰当的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虽然植入装置在不断完善,抗生素预防性的治疗也非常及时,但植入装置感染仍占到一定的比例,并且不断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正确的诊断、恰当的治疗对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患者极其重要。电极拔除技术已成为治疗植入装置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关键技术,并且电极拔除技术日臻完善,已从单纯的牵拉技术,发展到了机械鞘辅助拔除,甚至激光电极拔除的时代。现从植入装置感染发生率、诊断及治疗以及拔除器械的发展几个方面论述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方面的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 电极拔除 电极拔除装置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房间隔膨出瘤或过度运动的合并情况及心腔内超声指引下房间隔穿刺处理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鼎 昃峰 +6 位作者 苑翠珍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何金山 吴寸草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分析我院行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房间隔膨出瘤(ASA)或过度运动(HB)的合并情况及此类患者在三维心腔内超声(ICE)指引下进行无射线房间隔穿刺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目的:分析我院行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房间隔膨出瘤(ASA)或过度运动(HB)的合并情况及此类患者在三维心腔内超声(ICE)指引下进行无射线房间隔穿刺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ASA或HB的合并情况、形态特点以及此类患者在ICE指引下行无射线房间隔穿刺时吸气法的成功率与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共203例房颤患者在ICE指引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发现ASA 12例(5.9%),HB 28例(13.8%),男性多见(合并ASA、HB的患者中男性分别占75.0%、67.9%)。合并ASA的患者卵圆窝平均膨出长度为(11.6±1.1)mm,HB患者卵圆窝平均摆动距离为(6.4±1.4)mm。在合并ASA或HB的患者中,在ICE指引下采用吸气法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成功率为100%,未出现合并症。12例ASA患者中,1例在房间隔穿刺过程中使用X线透视。结论:在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中,ASA或HB并不少见,此类患者在ICE指引下采用吸气法行无射线房间隔穿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房间隔膨出瘤 房间隔过度运动 房间隔穿刺 心腔内超声 无射线
下载PDF
遗传性房室传导阻滞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海澄 昃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0,共3页
遗传性房室传导阻滞分为进行性和非进行性及其他伴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房室传导阻滞(AVB)三种类型。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多种离子通道的基因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生、发育和功能维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离子通道编码基因SCN5A,同源... 遗传性房室传导阻滞分为进行性和非进行性及其他伴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房室传导阻滞(AVB)三种类型。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多种离子通道的基因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生、发育和功能维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离子通道编码基因SCN5A,同源框转录因子基因NKX2.5及核纤维层蛋白编码基因LMNA与遗传性AVB发病密切相关。截至目前仍无有效地阻止本病进程的治疗方法 ,因此主要是随访观察和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遗传性房室传导阻滞 综述 Lenegre-Lev氏病 基因 房间隔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