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扬与中国当代文学制度
1
作者 明子奇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52,共9页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高度制度化的。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中,周扬长期处于关键位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得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宏观进程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总体性影响。与此同时,高度制度化的文学组织模...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高度制度化的。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中,周扬长期处于关键位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得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宏观进程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总体性影响。与此同时,高度制度化的文学组织模式与生产模式也制约了周扬的文学实践,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文学实践的个人特质。考察周扬与中国当代文学制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扬构建文学制度的逻辑、方法、意义及局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该文学制度的基本运作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周扬 文学实践 个人特质 运作状况 传播与接受 总体性 关键位置
下载PDF
论周扬与俄苏文学
2
作者 明子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5-45,共11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在中国接受俄苏文学的过程中,周扬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扬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对俄苏文学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与传播。他以“苏维埃”文艺理论为基础开展文艺实践,通过与本国社会革命相结合...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在中国接受俄苏文学的过程中,周扬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扬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对俄苏文学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与传播。他以“苏维埃”文艺理论为基础开展文艺实践,通过与本国社会革命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并推动了中国文学由“现代”向“当代”的转换,进而深刻形塑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扬 俄苏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当代“灾害叙事”的理论反思——评张堂会的《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房伟 明子奇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51-55,71,共6页
面对频仍的自然灾害,当代文学出现了大量的灾害文学叙事,对此类创作现象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张堂会的研究专著《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适时地对当代灾害文学书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力求建构灾害文学叙事的理论研究框架,... 面对频仍的自然灾害,当代文学出现了大量的灾害文学叙事,对此类创作现象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张堂会的研究专著《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适时地对当代灾害文学书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力求建构灾害文学叙事的理论研究框架,开拓了一块崭新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当代文学 《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
下载PDF
论厉彦林乡土散文特色及其超越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明子奇 张丽军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84-93,共10页
厉彦林是一名优秀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尤侧重乡土。他的乡土散文带有超越性,写乡土又不止于乡土,其中蕴含着故乡情结,同时又有着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既有传统味道,也有现代精神,在当下"讲中国故事"的大文化语境中,更是格调鲜... 厉彦林是一名优秀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尤侧重乡土。他的乡土散文带有超越性,写乡土又不止于乡土,其中蕴含着故乡情结,同时又有着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既有传统味道,也有现代精神,在当下"讲中国故事"的大文化语境中,更是格调鲜明,意义独具。本文从厉彦林的乡土散文创作入手,分析其创作的艺术特色,挖掘其创作的深层意蕴,展现其乡土写作对乡土本身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厉彦林 散文 乡土 超越性 特色
下载PDF
作家词典·铁凝 被引量:2
5
作者 明子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0,12,共3页
铁凝(1957. 9. 18-),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曾任河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缘起于铁凝对自己的文学天赋与文学兴趣的自觉。17岁的铁凝写出了《会... 铁凝(1957. 9. 18-),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曾任河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缘起于铁凝对自己的文学天赋与文学兴趣的自觉。17岁的铁凝写出了《会飞的镰刀》(1975),这篇正式发表的处女作得到了她的文学启蒙老师徐光耀的极大肯定,促使铁凝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高中毕业后,铁凝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写下了近50万字的日记和《夜路》(1978)、《丧事》(1979)等短篇小说,可以说是"文学夜路上的早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协主席 中国作协 铁凝 人生道路 作协副主席 贺绍俊 启蒙老师 中国文联主席
下载PDF
在“起死”与“灭籍”之间:历史、身份、人性——读范小青长篇小说《灭籍记》 被引量:2
6
作者 明子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91-99,共9页
《灭籍记》之于范小青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化作品,它表明范小青已能熟练地将形而下的社会问题与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相结合,在范小青的创作谱系中有其独特地位。本文就《灭籍记》中的历史、身份、人性命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四部分分别... 《灭籍记》之于范小青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化作品,它表明范小青已能熟练地将形而下的社会问题与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相结合,在范小青的创作谱系中有其独特地位。本文就《灭籍记》中的历史、身份、人性命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四部分分别涉及重述历史的可能性,建构个体身份的内涵,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及其悖论,以及勾连历史、身份、人性的内在逻辑。本文尝试透过《灭籍记》对范小青的创作进行深层次把握,展现范小青创作的变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小青 《灭籍记》 历史 身份 人性
下载PDF
周扬与“过渡时期”的文学生态
7
作者 明子奇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2,共13页
“文革”结束后,周扬复出文坛并重归文艺界的枢纽位置。此时,他的文艺思想和文学活动与先前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反差。他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对文艺界的历史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理,并积极投入思想解放运动之中。周扬独特的政治与文化... “文革”结束后,周扬复出文坛并重归文艺界的枢纽位置。此时,他的文艺思想和文学活动与先前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反差。他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对文艺界的历史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理,并积极投入思想解放运动之中。周扬独特的政治与文化身份及他在历史过渡阶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探析从“文革”向“新时期”过渡过程中的文学生态及处于这一文学生态中的文化人生存样态,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周扬与外部文学生态的互动关系,反映了“过渡时期”文学生态的复杂性以及身处其间的文化人自身的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扬 文学生态 “晚年周扬”现象 “过渡时期”
原文传递
作为方法的“童心”——张炜“儿童文学”论
8
作者 王尧 明子奇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2,共8页
随着《半岛哈里哈气》等作品问世,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张炜以"童心"为方法的创作特点,决定了这些作品既有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面,也有超出"儿童文学"固有概念范畴的一面,... 随着《半岛哈里哈气》等作品问世,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张炜以"童心"为方法的创作特点,决定了这些作品既有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面,也有超出"儿童文学"固有概念范畴的一面,与他先前的创作共同构成了以"童心"为思想和审美内核的创作谱系。张炜在创作中塑造了拥有"童心"的人物形象,以"童心"观照了自然,借"童心"彰显了道义。由此"童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灵状态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同时作为一种精神立场赋予了作品别样的深度,另外还使得作者得以建构以"童心"为核心的审美范式。张炜将"童心"作为方法,不断贴近其理想中的文学核心,也在方法论层面为当代文坛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儿童文学” “童心” 文学方法
原文传递
论当代小说经典化的“异端”问题
9
作者 房伟 明子奇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41,共8页
论及当代小说经典化中的“异端”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当代小说经典化,二是当代文坛的“异端作家”,这两个问题又关系到文学史的重写和作家经典体系的变动。事实上,所谓“经典”和“异端”均是变动不居的概念。反思经典体系,发现被... 论及当代小说经典化中的“异端”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当代小说经典化,二是当代文坛的“异端作家”,这两个问题又关系到文学史的重写和作家经典体系的变动。事实上,所谓“经典”和“异端”均是变动不居的概念。反思经典体系,发现被遮蔽的“异端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端” 当代小说 经典化 当代文坛 “经典” 作家 文学史 体系
原文传递
《旅顺口》的中文版本嬗变与本土化改造
10
作者 明子奇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4年第5期134-145,共12页
苏联作家阿·斯捷潘诺夫的《旅顺口》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后,很快被译介至中国。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多次再版这部作品,并采用改写、改编等方式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这部带有鲜明苏联意识形态印记的作品成为服务于中国国家建设... 苏联作家阿·斯捷潘诺夫的《旅顺口》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后,很快被译介至中国。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多次再版这部作品,并采用改写、改编等方式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这部带有鲜明苏联意识形态印记的作品成为服务于中国国家建设和时代需要的文艺资源。中国针对《旅顺口》这一特殊文学文本进行的改造,反映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现实诉求,体现出一种按照政治逻辑处理外来文艺资源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顺口》 阿·斯捷潘诺夫 文学版本 文学接受 本土化改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