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褪黑素干预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婉琳 杨德辉 +1 位作者 汤瑜昳 易定锋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第10期773-777,共5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干预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动脉压及肺组织环氧合酶-2(COX-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造模组(MCT)、干预组(MCT+MEL)。造模组和干预组分别按2.5ml/kg(50m...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干预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动脉压及肺组织环氧合酶-2(COX-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造模组(MCT)、干预组(MCT+MEL)。造模组和干预组分别按2.5ml/kg(50mg/kg,溶于无水乙醇+生理盐水混合液)规格腹膜内注射MCT溶液。对照组按2.5ml/kg接受腹膜内注射溶媒。造模后第1~28天,干预组予以MEL10ml/kg(10mg/kg,溶于无水乙醇+生理盐水混合液)腹膜内注射,1次/d,对照组和造模组予以单位等体积溶媒腹膜内注射,1次/d。测量并记录3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WT%)、肺小动脉血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及肺小动脉COX-2平均光密度值(AOD)。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mPAP、RVHI、WT%、WA%、AOD显著升高;与造模组比较,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AOD与mPAP、RVHI、WT%、WA%呈显著正相关(r依次为0.836、0.749、0.823、0.821,P均<0.01)。结论 MEL能够降低MCT诱导的PAH大鼠的肺动脉压,改善肺血管重塑,这可能与其抑制COX-2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野百合碱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环氧合酶-2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慢性心衰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易定锋 杨德辉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年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6例,根据其是否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86例和对照组14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年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6例,根据其是否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86例和对照组14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h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及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RDW(14.02±1.11)水平高于对照组(13.16±0.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慢性心衰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显示,RDW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最佳诊断界值为13.45%,预测慢性心衰患者发生非瓣膜性房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9%和71.4%。结论:在慢性心衰患者中,RDW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RDW是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力衰竭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阿利沙坦酯和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汤瑜昳 杨德辉 易定锋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比较阿利沙坦酯和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入选于2018年0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缬沙坦... 目的:比较阿利沙坦酯和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入选于2018年0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缬沙坦组(30例,口服缬沙坦80mg/d)和阿利沙坦酯组(30例,口服阿利沙坦酯片240mg/d),治疗8周。将两组治疗前后尿酸、血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阿利沙坦酯组血清尿酸低于缬沙坦组。结论:阿利沙坦酯与缬沙坦在降血压疗效相当的情况下,采用阿利沙坦酯片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尿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阿利沙坦酯 高尿酸血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