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8个小麦新品系的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朝阳 易晓余 +8 位作者 熊君 杨珂 许珂 匡成浩 张志鹏 丁丽 蒲至恩 陈国跃 李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2-728,共7页
【目的】为了解利用大穗型种质普冰04-3504创制的118个衍生小麦新品系的性状表现,对其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位点进行了评价。【方法】对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进行了简单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利用黑麦特异标记对新品系... 【目的】为了解利用大穗型种质普冰04-3504创制的118个衍生小麦新品系的性状表现,对其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位点进行了评价。【方法】对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进行了简单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利用黑麦特异标记对新品系进行评价。【结果】性状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各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新品系具有高穗粒数和高千粒重的特点,27.97%的品系穗粒数>60粒,35.6%的品系千粒重>50 g。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抽穗期、穗长、小穗数、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群体中抽穗期、小穗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主要的产量影响因子,其中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分蘖和穗粒数。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农艺性状表现各异的6类。小麦黑麦特异引物ω-sec-p3/p4对供试材料的鉴定表明,所有材料均含有黑麦1RS血缘。【结论】部分新创制的小麦新品系保留了亲本的多粒特性,以及具有黑麦1RS血缘,其中表现突出的材料可以在小麦遗传研究和育种中得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多小穗小麦10-A EMS突变株系的农艺性状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熊君 杨珂 +5 位作者 易晓余 许珂 匡成浩 张志鹏 陈国跃 李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7-486,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多小穗小麦种质10-A EMS突变株系的表现,对经0.8%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种子产生的M4突变株系群体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22个突变株系间在株高、穗长、总小穗数、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单株产量等性... 为深入了解多小穗小麦种质10-A EMS突变株系的表现,对经0.8%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种子产生的M4突变株系群体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22个突变株系间在株高、穗长、总小穗数、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单株产量等性状上差异极显著,群体具有丰富的变异。其中,突变株系群体中单株产量、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而抽穗期、小穗数、籽粒直线宽和籽粒直线长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多重比较表明,在株高、穗长、总小穗数、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上均能筛选到与10-A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的突变株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突变株系的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抽穗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千粒重、籽粒投影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突变株系的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籽粒投影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可将所有突变株系材料分为七类,其中192份突变株系与10-A聚为类Ⅰ,其中亚类ⅠA和ⅠC材料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都较高,25份材料聚为类Ⅱ,而其他五类每类均只含有1份突变株系。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突变株系的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甲基磺酸乙酯(EMS)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多小穗种质10-A穗部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志鹏 赵晓芳 +6 位作者 易晓余 丁丽 赵梦梦 沈婧玥 蒲至恩 陈国跃 李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37-2144,共8页
【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拟对控制多小穗材料10-A的穗部性状的位点进行初步定位。【方法】本研究以多小穗种质10-A与寡小穗材料BE89杂交获得的186个F2群体及... 【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拟对控制多小穗材料10-A的穗部性状的位点进行初步定位。【方法】本研究以多小穗种质10-A与寡小穗材料BE89杂交获得的186个F2群体及其衍生的F2∶3家系为材料,利用DArSeq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结合2年4个环境群体的穗长、芒长、总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5个穗部性状表现,并利用QTL ICIMapping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构建了968个DArSeq标记组成的1878.408 cM的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925 cM,共检测到15个QTL(LOD>2.5),分布在1A、1B、2A、2D、3B、5D和6B等7条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64%~21.80%。其中,控制穗长的QSl-2A.2在F2群体中可解释21.80%的表型变异;控制芒长的QAl-5D.1位点在F2和F2∶3群体中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64%和13.81%;控制总小穗数的位点QTss-1A.1在F2∶3解释13.54%,其增效来自母本10-A,表明该材料可作为提高小穗数的育种材料加以利用。【结论】本研究初步得到了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区段,为小麦穗部性状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ArT标记 连锁遗传图谱 穗部性状 QTL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