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比较神经导航下血肿抽吸与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1
作者 易椿钧 朱光升 +2 位作者 黄信超 苏一家 杨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106-109,共4页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分别予以神经导航下血肿抽吸治疗、开颅清除手术治疗所呈现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的时间起始于2020年9月,截止至2022年9月,纳入了200例,均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分组时选择了随机数字表法,共分成两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分别予以神经导航下血肿抽吸治疗、开颅清除手术治疗所呈现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的时间起始于2020年9月,截止至2022年9月,纳入了200例,均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分组时选择了随机数字表法,共分成两组,对照组为其中的一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观察组为另一组,予以其不同于对照组的神经导航下血肿清除手术,每组的例数均为100例,最后将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包括并发症、治疗有效率等。结果 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看,未接受治疗时两组无差异,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高出很多,并且观察组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较好;统计两组发生并发症的例数,观察组的例数较少,说明观察组的情况较佳;将两组的显效率与有效率相加得出的结果显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中,选择经导航下血肿抽吸的方式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更加有利,总体治疗效果获得较高的认可,同时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控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导航下血肿抽吸 开颅手术 疗效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何木良 植汉兴 +4 位作者 钟向球 骆志明 李雄辉 易椿钧 周连银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7年第3期201-202,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00例老年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2组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发现...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00例老年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2组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发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抽烟、喝酒和焦虑抑郁等是引起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分析法发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抽烟和喝酒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论合并慢性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心理压力大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急性脑梗死,需要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梗死 急性 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及腰椎穿刺术持续外引流系统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木良 宁锦龙 +4 位作者 黄剑峰 钟向球 易椿钧 植汉兴 骆志明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1286-1288,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及腰椎穿刺术持续外引流系统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脑室铸型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两组,每组各20例,A组予单纯的微创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给予... 目的:观察应用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及腰椎穿刺术持续外引流系统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脑室铸型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两组,每组各20例,A组予单纯的微创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给予尿激酶液化血肿,脑脊液置换治疗等治疗,B组予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腰穿持续外引流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清除脑室内积血的时间快慢,探讨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及腰穿持续外引流系统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作用机制。结果:3 d内脑室积血清除率对照组(A组)为0例(0.0%),治疗组(B组)为6例(30%);7 d后脑室积血清除率对照组(A组)14例(70%),治疗组(B组)1例(5.0%)。死亡率A组为7例(35%),B组为3例(15%)。术后6个月GOS比较,对照组(A组)及治疗组(B组)(疗效良好)分别为6例(30%)、12例(60%)。结论:该方法可以明显降低中重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迅速清除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加快脑脊液循环正常化,提高生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法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铸型出血 YL-1型穿刺针 外引流系统 交替液化
下载PDF
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在开颅骨瓣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木良 植汉兴 +4 位作者 钟向球 骆志明 易椿钧 李雄辉 王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8期584-586,共3页
目的观察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在开颅骨瓣复位中的固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44例开颅手术中采用瑞士产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4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例颞肌波浪式蠕动... 目的观察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在开颅骨瓣复位中的固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44例开颅手术中采用瑞士产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4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例颞肌波浪式蠕动收缩、1例颅骨夹固定处硬膜外积液伴发热。3例外颅骨面欠平整,41例内、外颅骨面平整。头颅外观正常,无局部凹陷、皮下积液、头皮感染等。头颅CT三维重建显示颅骨夹在术后12~18个月吸收。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影像学伪影。结论应用快速可吸收颅骨夹进行骨瓣复位固定创伤小、安全,避免终生携带金属异物,能较好地提高病人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手术 颅骨骨瓣 复位固定 可吸收颅骨夹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光升 黄慧霞 +6 位作者 陈斌 苏一家 莫永保 黄信超 杨军 廖芝宏 易椿钧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2年第7期645-648,共4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介入栓塞治疗131例,开颅夹闭术治疗107...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介入栓塞治疗131例,开颅夹闭术治疗107例。13例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良组),其余225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分级为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为Ⅳ级,以及动脉瘤类型为多发动脉瘤(MSA)、不规则颈动脉瘤的人数比例更大;术中动脉瘤夹重新塑型夹闭、临时夹闭和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更高;动脉瘤最大径、大小比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更大的动脉瘤直径(OR=1.052)和不规则颈部动脉瘤(OR=3.413)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规则颈动脉瘤和动脉瘤直径大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对该类患者予以重视,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术后 大面积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脑外伤引起的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植汉兴 何木良 易椿钧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引起的迟发性脑出血患者凝血指标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广西贺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颅脑外伤患者研究,按病情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无发脑出血患者,实验组:迟发性脑出血患者,纳...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引起的迟发性脑出血患者凝血指标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广西贺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颅脑外伤患者研究,按病情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无发脑出血患者,实验组:迟发性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入院时均会对其凝血功能指标进行评估,观察PT、Fg、D-D、APTT、BPC,分诱发迟发性脑出血的因素。结果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实验组PT、Fg、D-D、APTT、BPC水平高于对照组;而且数据显示年龄、昏迷评分、凝血功能异常为诱发迟发性脑出血的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引起的迟发性脑出血患者通过对凝血的评估,以及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并实施干预,可得到有效预防,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迟发性脑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 初发脑出血
下载PDF
360°植骨结合椎体成形附加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剑峰 宁锦龙 +7 位作者 岑定善 李红琳 骆志明 植汉兴 何木良 蒙永辉 易椿钧 钟向球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4期36-40,共5页
目的比较360°植骨结合椎体成形附加伤椎固定与后外侧植骨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11年4月,将4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360°植骨结合椎体成形附加伤椎内固定术(A组,20例... 目的比较360°植骨结合椎体成形附加伤椎固定与后外侧植骨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11年4月,将4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360°植骨结合椎体成形附加伤椎内固定术(A组,20例)和后外侧植骨跨伤椎内固定术(B组,2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等。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相比较,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0,P=0.114)。随访期间A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B组7例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率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4,P=0.013)。末次随访按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两组运动评分及感觉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60°植骨结合椎体成形伤椎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伤椎高度恢复及椎体脱位复位良好,融合率高,避免了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椎体成形术 骨折固定术 脊柱骨折 脱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