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羌塘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探讨 被引量:15
1
作者 易积正 邓光辉 张修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1-146,共6页
从盆地演化的角度人手结合特提斯的变迁,讨论了羌塘盆地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根据盆地内的地层和构造特征划分了沉积盆地演化的3个阶段、3种原型盆地,即早期冈瓦纳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过渡性盆地,侏罗纪欧亚大陆边缘盆地.3种原... 从盆地演化的角度人手结合特提斯的变迁,讨论了羌塘盆地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根据盆地内的地层和构造特征划分了沉积盆地演化的3个阶段、3种原型盆地,即早期冈瓦纳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过渡性盆地,侏罗纪欧亚大陆边缘盆地.3种原型盆地反映3套含油气系统.晚侏罗世后开始形成构造盆地并产生构造圈闭.新生代的差异上升作用产生地貌盆地.沉积盆地、构造盆地及地貌盆地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重点讨论了侏罗系的生储盖条件及其组合和侏罗系变形特征.初步认为,羌塘盆地具丰富的烃源岩、良好的储集空间和较优越的封盖条件及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匹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地质条件 羌塘盆地
下载PDF
鄂西渝东区飞三段鲕滩储层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易积正 张士万 梁西文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6,共6页
分析了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孔渗特征及孔隙度与白云岩含量的关系,认为研究区飞三段储层主要岩类为鲕粒灰岩与鲕粒白云岩,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鲕粒白云岩储层为区内最优储层。将... 分析了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孔渗特征及孔隙度与白云岩含量的关系,认为研究区飞三段储层主要岩类为鲕粒灰岩与鲕粒白云岩,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鲕粒白云岩储层为区内最优储层。将飞三段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认为鲕滩主要发育于每个四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纵向上发育3期鲕滩,具有由南西向北东抬升迁移的规律性;古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鲕滩储层储渗能力的差异,第1、2期鲕滩发育于缓坡部位,为鲕粒灰岩储层;第3期鲕滩发育于陡坡部位,发育优质鲕粒白云岩储层;认为白云岩与滩体暴露有关,为混合水成因,分布于建南北高点及东北方向,由南西-北东呈间断叠瓦状排列分布,并具有逐渐增厚的趋势。针对鄂西渝东区储层分布规律,提出建南构造南高点及西南方向的区域,以滚动扩边,打斜井提高单井产能为主;建南构造北高点及东北方向的区域,应以寻找优质白云岩储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渝东 飞仙关组 层序地层 储层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易积正 王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9,共7页
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全岩X衍射、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气体吸附联测、核磁孔隙度等实验数据,开展不同岩相储层特征差异性研究。研究结果揭示:(1)焦石坝地区... 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全岩X衍射、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气体吸附联测、核磁孔隙度等实验数据,开展不同岩相储层特征差异性研究。研究结果揭示:(1)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岩相主要分为硅质类页岩、混合类页岩和黏土类页岩;(2)硅质类页岩有机孔隙非常发育,混合类页岩和黏土类页岩中无机孔隙较为发育,其中黏土类页岩有机孔隙发育程度较弱;(3)不同页岩岩相非均质性特征显著。总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和含气量方面,硅质类页岩最为发育,黏土类页岩发育程度最低,混合类页岩介于两者之间;(4)硅质类页岩沉积期古生物繁盛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和有机质孔隙发育,混合类页岩和黏土类页岩分别受底流和陆源碎屑沉积作用影响,总有机碳含量较低且有机质孔隙相对欠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岩相 页岩 龙马溪组 焦石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江陵凹陷西南部梅槐桥富生烃洼陷及近源油气成藏 被引量:6
4
作者 易积正 何生 +1 位作者 刘琼 耿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2,共6页
江陵凹陷西南部已发现的油气藏紧邻梅槐桥富生烃洼陷分布,且油气储量主要集中在该洼陷生烃中心短轴方向两侧的谢凤桥、南岗、复兴场、采穴等断块和断鼻圈闭中。对梅槐桥富生烃洼陷内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洼陷内生烃差异性的研究表明:洼陷... 江陵凹陷西南部已发现的油气藏紧邻梅槐桥富生烃洼陷分布,且油气储量主要集中在该洼陷生烃中心短轴方向两侧的谢凤桥、南岗、复兴场、采穴等断块和断鼻圈闭中。对梅槐桥富生烃洼陷内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洼陷内生烃差异性的研究表明:洼陷北部梅槐桥地区是烃源岩沉积时期的沉降中心,烃源岩发育,埋藏较深,生烃能力强,为该洼陷的生烃中心;而南部牛头岗地区烃源岩层厚度小,埋藏浅,生烃能力差。原油成熟度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油气具有近距离运移近源成藏的特点;北部采穴断块、复I断块、谢凤桥断鼻和南岗断鼻油气藏中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原油主要来自北部梅槐桥地区;南部八宝断鼻油气藏中成熟度低的原油与牛头岗地区原地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而偏南部丁家湖断鼻油气藏中的原油则为梅槐桥生烃中心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和原地烃源岩的混合贡献的原油。因此,可认为梅槐桥生烃中心短轴方向的两侧为目前江陵凹陷西南部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槐桥富生烃洼陷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成藏 江陵凹陷
下载PDF
江陵凹陷梅槐桥地区第三系新沟咀组下段沉积相及砂体分布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易积正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82,共6页
通过岩心、测井、录井、粒度及薄片等分析资料对梅槐桥地区第三系新下段沉积相进行研究:认为该区新下段沉积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相带的变化受构造和气候双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因素,新下段Ⅲ油组沉积期,气候表现为干旱—半干旱... 通过岩心、测井、录井、粒度及薄片等分析资料对梅槐桥地区第三系新下段沉积相进行研究:认为该区新下段沉积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相带的变化受构造和气候双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因素,新下段Ⅲ油组沉积期,气候表现为干旱—半干旱,泥隔层沉积期,气候变现为半干旱—半湿润,Ⅱ油组沉积期,气候变现为湿润性气候,Ⅰ油组沉积期,气候表现为半湿润—半干旱,沉积总体特征为浅湖—湖进—湖退—浅湖的沉积演变过程。砂体主要发育在Ⅱ油组沉积期,类型多样: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天然堤砂体、决口扇砂体,同生作用形成的砂体较发育。气候与构造活动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物源供给对小规模的构造活动造成的地貌差得以及时充填,致使当时的古地貌变化不大,且同生构造较明显。因此,砂体分布区带,即可作为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槐桥向斜 新下段 沉积相 气候 构造运动 砂体
下载PDF
江汉盆地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发育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易积正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0,5,共5页
江汉盆地古近纪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为北部单向物源的广盆浅水盐湖沉积,盆内古地貌差异较小,北侧盆缘形成的北西向大断裂控制着枝江、远安、荆门、汉水、汉川5支物源体系,形成以河流三角洲体系和浅水湖泊沉积为主,夹有干盐湖沉积,发育... 江汉盆地古近纪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为北部单向物源的广盆浅水盐湖沉积,盆内古地貌差异较小,北侧盆缘形成的北西向大断裂控制着枝江、远安、荆门、汉水、汉川5支物源体系,形成以河流三角洲体系和浅水湖泊沉积为主,夹有干盐湖沉积,发育的沉积亚相类型主要有: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浅湖-半深湖泥盐相等。这一三角洲-浅湖相在垂向层序、骨架砂体类型、规模等诸多方面表现为浅水三角洲的特征:前缘相砂体具有明显的条带方向性,前缘相骨架砂体为水下河道沉积,缺乏典型的厚层反韵律的河口坝砂体,垂向上层序不连续,典型的三层结构特征不明显,在前缘亚相内可进一步划分出包括水下河道和席状砂组合的内前缘亚相沉积和以席状砂为主的外前缘亚相沉积,不同层段和亚相位置出现相应的砂体类型。受平缓古地貌和单向物源的控制,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而且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远,表现为建设性河控三角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新沟嘴组下段 沉积相 浅水盐湖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SORKF软件系统的凹陷油藏提高产能措施研究
7
作者 易积正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7-38,共2页
钟市油田是储层非均质严重的多层砂岩油田,已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利用自行编制的剩余油计算一体化软件系统(SORKF),进行剩余油定量描述,计算各采油井点的含油饱和度,可搞清水驱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储量及其在平面、纵向上的分布情... 钟市油田是储层非均质严重的多层砂岩油田,已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利用自行编制的剩余油计算一体化软件系统(SORKF),进行剩余油定量描述,计算各采油井点的含油饱和度,可搞清水驱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储量及其在平面、纵向上的分布情况,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高含水 含油饱和度 产能
下载PDF
页岩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2
8
作者 侯宇光 何生 +5 位作者 易积正 张柏桥 陈学辉 王亿 张建坤 程春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56,共9页
以中扬子西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和中生界陆相页岩为对象,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等实验测试,探讨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高演化程度的古生界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储集层中发育大量有机质孔隙(孔径... 以中扬子西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和中生界陆相页岩为对象,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等实验测试,探讨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高演化程度的古生界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储集层中发育大量有机质孔隙(孔径多小于50 nm),页岩比表面和甲烷吸附量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有机质孔隙是控制高丰度页岩甲烷吸附能力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有机碳含量低和热演化程度低,低丰度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有限,页岩储集空间主要由30 nm^4.5μm孔径的无机孔隙构成,黏土矿物孔隙为甲烷吸附提供了更多的比表面,成为影响其甲烷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成熟度增加,页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网络系统由无机孔隙向有机质孔隙转变,有利于提高页岩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类型 孔隙结构 甲烷吸附性
下载PDF
岩石热声发射和盆模技术研究中扬子区西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最高古地温和热成熟史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建坤 何生 +5 位作者 易积正 张柏桥 张士万 郑伦举 侯宇光 王亿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7,共10页
中扬子地区西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高,有机显微组分中无镜质组,沥青反射率具有不确定性,故热成熟度较难确定。综合运用岩石热声发射实验与干酪根红外光谱,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西部典型井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经历的... 中扬子地区西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高,有机显微组分中无镜质组,沥青反射率具有不确定性,故热成熟度较难确定。综合运用岩石热声发射实验与干酪根红外光谱,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西部典型井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经历的最高古温度及热演化成熟史进行了恢复。样品的热声发射信号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显著,热凯瑟尔(Kaiser)效应明显;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经历的最高古温度范围为293~324℃,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210~256℃。同时利用二次加温验证热Kaiser效应敏感,表明热声发射技术可用于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地温的测定。在对典型井的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热演化成熟史模拟中结合最高古温度作为约束条件所得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的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镜质体反射率分别为4.0%~45%和2.6%~3.2%,处于高演化过成熟阶段,与干酪根红外光谱分析得出的有机质成熟度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地区西部 下古生界海相页岩 岩石热声发射 盆地模拟 干酪根红外光谱 最高古地温 热成熟史
下载PDF
中扬子地区海相天然气勘探方向、关键问题与勘探对策 被引量:28
10
作者 焦方正 冯建辉 +2 位作者 易积正 蔡勋育 何发岐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共8页
中扬子地区古生界海相层系与上扬子地区具有相似的油气地质基本条件,但经历了长期、曲折的勘探历程,久攻未克。研究分析中扬子地区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烃源岩、储层沉积相带、成藏组合,认为中扬子地区发育以震旦系、寒武系为勘探主要目... 中扬子地区古生界海相层系与上扬子地区具有相似的油气地质基本条件,但经历了长期、曲折的勘探历程,久攻未克。研究分析中扬子地区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烃源岩、储层沉积相带、成藏组合,认为中扬子地区发育以震旦系、寒武系为勘探主要目的层的下组合和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的上组合两个含油气组合,具备发现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的良好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大,是寻找规模天然气的重点勘探潜力区。提出上组合有效勘探区域主要为鄂西渝东石柱复向斜、江汉平原区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当阳复向斜和湘鄂西区的利川复向斜南部地区;下组合勘探以鄂西渝东石柱复向斜及湘鄂西区为有利分布区;湘鄂西区是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探有利区,枝江—当阳区块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在勘探思路上,应坚持以构造演化及成藏演化为主线,以储层和保存评价为重点,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并举,强化技术攻关,实现中扬子海相勘探的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地区 海相 天然气 台缘礁滩 岩溶 勘探方向 勘探对策
下载PDF
焦石坝页岩气田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5
11
作者 高键 何生 易积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根据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在焦石坝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和方解石脉体样品中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v1以及均一温度分别计算了甲烷包裹体的密度,其甲烷拉曼散射峰v1分布在2 ... 根据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在焦石坝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和方解石脉体样品中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v1以及均一温度分别计算了甲烷包裹体的密度,其甲烷拉曼散射峰v1分布在2 910.57~2 911.27 cm-1,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Th)分布在-95.8^-88.2℃,相对应的甲烷包裹体密度为0.254~0.290 g/cm3,具有高密度特征。结合页岩脉体样品中与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最小值,利用CH4体系的状态方程计算了高密度纯甲烷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102.6~137.3 MPa,相应的压力系数达到1.63~2.18,具有中等-强超压特征。该区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形成时的异常高压和较高的温度可能指示了燕山运动抬升初期含气页岩的地温条件和超压状态。焦石坝页岩气田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发现可为焦石坝页岩超压形成和演化以及页岩气富集与页岩超压的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包裹体 激光拉曼光谱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 焦石坝地区
下载PDF
湘中涟源地区复杂地质结构与天然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伟 易积正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8,152,共4页
湘中涟源地区处于中扬子板块南部边缘,特殊大地构造位置与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合导致该区复杂地质结构和多样的构造样式。对于该区主要油气勘探目的层——晚古生代构造层而言,早期挤压应力导致以缩短变形构造样式为主,晚期应力松弛期,以滑... 湘中涟源地区处于中扬子板块南部边缘,特殊大地构造位置与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合导致该区复杂地质结构和多样的构造样式。对于该区主要油气勘探目的层——晚古生代构造层而言,早期挤压应力导致以缩短变形构造样式为主,晚期应力松弛期,以滑脱回缓构造样式为主。凹陷总体属于盖层滑脱式逆冲褶皱组合。凹陷西部发育叠瓦逆掩冲断带、中部为隔挡式褶皱带、东部为滑覆断皱带。钻井揭示凹陷具丰富的生油气物质基础,纵向上有效储盖组合和构造组合指示中部隔挡式褶皱区最具天然气勘探潜力。逆断层下隐伏圈闭、凹陷内的低背斜和近凹陷中心的深盆气等的研究对该区油气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涟源凹陷 雪峰构造带东缘 晚古生代构造层 盖层滑脱 天然气勘探 深盆气
下载PDF
陆相储层油田开发工程灾害特征及成因机理--以松滋油田A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伟 易积正 肖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0,共6页
基于松滋A区油田工程灾害统计资料,开展陆相储层油田开发工程灾害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以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工程灾害事件"套管损坏"为例,通过比较不同地下地质结构油区工程灾害发育特征的差异,从储层性质、矿物成分、沉积... 基于松滋A区油田工程灾害统计资料,开展陆相储层油田开发工程灾害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以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工程灾害事件"套管损坏"为例,通过比较不同地下地质结构油区工程灾害发育特征的差异,从储层性质、矿物成分、沉积相等入手,分析地下地质结构与套管损坏、油层出砂等工程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角度分析灾害成因机理,探讨在油田开发注水情况下,地下地质结构对工程灾害的控制和影响;并从工程角度,提出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储层 油田开发工程灾害 套管损坏 成因机理 地质结构
下载PDF
焦石坝区块五峰组与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机孔隙结构差异性 被引量:31
14
作者 何陈诚 何生 +4 位作者 郭旭升 易积正 魏志红 舒志国 彭女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2-484,共13页
焦石坝区块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纳米有机孔隙十分发育,有机孔隙成为该页岩气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Image J统计软件以及气体吸附测试,对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下部和上部3套页岩的20块样... 焦石坝区块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纳米有机孔隙十分发育,有机孔隙成为该页岩气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Image J统计软件以及气体吸附测试,对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下部和上部3套页岩的20块样品有机孔隙结构(孔隙形状、数量、孔径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参数统计分析,并对有机质面孔率进行了计算。根据利用FE-SEM观察到的孔径分布在2~900 nm,主要在10~900 nm的有机孔隙特征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下部和上部页岩的纳米有机孔隙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五峰组页岩有机孔隙形状多为不规则棱角形,而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机孔隙形状多呈椭圆形和近圆形。五峰组页岩样品孔径在10~50 nm有机孔隙相对最发育,其次是龙马溪组一段上部;而龙马溪组一段下部页岩样品孔径在50~900 nm的有机孔隙相对最发育,其次是龙马溪组一段上部。根据孔径主要在10~900 nm的6 1400余个有机孔隙的统计结果,页岩样品平均单颗粒有机质面孔率与有机碳含量(TOC)有粗略的正相关性,但五峰组页岩样品平均有机质面孔率相对略偏小。根据气体吸附孔径测定及分析,页岩样品中孔径在0.3~1.5 nm和2~10 nm范围的纳米孔隙发育程度与TOC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焦石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下部和上部页岩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五峰组页岩处于挤压滑脱层底部且经历了更明显的分层滑脱改造以及改造引起的部分超压释放,可能是3个层位页岩有机孔隙结构差异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孔隙 结构差异性 面孔率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焦石坝区块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不同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8
15
作者 霍建峰 高健 +6 位作者 郭小文 易积正 舒志国 包汉勇 杨锐 罗涛 何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62-1175,共14页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是中国页岩气主要产区,目前发现的页岩气主要产自五峰-龙马溪组的富泥硅质页岩,而对富硅泥质和混合质页岩研究较少。为了确定川东地区龙马溪组富硅泥质和混合质页岩的孔隙发育特征,在对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划分的基础之上...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是中国页岩气主要产区,目前发现的页岩气主要产自五峰-龙马溪组的富泥硅质页岩,而对富硅泥质和混合质页岩研究较少。为了确定川东地区龙马溪组富硅泥质和混合质页岩的孔隙发育特征,在对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划分的基础之上,通过二氧化碳吸附,氮气吸附,高压压汞以及孔隙度测定,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实验手段,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可划分为富硅泥质页岩相、硅/泥混合页岩相和富泥硅质页岩相,不同岩相页岩孔隙度范围在2.62%~5.65%;(2)页岩储层中孔隙体积以介孔为主,大约占总孔隙的50%~60%,其次是微孔和宏孔,大约占总孔隙的15%~20%,比表面积主要贡献来自微孔和介孔,分别占总比表面积的70%和30%;(3)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发育主要受有机质丰度的控制,粘土矿物含量不是控制页岩孔隙发育主要因素,高有机质丰度页岩可能由于骨架颗粒支撑较弱遭受更剧烈的压实作用使大部分孔隙消失;(4)高有机质丰度富泥质页岩和硅/泥混合页岩也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与大部分富泥硅质页岩具有相似的孔隙结构,表明富硅泥质页岩相和硅/泥混合页岩相页岩也能发育一定量的纳米级孔隙,可为页岩气赋存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有机孔隙 页岩气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地下流体势的空间分布模式与油气运移聚集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土芝 张二华 +2 位作者 雷清亮 邹家建 易积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5-190,共6页
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 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分布模式,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地大规模进行盆地地下流体流动系统的研究.该方法技术在西藏伦坡拉盆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得出了伦坡拉盆地具有"双层"结构的流体势分... 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 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分布模式,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地大规模进行盆地地下流体流动系统的研究.该方法技术在西藏伦坡拉盆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得出了伦坡拉盆地具有"双层"结构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反映了西藏伦坡拉盆地所存在的两大流体流动系统,即重力流系统和压实流系统.这两大系统在流体势内幕结构水化学场、地温场、流体流动方向等方面具明显不同的特征.它们对油气运移聚集起着不同的作用,重力流系统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起着破坏分散和再分布的作用;压实流系统残存有流体压力封闭舱,流体作发散状离心式短距离运移.利用流体势平面切片分布特征,指出了油气运移途径和方向,得出了可供勘探的有利低势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空间分布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油气藏
下载PDF
西藏羌塘特提斯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史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家生 郭铁鹰 +5 位作者 赖旭龙 刘金华 张修富 易积正 齐开令 黄远高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羌塘地区特提斯域构造层可大致分为两个:(1)侏罗系构造层;(2)二叠—三叠系构造层.前者以典型的阿尔卑斯式褶皱构造为主,构成了区内宏观的近东西向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L_(3末)—K_(1早)),并经历了喜山期南北向叠加褶皱改造,使其东... 羌塘地区特提斯域构造层可大致分为两个:(1)侏罗系构造层;(2)二叠—三叠系构造层.前者以典型的阿尔卑斯式褶皱构造为主,构成了区内宏观的近东西向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L_(3末)—K_(1早)),并经历了喜山期南北向叠加褶皱改造,使其东西向的枢纽出现波状起伏和局部陡倾,地层走向和局部构造线呈近南北向;后者以线状紧闭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它们形成于印支期(T_(3末)),并在燕山期进一步加强.上述研究对于初步确定羌塘地区构造格架,指导区内基础地质研究和油气普查勘探具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域 构造变形 演化史 西藏
下载PDF
复杂岩性储层酸携砂压裂技术室内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易积正 傅英 +1 位作者 郭建春 付永强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57,共3页
现场实践证明,常规酸化压裂和加砂压裂工艺对复杂岩性储层的改造效果不理想,而多级注入、粘性指进酸压工艺以及闭合酸压技术的成功率较低。针对复杂岩性储层的特点和依据该类储层的改造经验,本文提出了新型乳化酸携砂压裂工艺。通过对... 现场实践证明,常规酸化压裂和加砂压裂工艺对复杂岩性储层的改造效果不理想,而多级注入、粘性指进酸压工艺以及闭合酸压技术的成功率较低。针对复杂岩性储层的特点和依据该类储层的改造经验,本文提出了新型乳化酸携砂压裂工艺。通过对新型乳化酸的性能实验,确定了酸液体系。文中选取高强度陶粒和树脂涂层石英砂,进行单层铺置和多层铺置情况下的乳化酸携砂支撑裂缝导流能力以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对比实验分析,证实了新型乳化酸携砂压裂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乳化酸携砂压裂技术改造复杂岩性储层,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岩性储层 酸化压裂 乳化酸 酸携砂压裂技术 裂缝导流能力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页岩气储层有机质孔发育特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曼霏 何生 +5 位作者 易积正 张柏桥 舒志国 何陈诚 杨锐 董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涪陵页岩气田二期产建区的平桥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龙一段)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纳米级有机质孔较发育,是页岩气储层的重要孔隙类型。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技术和Image-Pro Plus统计软件以及气体... 涪陵页岩气田二期产建区的平桥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龙一段)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纳米级有机质孔较发育,是页岩气储层的重要孔隙类型。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技术和Image-Pro Plus统计软件以及气体物理吸附实验,对平桥区块JY-B井五峰组和龙一段不同小层的14块页岩岩心样品进行了有机质孔形状、数量、孔径分布的观察和统计,并对有机质面孔率进行了计算。利用FE-SEM观察发现五峰组页岩样品有机质孔形状以边缘收缩的多角形为主,龙一段下部页岩样品有机质孔形状多呈不规则椭圆形和近圆形,龙一段上部页岩有机质孔多呈压扁状椭圆形、不规则近圆形和长条形;页岩样品中有机质孔的孔径主要为5~600nm,有机质孔的主体孔径在5~30nm,龙一段页岩样品孔径在100~600nm的有机质孔数量相对较多;五峰组(1小层)和龙一段下部3小层页岩样品平均单颗粒有机质面孔率相对最大,其次是龙一段上部7和8小层;五峰组和龙一段下部与上部页岩样品有机质面孔率与TOC具有不同的正相关关系。采用气体吸附实验得到页岩样品中0.3~10 nm孔隙的累积孔容与TOC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这部分孔隙中的有机质孔占有重要地位。3套页岩层段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及差异性与页岩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和构造挤压改造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 有机质面孔率 储层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平桥区块 页岩气田 涪陵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