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口述文化传统——以非裔美国小说中门廊意象为例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易立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128,共6页
门廊在美国建筑文化中的出现与发展历程折射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常见门廊意象,各种人物形象在门廊众声喧哗,戏谑同胞、戏弄白人、讲述祖先故事。门廊成为非裔美国人发出声音,确定身份,融入族裔群体的平... 门廊在美国建筑文化中的出现与发展历程折射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常见门廊意象,各种人物形象在门廊众声喧哗,戏谑同胞、戏弄白人、讲述祖先故事。门廊成为非裔美国人发出声音,确定身份,融入族裔群体的平台,智慧地回击白人压迫、歧视的战场;更是他们凝聚族裔力量、传递智慧、传承口述文化的场所。与布鲁斯、爵士乐一样,门廊建筑与门廊文化成为非裔美国族群融入并影响美国文化的又一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传统 门廊 斗嘴 恶作剧 讲述
下载PDF
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口述文化传统——《桑尼的布鲁斯》的音乐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易立君 《云梦学刊》 2017年第6期95-100,共6页
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化传统,布鲁斯、爵士乐、灵歌圣曲、民间传说便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20世纪非裔美国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短篇小说《桑尼的布鲁斯》在人物形象、叙事手法、主题上都呈现出音乐与文字交织的美... 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化传统,布鲁斯、爵士乐、灵歌圣曲、民间传说便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20世纪非裔美国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短篇小说《桑尼的布鲁斯》在人物形象、叙事手法、主题上都呈现出音乐与文字交织的美感。作者借助音乐隐喻揭示非裔美国群体如何宣泄苦难和愤怒、获得力量,他们是如何通过音乐认识与接纳族裔文化传统,且在回归传统中修复亲情、发现自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尼的布鲁斯》 口述传统 布鲁斯 爵士乐 福音音乐
下载PDF
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看不见的人》的身份追寻 被引量:1
3
作者 易立君 杨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1-93,116,共4页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里森 《看不见的人》 自我身份 民族文化
下载PDF
《看不见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被引量:5
4
作者 易立君 刘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43-45,共3页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追求。他经历了成年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他的成长铺设在螺旋式结...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追求。他经历了成年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他的成长铺设在螺旋式结构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中,这些充分说明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成长小说 身份
下载PDF
论《看不见的人》的神话原型与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易立君 《湖南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153-155,共3页
在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非裔美国神话故事“柏油娃”被作者巧妙地运用到结构当中,借助故事深刻的寓意来反映黑人不仅处在社会边缘,而且还不得不运用智慧改变被束缚、被追逐的现实生存状态,以及黑人甚至现代人面临的“... 在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非裔美国神话故事“柏油娃”被作者巧妙地运用到结构当中,借助故事深刻的寓意来反映黑人不仅处在社会边缘,而且还不得不运用智慧改变被束缚、被追逐的现实生存状态,以及黑人甚至现代人面临的“无形”的困境。本文从埃里森对神话的具体运用入手来分析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而挖掘其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神话 奔跑 不可见性
下载PDF
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多维构架——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易立君 《云梦学刊》 2007年第4期152-153,共2页
学习模式即性情和生理特性影响下相对稳定的个性认知方法,它表明学习者如何感知学习环境,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体系,... 学习模式即性情和生理特性影响下相对稳定的个性认知方法,它表明学习者如何感知学习环境,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具有简略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实行两种模式多维构架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英语 学习模式 教学模式 多维构架
下载PDF
来自边缘的声音——《看不见的人》的音乐特色 被引量:1
7
作者 易立君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38-41,共4页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二十世纪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凭借对黑人音乐的爱好与精通,试验性地将布鲁斯、爵士乐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中。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其叙事语言都体现出明显的音乐特色。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布鲁斯 爵士乐 主题
下载PDF
《看不见的人》的神话隐喻模式
8
作者 易立君 《云梦学刊》 2006年第1期109-110,136,共3页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以“柏油娃”的神话故事作为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基本结构来反映黑人以及现代人类面临的“无形”的真实困境。作品内涵深刻,艺术价值较高。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神话隐喻模式 拉尔夫·埃里森 “柏油娃”
下载PDF
论朵拉微型小说的哲理意蕴
9
作者 易立君 《云梦学刊》 2010年第5期106-108,共3页
马来西亚华裔女作家朵拉的微型小说内容的主旋律是爱情、婚姻和家庭,她的这类作品超越了单纯叙写男女之间的情爱婚恋,进入对爱情婚姻中男女两性现实相处关系的本质思考,具有突破时空表层意义的哲理意蕴。朵拉微型小说的哲理意蕴是通过... 马来西亚华裔女作家朵拉的微型小说内容的主旋律是爱情、婚姻和家庭,她的这类作品超越了单纯叙写男女之间的情爱婚恋,进入对爱情婚姻中男女两性现实相处关系的本质思考,具有突破时空表层意义的哲理意蕴。朵拉微型小说的哲理意蕴是通过作品抓住极富典型意义的一瞬,或者描摹概括力极强的场面,或者借助富有深意和张力的叙述话语来传达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朵拉 微型小说 哲理意蕴
下载PDF
细腻刻画 传神表达——析《布里尔小姐》中的细节描写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红 易立君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4-55,58,共3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英语短篇小说领域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她往往通过精心选择有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文章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在细节描写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讨,细节描写艺术的成功是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英语短篇小说领域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她往往通过精心选择有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文章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在细节描写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讨,细节描写艺术的成功是她小说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布里尔小姐》 细节描写
下载PDF
拉尔夫·艾里森和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彬 易立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77-80,共4页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其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为美国黑人文学开拓了新领域。他的思考与探索预言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艾里森的影响体现在对主题选择、文本结构及创作美学思想...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其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为美国黑人文学开拓了新领域。他的思考与探索预言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艾里森的影响体现在对主题选择、文本结构及创作美学思想的创新和拓展。这种影响贯穿黑人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即1962-1983年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及1983-2001年的新黑人美学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艾里森 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 影响
下载PDF
论《宠儿》的伦理诉求与建构 被引量:17
12
作者 易立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137,共7页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代表作《宠儿》深刻地表现了黑人奴隶伦理缺失的惨状及其家庭伦理诉求。身为奴隶,他们被剥夺最基本的为人父母和子女的伦理身份;不能组建具有正常伦理属性的家庭。女性黑奴必须...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代表作《宠儿》深刻地表现了黑人奴隶伦理缺失的惨状及其家庭伦理诉求。身为奴隶,他们被剥夺最基本的为人父母和子女的伦理身份;不能组建具有正常伦理属性的家庭。女性黑奴必须不断地生育,却被剥夺照顾、保护子女的权利;男性被不断转卖或随意杀戮,在家庭伦理角色中一直缺失。但是人的天性让他们不懈地维护人伦关系。如小说中的塞丝为了人身自由和家庭完整而不惜亲手杀死女儿;黑尔通过个人努力劳动来营建家庭最终遭遇失败;贝比.萨格斯因内心的伦理困惑郁郁而终,他们的悲剧揭示了非裔美国人民在蓄奴制时期艰辛而漫长的伦理诉求与建构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伦理身份 伦理诉求 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