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刘国强 王建华 +8 位作者 杨浩志 马向阳 夏虹 章凯 涂强 易红蕾 付索超 张双 黄显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寰枢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的畸形程度分为三种类型:A型(23例,侧块关节轻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B型(20例,侧块关节中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C型(18例,侧块关节重度畸形或伴寰齿关节畸形)。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A型或B型患者先行全麻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复位效果不佳的患者增加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C型患者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截骨改造、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transoral osteotomy,releasing,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plate,TORP)。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记录并比较各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颈椎CT及MRI,观察并测量寰枢椎脱位复位指标,计算寰枢椎脱位的整体复位率;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通过CT检查评价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共实施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2例(A型20例,B型2例),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并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A型3例,B型18例),实施TORP术18例(均C型)。61例患者术后1周的CT及MRI显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术后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型JOA评分由术前9.8±2.7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9±2.8分(P<0.05);B型JOA评分由术前9.5±2.4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7±3.1分(P<0.05);C型JOA评分由术前9.1±2.9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3±2.5分(P<0.05)。A型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寰齿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为5.8±2.5mm、0.8±0.4mm,齿状突顶点距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I)为5.7±3.6mm、1.0±0.8mm,脑干延髓角(cervical medullary angle,CMA)为138.4°±12.4°、156.5°±13.3°,斜坡枢椎角(clivus axis angle,CAA)为131.6°±11.5°、149.5°±14.4°;B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6.9±3.8mm、1.1±0.9mm,VDI为5.9±4.3mm、1.1±1.0mm,CMA为135.1°±15.2°、157.3°±13.2°,CAA为128.4°±13.5°、152.5°±13.4°;C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7.2±3.9mm、1.2±1.5mm,VDI为8.8±5.1mm、1.5±1.8mm,CMA为132.7°±10.9°、158.2°±15.3°,CAA为124.5°±17.8°、153.8°±11.2°;各分型术后ADI、VDI、CMA和CAA值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A型整体复位率84.30%,B型整体复位率82.68%,C型整体复位率81.53%,各组之间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B型患者因骨融合不佳,发生螺钉松动,后实施经口咽前路翻修手术外,其余60例患者均在术后10~12个月得到了稳定的骨性融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关于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方法,可为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提出精准、可靠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脱位CT影像分型 手术策略 经口咽截骨改造、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下载PDF
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的手术策略
2
作者 涂兵 陈钧麟 +2 位作者 练沛荣 夏虹 易红蕾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明确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定义,建立其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临床分型选择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例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与... 目的明确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定义,建立其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临床分型选择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例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与胸腰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关系,将横向最远端距脊柱后正中线距离≥6 cm的肿瘤定义为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并制定新的临床分型,即椎旁型(肿瘤未超过椎体前缘)和椎前型(肿瘤超过椎体前缘)。对椎旁型采用后路肿瘤切除术,对椎前型行后路联合前路肿瘤切除术。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每年行X线、CT及MRI检查,评价肿瘤切除情况、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内固定情况;定期随访并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椎旁型8例,5例行后路肿瘤切除术+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肿瘤切除术。椎前型3例,2例行后路+前路肿瘤切除术,1例行后路+前路肿瘤切除术+内固定术。术前与术后JOA及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P<0.001)。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胸腰背部无酸痛感,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肿瘤横向最远端距脊柱后正中线距离≥6 cm为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可分为椎旁型和椎前型。椎旁型采用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术即可实现满意切除;椎前型宜采用后路联合前路肿瘤切除术方能实现满意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 临床分型 手术策略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对比
3
作者 涂兵 宋磊 +3 位作者 练沛荣 陈钧麟 马向阳 易红蕾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对比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和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对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5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其... 目的对比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和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对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5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其中微创组采用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n=25),传统组采用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n=30)。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传统组;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且微创组术后随访3、12个月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ODI均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但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钙化
下载PDF
椎板开窗减压Coflex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4
作者 易红蕾 朱晓东 +4 位作者 张伟 陈家瑜 张涤清 季欣然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34-838,共5页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减压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后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32例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为L4/5节段。男14例,女18例,年龄38~60...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减压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后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32例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为L4/5节段。男14例,女18例,年龄38~60岁,平均4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间隙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活动范围,同时对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9~3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和1年继续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高度有下降,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手术节段保持一定活动度,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椎板开窗减压后应用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能较好地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减少手术节段活动度,预防椎间隙塌陷及腰椎不稳,远期疗效尚需更长期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棘突 动态固定 非融合术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特异性自我评价量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易红蕾 王昕辉 +2 位作者 李红霞 张伟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6-469,共4页
腰椎疾患的功能评估对于评价治疗效果和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基于患者的健康状态,评估通常分为全面健康评估和特异疾病的功能评估两种,全面健康评估方法对患者健康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各种不同疾病患者都适用,常见的有:SIP(si... 腰椎疾患的功能评估对于评价治疗效果和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基于患者的健康状态,评估通常分为全面健康评估和特异疾病的功能评估两种,全面健康评估方法对患者健康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各种不同疾病患者都适用,常见的有:SIP(sickness impact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特异性 评价量表 功能评估 健康状态 IMPACT 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矢状面骶骨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发生交界性后凸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易红蕾 韦葛堇 +3 位作者 魏显招 王飞 蓝思彬 段明阳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明确矢状面骶骨后上角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从2005至2008年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手术的AIS患者。排除标准: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融合椎低于L4,前后路... 目的明确矢状面骶骨后上角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从2005至2008年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手术的AIS患者。排除标准: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融合椎低于L4,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钉钩混合手术,翻修手术,影像学资料不完整。共有88例纳入,分为三组,PJK(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DJK(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对照组。PJK定义为融合节段最上端的椎体(UIV,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的下终板和其近端相邻第二个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的夹角改变大于10°。DJK定义为远端融合椎(LIV,lowest intrumented vertebrae)上终板到远端融合椎相邻一个椎体的下终板之间的角度改变大于5°。选择没有其他任何并发症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之间年龄、Risser征、上胸弯、主胸弯、矢状面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远端融合椎和矢状面骶骨铅垂线(SSVL,sagittal Sacral Vertical Line)的距离。结果其中15例在随访中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列为PJK组。8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列为DJK组。将3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的随访超过2年的病人作为对照组。PJK组、DJK组和对照组三组在术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术后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矢状面矫正度数的差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PJK组年龄及Risser征均较对照组小,冠状面主胸弯及近胸弯角度均较对照组小,而且术前矢状面近端后凸角度较对照组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和SSVL在术后和末次随访之间的距离PJK,DJK和C组之间是明显不同的。当LIV的中点落于SSVL线腹侧容易出现PJK,而LIV位于SSVL线的背侧时,则容易出现DJK。结论如果下端椎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腹侧,可能增加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相反,如果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背侧,容易继发远端交界性后凸。所以,术后下端椎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可能预测近端或远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矢状面骶骨铅垂线 远端融合椎 近端交界性后凸 远端交 界性后凸
下载PDF
棘突间撑开装置Wallis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易红蕾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4-167,共4页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通常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其病理基础是由于软组织及相关骨性结构在腰椎屈曲、后伸时发生异常运动导致动力性椎管狭窄。保守治疗疗效不肯定,而传统减压融合手术创伤较大,脊柱运动功能丧失较多。近年来,外科手术...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通常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其病理基础是由于软组织及相关骨性结构在腰椎屈曲、后伸时发生异常运动导致动力性椎管狭窄。保守治疗疗效不肯定,而传统减压融合手术创伤较大,脊柱运动功能丧失较多。近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的理念逐渐转移到非融合技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装置 撑开 棘突 外科手术治疗 骨性结构 病理基础
下载PDF
多平面重度脊柱畸形的后路截骨矫形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易红蕾 陈自强 +1 位作者 魏显招 李明 《颈腰痛杂志》 2012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多平面重度脊柱畸形往往伴有脊柱侧凸、后凸及前凸中的一种或多种,柔韧性差,脊柱严重不平衡,心肺功能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脊柱外科界的治疗难点之一。其手术方式多样,缺乏标准,手术效果欠理想。目前较流行的做法倾向于后路截骨... 多平面重度脊柱畸形往往伴有脊柱侧凸、后凸及前凸中的一种或多种,柔韧性差,脊柱严重不平衡,心肺功能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脊柱外科界的治疗难点之一。其手术方式多样,缺乏标准,手术效果欠理想。目前较流行的做法倾向于后路截骨手术矫治畸形。本文就各种后路截骨术的适应证,操作方式,手术效果,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 僵硬 脊柱畸形 后路截骨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步态特征及其与脊柱X线片上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3 位作者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1-696,共6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步态特征,探讨其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例DS患者,年龄63~73(67.7±3.1)岁.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SMART-D 400)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分析,主要包括...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步态特征,探讨其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例DS患者,年龄63~73(67.7±3.1)岁.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SMART-D 400)对患者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分析,主要包括时空参数(跨步时长、支撑时长、摆动时长、支撑周期、摆动周期、单足支撑周期、双足支撑周期、绝对速度、相对速度、步频、步长、步宽)、步态偏差指数(gait deviation index,GDI)和脊柱平衡参数[步态分析过程中第一个5m和最后一个5m的冠状面的偏斜角(thoracic-whole spine coronal angle,TS-CA)、矢状面偏斜角(thoracic-whole spine sagittal angle,TS-SA)、运动周期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in motion cycle,PTM)].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患者胸椎后凸角(T5/T12 Cobb)、腰椎前凸角(L1/L5 Cobb)、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退变性侧凸节段和角度(Cobb).统计患者GDI值是否在正常范围(>100),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第一个5m和最后一个5m的脊柱平衡参数,归纳DS患者步态特征.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时空参数与脊柱X线片影像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患者的时空参数具体如下:跨步时长为1.16±0.21s、支撑时长为0.79±0.15s、摆动时长为0.37±0.07s,支撑周期为(67.98±2.14)%、摆动周期为(32.02±2.41)%、单足支撑周期为(54.32±5.12)%、双足支撑周期为(45.68±5.12)%、绝对速度为0.73± 0.17m/s、相对速度为 45.33±11.20(%height/s)、步长为 0.41±0.09m、步宽为 0.09±0.03m、步频为 106.66±17.59次/min.患者均存在异常步态(右下肢GDI为82.3±7.4,左下肢GDI为85.1±7.3).步态最后一个5m的TS-CA、TS-SA、PTM均大于第一个5m(P<0.05).相关分析显示,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与腰椎前凸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7(P=0.033)、0.795(P=0.010);PI-LL与TS-SA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0.703(P=0.035).而摆动时长与腰椎前凸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3(P=0.035),骶骨倾斜角与步宽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68(P=0.002);与其余参数无明显相关.结论:DS患者存在明显步态异常,且在行走过程中,脊柱失衡明显加重,患者的步态异常情况与脊柱失衡(腰椎前凸变小、PI-LL减少、骶骨倾斜角变大)存在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步态分析 动态评估
下载PDF
软体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易红蕾 王传锋 +4 位作者 王飞 范建平 魏显招 李志鲲 李明 《脊柱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74-377,共4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无明确病因,10岁至骨骼发育成熟期间的青少年脊柱向侧方弯曲>10°的脊柱畸形,同时伴有矢状面及轴切面改变.AIS的发生率为1%~3%,其中仅10%需要医疗干预,其余的9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无明确病因,10岁至骨骼发育成熟期间的青少年脊柱向侧方弯曲>10°的脊柱畸形,同时伴有矢状面及轴切面改变.AIS的发生率为1%~3%,其中仅10%需要医疗干预,其余的90%则只要密切观察.支具是目前治疗轻、中度AIS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治疗AIS的支具有很多种,包括Milwaukee支具、Boston支具、Wilmington支具、Cheneau支具、Charleston侧方型支具等.从软硬度方面来看,这些都属于硬支具,所有这些硬支具都对接受治疗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正面的影响.已有大量综述对硬支具治疗AIS进行了总结,本文就软支具治疗AIS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脊柱侧凸 外固定器 综述
下载PDF
脊柱源性骨盆倾斜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易红蕾 陈自强 +3 位作者 魏显招 王昕辉 孙海燕 楚超 《颈腰痛杂志》 201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骨盆倾斜是指在脊柱轴线和骨盆轴线之间存在的固定结构性畸形,它不仅在冠状面上丧失了正常的水平位置,而且在矢状面以及水平面上存在固定性排列紊乱。倾斜的骨盆使得脊柱在直立位不能保持稳定,病人不得不用双手或肘支撑身体,从而变成功... 骨盆倾斜是指在脊柱轴线和骨盆轴线之间存在的固定结构性畸形,它不仅在冠状面上丧失了正常的水平位置,而且在矢状面以及水平面上存在固定性排列紊乱。倾斜的骨盆使得脊柱在直立位不能保持稳定,病人不得不用双手或肘支撑身体,从而变成功能性四肢瘫,所以纠正此类患者的骨盆倾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脊柱源性骨盆倾斜的诊治仍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就脊柱源性骨盆倾斜的分型、手术适应征及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倾斜 诊疗进展
下载PDF
经皮骶前轴向腰骶椎间融合术(AxiaLIF)在成人脊柱侧凸长节段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红蕾 夏虹 +2 位作者 韦葛堇 王超 梁琳君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6期502-504,共3页
成人脊柱侧凸的长节段融合手术中,腰骶段融合失败率较高。为了提高融合率,既往采用Galveston技术,改良luque-Glaveston技术,四棒技术,髂骨螺钉,和经第2骶骨翼骶髂关节螺钉等来进行加固。最近经皮微创骶前轴向腰骶椎融合术(Axialif)的应... 成人脊柱侧凸的长节段融合手术中,腰骶段融合失败率较高。为了提高融合率,既往采用Galveston技术,改良luque-Glaveston技术,四棒技术,髂骨螺钉,和经第2骶骨翼骶髂关节螺钉等来进行加固。最近经皮微创骶前轴向腰骶椎融合术(Axialif)的应用逐渐成为热门,现就Axialif在成人脊柱侧凸长节段脊柱融合术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特性,手术适应证及技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骶前轴向融合术 成人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
下载PDF
非典型Hangman骨折1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易红蕾 孙海燕 +1 位作者 王谦军 孙家树 《颈腰痛杂志》 2007年第4期351-351,共1页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45岁,因坠落伤致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右肘发麻6h于2006-06-06入院。患者6h前在绳裂,不慎从约3米高处仰面跌落,具体受力机制不明,当即感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意识尚清醒,呼救时发...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45岁,因坠落伤致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右肘发麻6h于2006-06-06入院。患者6h前在绳裂,不慎从约3米高处仰面跌落,具体受力机制不明,当即感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意识尚清醒,呼救时发现颈部屈曲位,后脑头皮裂伤,流血,急送莱州市人民医院行颈椎X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 HANGMAN骨折
下载PDF
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易红蕾 陈兴捷 +1 位作者 陈虎 夏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8年第5期302-307,共6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复杂脊柱三维畸形,支具疗法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支具治疗可减少患者侧凸凸侧软骨终板生长,以达到延缓畸形进展的目的,但仍有部分AIS患者经治疗后侧凸继续进展。开展支具矫形的...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复杂脊柱三维畸形,支具疗法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支具治疗可减少患者侧凸凸侧软骨终板生长,以达到延缓畸形进展的目的,但仍有部分AIS患者经治疗后侧凸继续进展。开展支具矫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提高AIS矫形效果,对改良和设计新型支具亦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支具治疗AIS的在体生物力学和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现状,明确其优缺点,同时阐述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在改良现有支具及研究设计新型支具中的作用,以期为AIS患者的保守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支架(骨科)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青少年
下载PDF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15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3 位作者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_(1/2)~L_(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_(2/3)A区,L_(3/4)A区、Ⅳ区和P区,L_(4/5)Ⅱ区和Ⅳ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_(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_(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_(3/4)和L_(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右侧卧位在L_(1/2)、L_(2/3)选择Ⅰ、Ⅱ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_(3/4)、L_(4/5)水平可以选择Ⅱ区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腰大肌 体位 腰椎侧方入路
下载PDF
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治疗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伟 李明 +6 位作者 朱晓东 吴大江 易红蕾 陈家瑜 魏显招 吴冰 张涤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观察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手术治疗Lenke 1型AIS患者36例,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11~18岁,平均15.3岁,... 目的:观察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手术治疗Lenke 1型AIS患者36例,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11~18岁,平均15.3岁,术前胸椎侧凸角度均<75°,且侧凸柔韧性均>50%。测量术前和术后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胸椎矢状面Cobb角、C7铅垂线与骶骨正中线(CSVL)的距离、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角的垂直距离、双侧肋骨后凸的高度差(RH)、顶椎上下横突侧方5个肋间距总和的左右侧差值(ARSD)、胸弯顶椎椎体外侧缘至两侧胸壁距离的比值(AVB-R),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50~240min,平均176min;术中失血量460~1100ml,平均84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胸腔积液,2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随访1.6~3.2年,平均2.06年。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56.7°±8.0°矫正为14.1°±6.0°(P<0.05),末次随访(17.2°±3.2°)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胸椎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8.9°±7.9°减小为21.9°±10.6°(P<0.05),末次随访(24.3°±5.1°)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角的垂直距离由术前-11.7±12.1mm变为术后-1.4±9.4mm(P<0.05),末次随访(-2.7±4.7mm)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H、ARSD、AVB-R术前分别为37.7±5.8mm、20.1±6.6mm和1.56±0.16,术后分别为19.3±6.9mm、8.1±4.7mm和1.22±0.20,差异有显著性(P<0.05)。C7铅垂线与CSVL的距离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失败征象。结论: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治疗柔韧性好的轻中度Lenke 1型AIS可以获得良好的三维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矫形手术 双侧间隔置钉 椎弓根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对缓解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建平 易红蕾 +6 位作者 李明 石志才 栗景峰 赵颖川 林国兵 王怀云 沈峰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2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在行腰椎管减压融合的手术中,置入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分析其缓解邻近节段腰椎退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采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5-60岁),其中2... 目的:在行腰椎管减压融合的手术中,置入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分析其缓解邻近节段腰椎退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采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5-60岁),其中20例患者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同时于具有退变趋势的邻近节段置入棘突间稳定系统Wallis固定(试验组),其余20例单纯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分别于置入后1个月、3年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的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VAS),同时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椎管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5年,平均3.6年。40侧患者伤口均I类甲级愈合,术后疼痛情况均较术前缓解。两组患者置入后1个月JO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JO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术后3年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结论:两种术式即刻效果无差异,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效果主要依赖于手术有效的减压。试验组中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是棘突间稳定系统Wallis发挥良好的生物学作用,有效减缓了因腰椎融合术导致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减压术
下载PDF
Lenke 2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祥胜 吴冰 +6 位作者 魏显招 吴大江 杨宗德 易红蕾 王传锋 董有海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32-737,共6页
目的利用建立的Lenke 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仿真模拟前路、后路手术矫形操作,探讨其最佳手术方案。方法建立Lenke 2型AIS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前路和后路共5种不同的矫形... 目的利用建立的Lenke 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仿真模拟前路、后路手术矫形操作,探讨其最佳手术方案。方法建立Lenke 2型AIS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前路和后路共5种不同的矫形方案,比较不同手术方案的矫形效果和双肩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 5种不同矫形方案有限元模拟术后的上胸弯冠状面Cobb角和矫形率分别为:21.5(44.8%)、26.5(32.1%)、28.1(27.9%)、34.1(12.5%)、32(17.9%),各矫形方案的主胸弯矫正率无明显差别。胸椎矢状面生理后凸得以维持。5种矫形方案术后各双肩平衡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所升高,除方案A(上端固定椎为T2)外,其余各方案的喙突高度差均>9mm,锁骨角均>2.5°,锁骨倾斜角差均>4.5°。结论对于左肩高的含结构性上胸弯Lenke 2型AIS,上端固定椎选择T2且完全融合上胸弯,可取得上胸弯、主胸弯良好的三维矫形和双肩平衡。部分融合上胸弯(上端固定椎为T3、T4),上胸弯的矫正率稍差,术后容易出现轻度到中度双肩失平衡。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主弯融合,难以恢复上胸弯的正常脊柱序列,术后会导致轻度到中度双肩失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全椎弓根螺钉技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后路矫形 前路矫形 选择性主胸弯融合
下载PDF
不同代次成人正常髓核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荣峰 阮狄克 +3 位作者 张超 孙海燕 易红蕾 王爱兰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代次成人正常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传代后对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摄取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 目的比较不同代次成人正常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传代后对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摄取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之前的细胞形态正常,胞浆丰富;传4代起,部分细胞的形态逐渐向长梭形演化。生长曲线提示传3代之前的髓核细胞持续增殖能力强。MTT测定吸光度值,传1、3代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5、7代与传1代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前3代成人正常髓核细胞形态良好,活性高,增殖能力强,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性影响因素分析及仰卧侧屈角度的预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自强 谢杨 +6 位作者 徐瑾 王传锋 杨长伟 赵颖川 张晶涛 易红蕾 李明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性影响因素,探讨预测指标,初步建立仰卧侧屈位Cobb角角度的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50例患者(包括胸椎侧凸和胸腰段/腰椎侧凸共216个)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和仰卧侧屈位X线片...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性影响因素,探讨预测指标,初步建立仰卧侧屈位Cobb角角度的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50例患者(包括胸椎侧凸和胸腰段/腰椎侧凸共216个)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和仰卧侧屈位X线片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用仰卧侧屈位X线片矫正率作为柔韧性指标,与站立位冠状面Cobb角、年龄、性别、Risser征、是否主侧凸和侧凸位置6个指标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筛选相关因素;采用同样方法 ,分析6个指标与仰卧侧屈Cobb角的关系。结果站立位冠状面Cobb角(P<0.01)和侧凸位置(P<0.01)与柔韧度存在明显线性回归关系。站立位冠状面Cobb角(P<0.01)、侧凸位置(P<0.01)和是否主侧凸(P<0.01)与仰卧侧屈Cobb角存在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站立位冠状面Cobb角每增加10°,柔韧度约减少8%,胸椎侧凸柔韧性平均比胸腰段/腰椎侧凸低10%。站立位冠状面Cobb角>45°的胸椎次侧凸和>50°的胸腰段/腰椎次侧凸,成为结构性侧凸几率较大。结论站立位冠状面Cobb角和侧凸位置是显著影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的因素,实验探讨了1种预测仰卧侧屈Cobb角角度的简单方法 ,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脊柱侧凸 柔韧性 仰卧位 因素分析 统计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