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越部分边境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母昌汝 彭佳 +5 位作者 普舒伟 王红 王波 赵永辉 普万祥 吴方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3-597,共5页
目的了解中越边境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当地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金平县作为现场调查点,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村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 目的了解中越边境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当地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金平县作为现场调查点,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村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虫卵并计数,并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3~9岁儿童蛲虫卵结合透明胶纸肛拭法进行检查。结果共粪检1350人,土源性线虫感染191人,总感染率为14.15%(191/1350),其中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30%(4/1350)、3.70%(50/1350)、13.11%(177/1350)和0.44%(6/1350);3~9岁儿童透明胶纸肛拭法共检查154人,蛲虫感染5人;试管滤纸培养法共检测钩虫感染者52人,结果均为美洲钩虫;蛔虫、鞭虫和钩虫轻度感染者分别占75.00%(3/4)、88.00%(44/50)和85.88%(152/177)。5个调查村中,者米拉祜族乡顶青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2.63%),调查村之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28,P<0.05)。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2.26%(82/669),女性感染率为16.01%(10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P<0.05);各年龄组均有感染者,其中以60岁及以上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2.12%(50/226);民族分布以拉祜族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2.71%(62/273),职业分布以农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15.25%(151/990),文化程度分布以小学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15.84%(159/1004),不同年龄组、民族和文化程度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22.97、9.86,均P<0.05)。结论中越边境地区金平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 感染率 中越边境地区金平县
原文传递
弥勒市1例输入性间日疟的诊断与调查分析
2
作者 蔡丽 普舒伟 +3 位作者 杨彬 张永艳 李继辉 罗庆华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4-56,共3页
目的评价综合诊断技术对非典型形态疟原虫感染病例确诊、降低输入性病例误诊或漏诊率的重要性,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方法对2023年1月16日弥勒市某医院接诊1例间日疟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镜检、抗原胶体金法(RDT)和分子生物... 目的评价综合诊断技术对非典型形态疟原虫感染病例确诊、降低输入性病例误诊或漏诊率的重要性,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方法对2023年1月16日弥勒市某医院接诊1例间日疟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镜检、抗原胶体金法(RDT)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巢式PCR)检测,确诊为1例输入性间日疟感染病例。结果该患者血涂片镜检厚血膜查见疟原虫,薄血膜中查见配子体皱缩成团,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甚至略缩小,颜色正常与周围正常红细胞一致,与WS 259—2015《疟疾的诊断》、《疟疾防治手册》中病原学检查描述间日疟形态不同。结论用镜检、抗原胶体金法(RDT)和巢式PCR 3种方法,对非典型形态疟原虫感染病例进行确诊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 输入性 红细胞 分子生物学 病例确诊 疟疾控制
原文传递
中越边境地区河口县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分析
3
作者 普舒伟 杨富有 +5 位作者 杨明东 李剑杰 王红 杨中华 周克梅 姜进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1-974,共4页
目的分析中越边境地区河口县一起登革热疫情特点,为制定当地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病例主动搜索,并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及双层叠帐法开展伊蚊幼虫和成蚊应急监测,采用RT-PC... 目的分析中越边境地区河口县一起登革热疫情特点,为制定当地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病例主动搜索,并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及双层叠帐法开展伊蚊幼虫和成蚊应急监测,采用RT-PCR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例标本,鉴定登革病毒血清型,综合评价防控效果。结果本次疫情历时49 d,累计报告登革热112例,其中本地病例110例,输入病例2例,主要分布在河口镇,共105例,占93.75%;男性77例(占68.75%),女性35例(占31.25%),男女之比为2.2∶1;发病年龄以20~59岁发病者较多(94例,占83.93%);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38例,占33.93%),其次家务及待业(19例,占16.96%)。捕获白纹伊蚊4只,BI为12.54,HI为7.72%,CI为15.94%。登革病毒血清型为登革病毒1型。结论该起登革热疫情为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应进一步加强登革热监测和蚊媒控制工作,阻断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病毒血清型 白纹伊蚊 流行特征 中越边境地区
原文传递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及密度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普舒伟 李剑杰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掌握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13个县(市)的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为防控伊蚊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7-8月在红河州居民区和特殊场所采用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和布雷图指数(BI)调查媒介... 目的掌握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13个县(市)的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为防控伊蚊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7-8月在红河州居民区和特殊场所采用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和布雷图指数(BI)调查媒介伊蚊幼蚊密度。结果红河州仅发现白纹伊蚊;居民区HI为0.04,CI为0.02,BI为4.15;BI最高为开远市(20.80),其次为红河县(16.40)。特殊场所HI为0,CI为0.04,BI为0.25;BI最高为红河县(7.81),其次为元阳市(5.56)。伊蚊幼虫孳生容器主要为废旧轮胎和水桶,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的46.88%和28.82%。结论红河州13个县(市)除绿春和泸西县外,其余11个县(市)均有白纹伊蚊分布,开远、红河、河口和弥勒县(市)蚊幼虫密度相对较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防止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本地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白纹伊蚊 布雷图指数 分布 调查
原文传递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蚊类群落初步研究
5
作者 普舒伟 李剑杰 +3 位作者 饶实在 张榕松 童建文 黄远贵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1044-1046,共3页
目的掌握蒙自市城区及市郊蚊类群落组成及其特征,为虫媒传播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调查成蚊,计算密度,同时调查伊蚊幼虫孳生容器,计算布雷图指数。结果捕获成蚊2属3种共21 799只。5个调查点成蚊平均密度为22.24只/(盏... 目的掌握蒙自市城区及市郊蚊类群落组成及其特征,为虫媒传播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调查成蚊,计算密度,同时调查伊蚊幼虫孳生容器,计算布雷图指数。结果捕获成蚊2属3种共21 799只。5个调查点成蚊平均密度为22.24只/(盏·夜)。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9 816只,占45.03%,但优势种为致倦库蚊10 860只,占49.82%。幼虫调查在轮胎收购点等特殊场所发现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BI)0.04。结论蒙自市区蚊种少,但成蚊密度高,发现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传播媒介,应持续开展媒介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类 群落 虫媒病 媒介
原文传递
红河州1953-2016年疟疾流行、防治和消除历程及措施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剑杰 郭红平 +1 位作者 张榕松 普舒伟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9期891-894,共4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红河州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效果和经验。方法对红河州1953-2016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和相关文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红河州气候炎热,疟疾媒介按蚊复杂,调查发现有22种按蚊;在中华按蚊、微... 目的了解云南省红河州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效果和经验。方法对红河州1953-2016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和相关文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红河州气候炎热,疟疾媒介按蚊复杂,调查发现有22种按蚊;在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溪流按蚊、印神按蚊、巴拉巴按蚊和雷氏按蚊按蚊中均检测到过疟原虫子孢子自然感染,其中主要媒介微小按蚊子孢子自然感染率高达0.62%(8/1 291),历史上是疟疾高度地方性流行区,64年来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09 251例,死亡788例,病死率0.19%。1953年发现病例最多,共报告43 071例,发病率2 661.1/10万。经过64年的积极防治,2008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5/10万以下,2011年发现最后1例当地感染病例后,再无本地感染疟疾,2015年11月通过省级考核评估,实现消除疟疾。结论红河州原为我国主要边境高疟区,防治和消除措施成功有效,按国家规划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是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流行 态势 防治 消除
原文传递
云南省红河州2012—2016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剑杰 普舒伟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711-713,共3页
目的了解红河州消除疟疾阶段的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2—2016年红河州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对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年共报告境外输入性实验室确诊疟疾病例89例,其... 目的了解红河州消除疟疾阶段的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2—2016年红河州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对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年共报告境外输入性实验室确诊疟疾病例89例,其中间日疟84(94.38%)例,恶性疟5(5.62%)例,恶性疟死亡1例,年病例数从2012年的17例上升到2016年的28例,上升64.71%。金平、个旧和元阳县(市)病例数占84.27%;20~50岁男性青壮年病例数占89.89%;农民工病例数占88.76%;缅甸输入病例73例(82.02%)。结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增多,以成年男性和外出务工人员为主,感染来源主要为缅甸。应当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防治知识的宣传,同时加强对来自疫区回归人群的监测和管理,避免继发病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输入性病例 病例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