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口蹄疫的流行及防控措施 被引量:1
1
作者 孙艳 景明慧 盖琳琳 《北方牧业》 2024年第2期30-30,共1页
猪口蹄疫俗称口疮,该疾病作为一种热性、急性、高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多样,呈现传播快、发病率高、流行性强的趋势。当前,猪口蹄疫呈高发趋势,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口蹄疫病毒是猪口蹄疫的致病原,患... 猪口蹄疫俗称口疮,该疾病作为一种热性、急性、高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多样,呈现传播快、发病率高、流行性强的趋势。当前,猪口蹄疫呈高发趋势,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口蹄疫病毒是猪口蹄疫的致病原,患病猪、病毒携带猪均能够传播疾病,致病原广泛存在于患病猪与带病毒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中,通过排出体外或是污染环境,威胁健康猪的生长。由于猪口蹄疫在当前依然无特效药物,所以还需从防控着手,掌握猪口蹄疫的流行病学特点,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对该病做好控制。1流行病学1.1感染动物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诱发的疾病,在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中高发,其中仔猪免疫力较弱,呈现较高的发病趋势。不同日龄阶段和不同品种、性别的猪均易感,仔猪不仅发病率高,同时患病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更严重,死亡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 患病猪 接触性传染病 流行病学 防控措施 病毒携带 特效药物
下载PDF
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体现
2
作者 景明慧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3期116-118,共3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推动林业技术的创新,是林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推动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够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在保护森林资源、进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推动林业技术的创新,是林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推动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够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在保护森林资源、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新品种方面满足林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让林业的发展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推动林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谐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得到渗透,传统的林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落后的林业发展模式慢慢被新技术、新思路所淘汰。因此要促进我国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要重视技术创新,利用新型技术来实现林业的发展。推动林业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林业发展 林业技术创新 重要性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长期氮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景明慧 贾晓彤 +4 位作者 张运龙 曹娟 周伟 王杰 庾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85-3193,共9页
氮沉降的增加显著改变了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大量研究表明,氮添加会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然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地上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研究较少。我们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进行了7年的氮添加实验,设置6个氮添加水平,分别是N0... 氮沉降的增加显著改变了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大量研究表明,氮添加会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然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地上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研究较少。我们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进行了7年的氮添加实验,设置6个氮添加水平,分别是N0(0)、N1(5.6 g N·m^-2)、N2(11.2 g N·m^-2)、N3(22.4 g N·m^-2)、N4(39.2 g N·m^-2)、N5(56 g N·m^-2),测定植物地上和不同土层(0~10、10~30、30~50和50~100 cm)地下生物量并计算根冠比,研究不同氮添加水平对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低氮添加水平(N1和N2)未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高氮添加水平(N3~N5)显著增加了地上生物量(96%~117%),且各高氮添加水平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氮添加水平下,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氮响应效率(NRE)均大于0且呈下降趋势,相邻氮添加水平的NRE差值(ΔNRE)仅在N3水平下显著增加,说明地上生物量在N3水平下达到饱和;(3)氮添加未显著改变不同土层以及整个土壤剖面上的地下生物量,且对各土层地下生物量的占比情况无显著影响;(4)与对照相比,N1和N2未显著改变植物的根冠比,N3~N5显著降低了植物根冠比。综上所述,氮沉降增加会提高植物地上生物量,对不同土层根系的影响比较复杂,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地下生产力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量 富营养化 氮沉降 根冠比 草原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不同改良措施提高沙地初级生产力的机制:土壤微环境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杰 张运龙 +7 位作者 贾晓彤 赵晋灵 景明慧 曹娟 卞建林 庾强 曹远博 吴红慧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85-2093,共9页
土壤微环境恢复是实现沙地和沙化草地恢复的基础。然而,改良措施如何作用于土壤微环境从而提高沙地初级生产力的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半固定沙地开展改良措施修复试验,设置对照、立体措施(结皮+保水剂)和综合措施(撒种... 土壤微环境恢复是实现沙地和沙化草地恢复的基础。然而,改良措施如何作用于土壤微环境从而提高沙地初级生产力的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半固定沙地开展改良措施修复试验,设置对照、立体措施(结皮+保水剂)和综合措施(撒种+结皮+保水剂)处理,测定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重、团聚体、温度和水分)和植物生物量,研究不同改良措施对沙地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措施和综合措施均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容重降低、水稳性大团聚体增加),降低了水分蒸发,提高了土壤入渗,从而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两种改良措施均降低了夏季日均温,这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立体措施提高了早春日均温,可能会促进植物的萌发,从而提高雪水的利用率;两种改良措施均降低了温度日变化,白天较低的温度有利于降低水分的蒸发;综合措施较立体措施增加了撒种处理,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反过来又改善了土壤微环境,改良效果更佳。本研究揭示了立体措施和综合改良措施改善沙地土壤微环境,从而提高初级生产力的机制,为沙地和退化草原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皮 保水剂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土壤微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