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阿里改则县地区牧民阑尾炎临床特点分析
1
作者 李卫斌 刘洪涛 +2 位作者 景蕴华 胡保平 李娜 《甘肃医药》 2018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目的:分析西藏阿里改则地区牧民阑尾炎的诊疗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阑尾炎患者254例,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21例,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28例,阑尾周围脓肿46例,慢性阑尾炎20例。结论... 目的:分析西藏阿里改则地区牧民阑尾炎的诊疗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阑尾炎患者254例,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21例,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28例,阑尾周围脓肿46例,慢性阑尾炎20例。结论:西藏阿里改则地区阑尾炎的发病主要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改则地区 牧民 阑尾炎 诊疗特点
下载PDF
豁痰化瘀利水方对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李卫斌 胡宝平 +1 位作者 刘洪涛 景蕴华 《西藏医药》 2019年第4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豁痰化瘀利水方对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10例。均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分级进行系统评估,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在常规治... 目的探讨豁痰化瘀利水方对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10例。均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分级进行系统评估,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豁痰化瘀利水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疗效差别。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率为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化瘀利水方能明显减轻减轻脑损伤的继发性脑改变,明显改善脑损伤预后,降低再出血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豁痰化瘀利水方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心房纤颤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景蕴华 赵晓兰 +5 位作者 赵锋仓 申越 张晓慧 李莉 谢维娜 雷纬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明确房颤病因及病理机制对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房颤患者143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118例,测定房室腔径、左室射血分数(EF)... 目的:观察分析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明确房颤病因及病理机制对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房颤患者143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118例,测定房室腔径、左室射血分数(EF)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重点观察房腔及心耳内是否存在附壁血栓。结果:①房颤组左房(LA)、右房(RA)、右室(RV)内径较对照组明显扩大(P<0.001),左室收缩末内径(LV2)较对照组增大(P<0.05);房颤组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二尖瓣返流(MR)、三尖瓣返流(TR)、肺动脉收缩压(PASP)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②143例房颤患者中有38例(26.6%)并发附壁血栓,其中左心房、左心耳内30例,右房腔内8例(双房腔合并肺动脉内3例)。结论:各种不同病因的房颤多伴有房室增大,其中以左房扩大最为明显;房颤患者伴随左心功能减退及血流动力学异常;26.6%的房颤患者并发附壁血栓,其中右心房附壁血栓发生率为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汉族久居高原及返回平原心脏结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赵锋仓 景藴华 +3 位作者 马永红 郑建文 宁鹏 吴殿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402-2404,共3页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初返平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等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者共67例,在高原及返回平原60 d左右时,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初返平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等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者共67例,在高原及返回平原60 d左右时,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膜口血流速度等指标,并探讨高原初至平原心肺脱适应相关问题。结果:返回平原组[返回平原平均时间(61.52±8.13)d]左右心房和心室内径及肺动脉和右肺动脉内径,与移居高原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等值及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最大流速和舒张晚期血流最大流速等值返回平原组和移居高原组也无明显差异(P>0.05)。返回平原组的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返流值较明显低于移居高原组(P=0.045;P=0.041)。结论: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多年后返回平原60 d左右时间,只有肺动脉收缩压和三尖瓣返流值有较明显的降低,但仍未恢复至正常值水平,这可能与年龄因素以及移居高原时间较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汉族久居者 返回平原 心脏结构和功能 年龄因素
下载PDF
移居高原汉族、高原返回平原汉族、平原汉族红细胞系统指标比较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赵锋仓 景蕴华 +1 位作者 王萍 王宇鹤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5期5697-5699,共3页
目的:对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和移居高原汉族人群分别在陕西咸阳和西藏拉萨采血进行血细胞学检测。分析了解三组人群RBC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BC、HGB、HCT、MCV、MCH、MCHC等... 目的:对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和移居高原汉族人群分别在陕西咸阳和西藏拉萨采血进行血细胞学检测。分析了解三组人群RBC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BC、HGB、HCT、MCV、MCH、MCHC等6项血液学指标检查。结果:男性组移居高原汉族组与平原汉族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HGB、HCT、MCHC显著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MCV、MCH差异夫统计学意义(P>0.05)。移居高原汉族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均高于移居汉族返回平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V、MCH、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汉族对照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RBC、HGB、MCV、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MCH移居汉族返平原组均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移居高原汉族组与平原汉族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 MCHC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两组无显著差异。移居高原汉族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显著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MCV、MCH、MCHC。平原汉族对照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两组比较RBC、HGB、HCT、MCV、MCH;移居返回平原汉族MCH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与平原环境的改变可导致健康汉族人群机体RBC系统的相应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平原 汉族 RBC HGB
下载PDF
藏族和汉族青年人群血压及动脉血管弹性调查对比分析——附1306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锋仓 景蕴华 +4 位作者 丁敏 郑建文 董鸿智 吕卓人 黄若文 《新医学》 2009年第4期252-252,280,共2页
目的:探讨藏族与汉族青年的血压及动脉血管弹性的差异。方法:选择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1306名,其中藏族学生626名(藏族组),汉族学生680名(汉族组),进行问卷调查、现场体格检查和应用英国产血管弹性测定仪检测动脉血管弹性参数(僵硬指数、... 目的:探讨藏族与汉族青年的血压及动脉血管弹性的差异。方法:选择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1306名,其中藏族学生626名(藏族组),汉族学生680名(汉族组),进行问卷调查、现场体格检查和应用英国产血管弹性测定仪检测动脉血管弹性参数(僵硬指数、反射指数、双峰时间),对两组的血压及动脉血管弹性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藏族组学生的脉压为(38±4)mmHg(10mmHg=1.33kPa),体重指数为(22±2)kg/m2,僵硬指数为19±2,反射指数为79±3,双峰时间为(196±43)s;汉族组学生相应为(33±5)mmHg、(19±2)kg/m2、16±3、75±4、(203±40)s。其中2组的脉压、体重指数、僵硬指数、反射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汉族青年比较,藏族青年脉压增大,血管紧张度增加,动脉血管弹性降低,这可能与藏族人群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汉族 血压 动脉血管弹性 僵硬指数 反射指数 双峰时间
下载PDF
平原汉族与移居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赵锋仓 王萍 +2 位作者 景蕴华 王宇鹤 杨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8期2474-2475,共2页
目的分析了解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平原汉族人群及移居高原返回平原45d左右人群的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男性高原返回平原人群在45d左右血细胞比容(HCT)、红细... 目的分析了解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平原汉族人群及移居高原返回平原45d左右人群的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男性高原返回平原人群在45d左右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刚性指数和全血黏度低切变率与平原汉族人群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与平原人群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在返回平原后45d左右,男性大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已经恢复至平原人群水平,女性全部血液流变学指标可恢复至平原人群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变学 移居高原 返回平原 平原汉族人群
下载PDF
拉萨279例HBsAg携带者HBVM调查报告 被引量:4
8
作者 景蕴华 赵锋仓 +1 位作者 姜祖刚 旺凯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1996年第4期215-216,共2页
拉萨279例HBsAg携带者HBVM调查报告景蕴华,赵锋仓,姜祖刚,旺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及其有效的预防及治疗,都需要免疫血清学检测的密切配合,要了解机体是否感染或感染过HBV及HBV在机体内的状态,可以通过检测H... 拉萨279例HBsAg携带者HBVM调查报告景蕴华,赵锋仓,姜祖刚,旺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及其有效的预防及治疗,都需要免疫血清学检测的密切配合,要了解机体是否感染或感染过HBV及HBV在机体内的状态,可以通过检测HBV在血清中的标志物(HBVM)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血清标志物 调查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被引量:11
9
作者 于德江 郭文敏 +11 位作者 曾宪荣 洛桑扎巴 刘晓堂 次仁德吉 旺凯 索朗欧珠 朗戈卓玛 小央金 边巴卓玛 景蕴华 丹珍 参曲达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84-87,共4页
本文报告1988年5月至1990年10月,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方法对本区13个县30个调查点进行人群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检率为71.7%(10315/14379)。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1.6%(5325/... 本文报告1988年5月至1990年10月,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方法对本区13个县30个调查点进行人群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检率为71.7%(10315/14379)。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1.6%(5325/10315),共查见寄生虫24种,其中包括原虫10种、线虫9种和绦虫5种。各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溶组织内阿米巴8.1%、结肠内阿米巴13.3%、哈氏内阿米巴1.5%、微小内蜒阿米巴3.3%、布氏嗜碘阿米巴8.5%、贾第虫8.2%、人毛滴虫0.02%、结肠小袋纤毛虫0.01%、人芽囊原虫0.3%、肉孢子虫12.6%、蛔虫6.0%、鞭虫2.3%、钩虫0.3%、粪类圆线虫0.01%、毛圆线虫0.04%、蛲虫11.5%、小杆属线虫0.03%、旋毛虫26.8%、带绦虫8.5%、缩小膜壳绦虫0.1%、微小膜壳绦虫1.5%、棘球蚴34.9%和裂头蚴21.4%。其中,小杆属线虫和毛圆线虫、哈氏内阿米巴,人毛滴虫、人芽囊原虫为我区首次报道。作者认为寄生虫感染率的高低与当地地理类型、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感染率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西藏拉萨、林芝地区四县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文敏 于德江 +7 位作者 朗嘎卓玛 郭嫦梅 单增 夹金 次仁德吉 达顿 景蕴华 边巴卓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113-115,共3页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对西藏自治区4县8个调查点2746人进行调查,共查见寄生虫21种。其中原虫9种、蠕虫 12种,未查见吸虫。粪检结果有结肠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人毛滴虫、...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对西藏自治区4县8个调查点2746人进行调查,共查见寄生虫21种。其中原虫9种、蠕虫 12种,未查见吸虫。粪检结果有结肠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人毛滴虫、贾第虫、肉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人酵母菌,其感染率依次为23.4%、7.8%、4.4%、0.6%、0.08%、7.3%、7.1%、0.04%和0.6%。蠕虫有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和东方毛圆线虫,其感染率依次为18%、7.8%、1%、0.2%、20.4%、0.04%、0.04%和0.04%。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78人,其中烧虫感染率为13.5%;血清学检查463例,测得旋毛虫、包虫和囊虫阳性率分别为21%、16%和13%。结果表明,地理环境和人所处的经济、卫生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年龄是影响寄生虫分布和感染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感染率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高原环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附40例报告
11
作者 赵锋仓 吕卓人 +2 位作者 景蕴华 丁敏 白肃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长期高原移居史对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86例慢性心衰患者中,既往有长期高原移居史的40例为高原组,46例无高原移居史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24h期前收缩次数、24h平均心率... 目的:探讨长期高原移居史对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86例慢性心衰患者中,既往有长期高原移居史的40例为高原组,46例无高原移居史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24h期前收缩次数、24h平均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去除诱因、休息、吸氧、利尿)的同时加用培哚普利、美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治疗,3周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心功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都有所改善,但高原组的心功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差(P<0.01~0.05),而两组治疗后的24h期前收缩次数、24h平均心率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长期高原移居史的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比无高原移居史的患者差。对前者的治疗应考虑适当调整药量或延长疗程,以期取得更理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高原 移居 培哚普利 美托洛尔 硝酸异山梨酯
下载PDF
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脏结构和肺动脉压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景藴华 赵锋仓 +5 位作者 雷纬 谢维娜 雷雅琪 张晓慧 李莉 申越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3年第4期5-8,共4页
目的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其心脏结构、肺动脉变化以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从久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60例、并随机选取健康内地大学生60例为对照组。在... 目的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其心脏结构、肺动脉变化以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从久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60例、并随机选取健康内地大学生60例为对照组。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三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心房心室、肺动脉等指标。通过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对高原脱适应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RA)和右心室(RV)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尤其右心室内径增大最为显著(P<0.001)。值得注意的是,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没有明显差异,即增大了的右心没有随着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研究对象左心房、左心室内径(LA、LV)各实验组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即,研究对象左心结构未发生高原适应性和脱适应性的改变。初入平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为32.35±5.20 mmHg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和对照(P<0.001),而且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其值逐步减小至对照水平。而主肺动脉内径(MPA)、右肺动脉内径(RPA)各实验组间及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当进入平原肺动脉压逐步恢复正常;各实验组研究对象(即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进入平原3年组)心脏结构尤其右心房室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即心脏结构未随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恢复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藏族青年 高原脱适应 心脏结构 肺动脉 进入平原时间
下载PDF
动脉弹性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锋仓 景蕴华 《西藏医药》 2009年第4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动脉弹性 检测 心脑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 血管相关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人类生命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心脏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景蕴华 赵锋仓 +3 位作者 申越 张晓慧 李莉 赵晓兰 《西藏医药》 2012年第2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明确房颤病因及结构改变对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老年房颤患者98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85例,测定房室腔径、左室射血分数(EF)及血流...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明确房颤病因及结构改变对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老年房颤患者98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85例,测定房室腔径、左室射血分数(EF)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重点观察房腔内径。结果 (1)98例老年房颤的病因构成依次为冠心病(41.7%)、高血压心脏病(30.6%)、风湿性心脏病(15.3%)、肺源性心脏病(4.1%)、房间隔缺损(2.1%)、心肌病(2.1%)。(2)房颤组左房(LA)、右房(RA)、右室(RV)内径较对照组明显扩大(P<0.00 1)。(3)房颤组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肺动脉收缩压(PASP)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是老年房颤的主要病因;各种不同病因的房颤多伴有房室增大,其中以左房扩大最为明显;心房增大导致心脏结构改变,进而引起心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心脏结构 心功能
下载PDF
应用山莨菪碱、参麦注射液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2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锋仓 景蕴华 《西藏医药》 1999年第2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山莨菪碱 参麦注射液 治疗 心律失常
下载PDF
268例脂肪肝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16
作者 赵锋仓 景蕴华 白丽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30-1731,共2页
关键词 脂肪肝患者 相关因素分析 体检人群 就诊患者 发病率 高血脂 高血糖 门诊
下载PDF
汉族久居高原人群返回平原后心肺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研究
17
作者 赵锋仓 景藴华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移居高原年数:26.36±9.23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58例、在他们返回平原平均4...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移居高原年数:26.36±9.23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58例、在他们返回平原平均45 d左右时,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膜口血流速度等指标,随机选取66例内地健康者作为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其心肺适应问题。结果研究显示,左室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值、左心室(LV)内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最大流速(MVE峰)、三尖瓣返流(TR)等指标,返回平原组(返回平原平均时间43.42±4.05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返回平原组右心房(RA)、右心室(RV)和左心房(LA)内径;肺动脉内径(PA)、右肺动脉内径(RPA)、肺动脉收缩压(PASP)、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最大流速(MVA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TVE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A峰(TVA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同内地对照组比较,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多年后返回平原平均45 d左右时间其右心脏结构无明显变化、肺动脉收缩压及相关指标、MVA峰、TVE峰、TVA峰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心功能指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MVE峰和TR值指标发生了较明显的高原脱适应性变化,其值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汉族移居者 返回平原 心脏结构 肺动脉压 心脏功能 三尖瓣返流
下载PDF
拉萨市505名服务行业人员乙型肝炎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景蕴华 旺凯 +1 位作者 陈虹 达顿 《西藏医药》 1994年第1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服务行业人员 HBSAG阳性率 乙型肝炎 调查分析 反向间接血凝法 携带情况 HBSAG阳性者 拉萨市 人数 发现
全文增补中
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等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锋仓 景蕴华 +5 位作者 吴殿磊 李莉 张晓慧 杨伟 王宇鹤 马永红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9-23,共5页
目的:研究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移居高原时间:28.88年±9.76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67例为移居高原组,并随机选取内地... 目的:研究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移居高原时间:28.88年±9.76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67例为移居高原组,并随机选取内地平原健康者61例为平原对照组。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膜口血流速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原心血管适应问题。结果:移居高原组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房内径;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均显著大于平原对照组(P<0.001),而且移居高原组内肺动脉收缩压与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存在正相关关系(r=0.370,P=0.011;r=0.403,P=0.005)。移居高原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平原对照组(P=0.018)、而心脏指数明显低于平原对照组(P=0.036)、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值两组无明显差异。移居高原组二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二尖瓣舒张期血流A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A峰均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P=0.000)。结论:本研究表明,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多年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瓣口血流速度等指标均发生了显著的高原适应性变化;而且研究表明移居高原者心脏增大与肺动脉收缩压升高之间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汉族移居者 高原适应 心脏结构功能 肺动脉压 相关性
原文传递
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等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景蕴华 赵锋仓 +3 位作者 吴殿磊 杨伟 谢维娜 雷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34-937,共4页
目的: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功能、肺动脉压变化及其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从世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60例,另随机选取健康学生60例为对照组。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3个时间点分别... 目的: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功能、肺动脉压变化及其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从世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60例,另随机选取健康学生60例为对照组。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3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口血流速度等指标,比较各指标差异。结果:进入平原3年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01),各心功能指标基本均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而升高。初入平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为(32.35±5.20)mmHg(1mmHg=0.133kPa),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01),且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而减小。进入平原3年组MV E峰、MV A峰、TV E峰、TV A峰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01),其中MV E峰和MV A峰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有升高趋势。初入平原组三尖瓣反流指标T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结论:进入平原肺动脉压逐步恢复正常,瓣口血流速度均明显增高,心脏功能指标有逐渐增高趋势,上述各指标与进入平原时间存在关联。高原脱适应心脏功能指标升高,可能与肺动脉压逐渐降低及与已经改变的心脏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脱适应 心脏功能 肺动脉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