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甲环酸对脑脊索瘤切除术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景龙年 雷成 +1 位作者 姚婧鑫 韩如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9-294,共6页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于内镜下切除颅底脊索瘤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影响以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15日至2022年10月2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经内镜颅底脊索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氨甲...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于内镜下切除颅底脊索瘤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影响以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15日至2022年10月2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经内镜颅底脊索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30例和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以下简称生理盐水)对照组28例。氨甲环酸组于手术切皮时给予氨甲环酸总量为20 mg/kg负荷量泵注,泵注时长为15 min,随后按5 mg·kg^(-1)·h^(-1)连续泵注至手术结束或药物用尽,且药物总量不超过2 g。生理盐水组则以等量同速的生理盐水泵注。记录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手术时长、患者术后24h凝血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非计划二次手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住院时长。结果 氨甲环酸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4.2(3.1,10.0)mL/kg vs 6.4(4.3,13.2)mL/kg,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氨甲环酸组输血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24 h凝血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非计划二次手术、ICU停留和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底脊索瘤经内镜切除术患者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输血率,且并不会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脊索瘤 氨甲环酸 术中出血
下载PDF
生长激素型与无功能型垂体瘤患者磁共振成像下气道解剖指标的比较
2
作者 景龙年 姚婧鑫 韩如泉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8期1275-1279,共5页
目的评估磁共振气道解剖指标在生长激素型垂体瘤患者困难气道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全身麻醉下行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生长激素型垂体瘤(GHPA组,n=81)和同期... 目的评估磁共振气道解剖指标在生长激素型垂体瘤患者困难气道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全身麻醉下行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生长激素型垂体瘤(GHPA组,n=81)和同期诊断为无功能垂体瘤患者(NFPA组,n=81)的头颅磁共振成像下气道解剖指标:正中矢状面图像上测量上唇前缘到悬雍垂后缘的距离(ULUD)、颈椎2/3间隙水平的舌体厚度(TT_(C2/3))、颈椎2/3间隙水平声门上气道的前后径(SAD_(C2/3))和下唇到咽后壁的距离(ULPD)等指标,分析两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GHPA组的ULUD、TT_(C2/3)和ULUD明显长于NFPA组(P<0.05);垂体瘤患者术前血清GH值与TT_(C2/3)、ULPD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GHPA瘤患者的头颅MRI测量所得的ULUD、TT_(C2/3)、ULPD及血清GH值可能对GHPA患者困难气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 垂体瘤 磁共振成像 气道解剖指标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监测颅脑手术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与非颅脑手术的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海静 菅敏钰 +3 位作者 张利勇 景龙年 彭宇明 韩如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7-460,共4页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用于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监测麻醉深度的差异,探讨BIS监测颅脑手术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幕上入路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用于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监测麻醉深度的差异,探讨BIS监测颅脑手术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幕上入路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Ⅲ级,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作为对照。入室后按标准电极贴敷方法连接右侧额部BIS监测。采取相同血浆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记录诱导前、切皮、去骨瓣、剪硬膜、切瘤、止血、睁眼时BIS值,比较两组BIS值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人人口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血浆浓度下,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肿瘤组和椎管肿瘤组BIS值结果:诱导前(93.0±4.2 vs 92.8±4.1)、切皮后(39.3±7.3 vs 38.6±6.7)、去骨瓣(39.0±7.2 vs 39.1±6.1)、剪硬膜后(37.4±7.1 vs 39.7±7.4)、切瘤(38.8±8.2 vs 39.9±5.5)、止血(39.9±11.0 vs 41.5±5.2)、睁眼后(81.2±5.8 vs 80.8±4.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丙泊酚血浆浓度下,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BIS监测镇静深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监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全身麻醉下颅内肿瘤病人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神经外科麻醉 脑电图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剥脱术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会文 景龙年 +4 位作者 侯春梅 房辉 吕玉梅 张雪梅 韩如泉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内膜剥脱术后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颈动脉狭窄施行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0例颈...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内膜剥脱术后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颈动脉狭窄施行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0例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恢复室的平均观察时间和苏醒时间分别为2 h和15 min。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0.7%,常见并发症包括高血压(227例,55.4%)、心律失常(107例,26.1%)、苏醒期躁动(36例,8.8%)、手术后恶心呕吐(11例,2.7%)、低氧血症(10例,2.4%)、呼吸道梗阻(9例,2.2%)、低血压(8例,2%)、苏醒延迟(2例,0.5%)、寒战(2例,0.5%)、疼痛(1例,0.2%)。患者转出恢复室时改良Aldrete评分:≥9分者397例,占比为96.8%、≤8分者13例,占比3.2%。结论施行内膜剥脱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麻醉恢复期应密切监测循环系统,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并发症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麻醉恢复期
下载PDF
幕上肿瘤患者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脑电双频指数的一致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海静 菅敏钰 +3 位作者 张利勇 景龙年 彭宇明 韩如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9-451,共3页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幕上肿瘤切除术中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择期行幕上肿瘤手术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18~65岁,ASAⅡ或Ⅲ级。每位患者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同时放置BIS电极...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幕上肿瘤切除术中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择期行幕上肿瘤手术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18~65岁,ASAⅡ或Ⅲ级。每位患者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同时放置BIS电极。麻醉方法:静脉快速诱导,全凭静脉维持麻醉。记录麻醉手术过程中诱导前期、剪硬膜前、切瘤中、清醒后期四个阶段肿瘤侧和非肿瘤侧的BIS数据行Bland-Altman分析。结果 Bland-Altman分析显示:肿瘤侧与非肿瘤侧额部BIS诱导前平均偏差-0.8(-7.2~5.7);剪硬膜前平均偏差0.6(-8.3~9.5);切瘤期平均偏差1.5(-6.9~9.9);清醒后期平均偏差0.2(-9.3~9.8)。结论肿瘤侧与非肿瘤额部脑电双频指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可互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肿瘤 丙泊酚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皮质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占杰 高尔 +1 位作者 张岩 景龙年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与吗啡硬膜外联合应用术后镇痛对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 α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择期下腹部手术病人 17例 ,年龄 2 5~ 6 0岁 ,ASAⅠ~Ⅱ级 ,无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随机分为实验组 (MR组 )和对照组 (C组 ...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与吗啡硬膜外联合应用术后镇痛对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 α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择期下腹部手术病人 17例 ,年龄 2 5~ 6 0岁 ,ASAⅠ~Ⅱ级 ,无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随机分为实验组 (MR组 )和对照组 (C组 )。手术结束前 15min ,分别给予负荷量。然后用病人自控镇痛泵行硬膜外术后镇痛。测定术前、术毕、术后 1d、术后 2d和术后 5d血清白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 术毕及术后 1d各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5或P <0 .0 1) ,术后 2dC组仍高于术前 (P<0 .0 5 )。术后 1d和术后 2d ,MR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低于C组 (P <0 .0 1)。血清IL 6、TNF α浓度于术毕至术后 2d均较术前升高 (P <0 .0 5或P <0 .0 1)。术后 1d和 2d ,MR组血清IL 6、TNF α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硬膜外镇痛能减少血清皮质醇、IL 6和TNF α的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镇痛 硬膜外 细胞因子 皮质醇
下载PDF
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静脉用麻黄素升压反应的影响
7
作者 魏红云 景龙年 +1 位作者 卢克良 黄科昌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静脉用麻黄素升压反应的影响。方法  2 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 ,分别于入室清醒时、异丙酚诱导插管后、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后均静脉用麻黄素0 .1mg kg ,观察病人心率 (HR)、收缩压 (...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静脉用麻黄素升压反应的影响。方法  2 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 ,分别于入室清醒时、异丙酚诱导插管后、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后均静脉用麻黄素0 .1mg kg ,观察病人心率 (HR)、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AP)的变化。结果 麻黄素使清醒病人的心率显著增快 (P <0 .0 5 ) ;MAP短暂升高 ,而异丙酚麻醉后 ,麻黄素对病人心率影响不大 ,但升压反应明显增强 (P <0 .0 5 )。与单纯异丙酚麻醉相比 ,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时 ,麻黄素的升压反应并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增强麻黄素的升压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麻黄素 升压反应 硬膜外麻醉
下载PDF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用于妇科术后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卢光临 魏红云 景龙年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 比较子宫全切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与传统肌注哌替啶法镇痛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子宫全切手术 80例 ,随机分为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组 (Ⅰ组 ,4 0例 ) ,肌注哌替啶组 (Ⅱ组 ,4 0例 )。Ⅰ组术毕用 0 .... 目的 比较子宫全切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与传统肌注哌替啶法镇痛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子宫全切手术 80例 ,随机分为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组 (Ⅰ组 ,4 0例 ) ,肌注哌替啶组 (Ⅱ组 ,4 0例 )。Ⅰ组术毕用 0 .15 %布比卡因 + 0 .0 0 5 %吗啡 +氟哌利多 5mg行PCEA ,Ⅱ组术后疼痛时肌注哌替啶。结果 两组呼吸循环平稳 ,Ⅰ组术后 6h ,2 4h视觉模拟评分 (VAS)低于Ⅱ组 (P <0 .0 1) ,术后 6h ,2 4h血浆皮质醇亦明显低于Ⅱ组 (P <0 .0 5 ) ,患者满意度高。恶心、呕吐等副作用Ⅰ组低于Ⅱ组 (P <0 .0 1)。结论 妇科术后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吗啡行PCEA ,镇痛完善 ,能有效抑制机体应激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术后 麻醉 硬膜外 吗啡 镇痛
下载PDF
颅底脊索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雷成 景龙年 +1 位作者 姚婧鑫 韩如泉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995-999,共5页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的影响因素,为患者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的患者,按术中出血量分为<15%自身血容量组(A组)和≥15%自身血容量组(B...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的影响因素,为患者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的患者,按术中出血量分为<15%自身血容量组(A组)和≥15%自身血容量组(B组),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术中出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22例患者,其中A组91例,B组31例。122例患者中,男71例、女51例,平均年龄(47.0±11.9)岁。两组患者总失血量400.0(200.0,725.0)ml,术中输血29例(23.8%);肿瘤直径40.1(30.0,50.0)mm,血供丰富的瘤体52例(42.6%),瘤体周围血管受累74例(6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瘤体周围血管受累越严重(OR=8.393,95%CI:1.381~51.013,P=0.021)、术中胶体液的输注量越多(OR=1.003,95%CI:1.001~1.005,P=0.016)和术后PLT值越低(OR=0.984,95%CI:0.972~0.997,P=0.013)的患者,其术中出血风险越高。结论瘤体周围血管受累、术中胶体液的输注量多和患者PLT低是颅底脊索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血液管理理念及早行干预措施,以减少患者围术期出血量,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脊索瘤 术中出血 患者血液管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肝移植病人术中血管外肺水变化的研究
10
作者 景龙年 田鸣 韩曙君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721-724,共4页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护仪对肝移植病人术中各个阶段血管外肺水(EVLW)的监测,了解其变化规律,分析可能影响EVLW的因素。方法24例因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左侧肱动脉穿刺并置入5F热稀释导管,连接...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护仪对肝移植病人术中各个阶段血管外肺水(EVLW)的监测,了解其变化规律,分析可能影响EVLW的因素。方法24例因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左侧肱动脉穿刺并置入5F热稀释导管,连接到PiCCO监护仪,监测血管外肺水、胸腔内血容量指数等参数。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无肝前期末、无肝期30min、新肝期60rain、新肝期120min和手术结束时记录上述各个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EVLW术前基础值明显高于正常值,术中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与ITBV呈正相关(r=0.822,P〈0.05)。结论肝移植病人术中EVLW变化轻微;肝移植术中EVLW明显高于正常值,这主要与循环血容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管外肺水 代谢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的肺部并发症
11
作者 景龙年 丁冠男 田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60-564,共5页
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高,包括肺不张、胸腔积液、肺水肿、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等,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引起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手术操作、感染、循环容量超负荷、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缺血/... 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高,包括肺不张、胸腔积液、肺水肿、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等,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引起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手术操作、感染、循环容量超负荷、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缺血/再灌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肝肺综合征和门肺高压症等因素,以此为依据,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包括完善的术前准备、防止容量超负荷、合理输血和血制品,调节凝血功能,注意预防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nstn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L)、合理应用抑肽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和全身炎症反应、防治肺动脉高压、合理的呼吸机通气管理等,希望有助于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防治,促进肝移植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肺部并发症 胸腔积液 肺水肿
原文传递
肝移植患者术中胸腔内血容量监测的临床价值
12
作者 景龙年 田鸣 韩曙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第10期3-7,共5页
目的通过PiCCO监测仪对肝移植患者术中各个阶段胸腔内血容量(ITBV)进行监测,了解其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漂浮导管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PiCCO监测仪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因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的... 目的通过PiCCO监测仪对肝移植患者术中各个阶段胸腔内血容量(ITBV)进行监测,了解其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漂浮导管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PiCCO监测仪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因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术中除常规监测外,右侧颈内静脉置入7.5F六腔漂浮导管,监测连续心输出量指数(CC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进行左侧肱动脉穿刺并置人5F热稀释导管,连接到PiCCO监测仪,监测ITBV、血管外肺水(EVLW)、脉搏连续心输出量指数(PCCI)等参数。分别于术前、无肝前期末、无肝期30min、新肝期60min、新肝期120min和手术结束时记录上述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PCCI的变化趋势与CCI是一致的,无肝期明显下降,新肝期上升,直到手术结束仍维持高动力循环状态,而且PCCI与CCI相关性良好(r=0.815,P〈0.01)。(2)ITBV术前即高于正常值,无肝期降低明显,新肝期迅速回升,此后整个新肝期直到手术结束时,ITB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TBv与CCI相关性良好(r=0.655,P〈0.05),而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阻塞压(PAOP)与CCI无明显相关性。(4)EVLW术前也明显高于正常值,术中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与邢V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5)。结论与CVP、PAOP相比,通过PiCCO监测仪获得的ITBV是反映肝移植患者术中心脏前负荷的可靠指标,而且肝移植患者术前以及手术结束时ITBV常高于正常值,因此肝移植围手术期应注意防止循环血容量过度超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胸腔内血容量
原文传递
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锦 景龙年 +1 位作者 张雪梅 韩如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评价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幕上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30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n=30)和帕瑞昔布钠组(n=30)。麻醉诱导前生理... 目的评价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幕上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30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n=30)和帕瑞昔布钠组(n=30)。麻醉诱导前生理盐水组和帕瑞昔布钠组分别经2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或帕瑞昔布钠40mg。术后VAS评分≥3分时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VAS评分〈3分为镇痛有效,PCIA药物为芬太尼,若PCIA仍不能满足病人术后镇痛的需求,则静脉注射芬太尼或曲马多。记录术后24h内PCIA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和补救用药使用情况;术后24h时评价恶心呕吐程度和病人对镇痛的满意度。于帕瑞昔布钠给药前和给药后2h时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R)和血小板功能(PF)。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帕瑞昔布钠组PCIA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补救用药使用率和恶心呕吐程度降低,病人对镇痛满意度升高(P〈0.05),ACT、CR和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瑞昔布钠组给药前后ACT、CR和P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手术病人,麻醉诱导前给予帕瑞昔布钠可改善芬太尼PCIA的效果,产生超前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加氧酶抑制药 镇痛
原文传递
影响异丙酚麻醉诱导剂量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科昌 殷玉水 +3 位作者 王秀莹 景龙年 卢光林 张成明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05-706,共2页
异丙酚全麻诱导剂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研究是对单一影响因素的探讨,很少同时考虑多种临床因素.为了能正确估计诱导剂量,做到用药个体化,本研究拟选用常用的麻醉诱导方案,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几种可能影响异丙酚麻醉诱导剂量... 异丙酚全麻诱导剂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研究是对单一影响因素的探讨,很少同时考虑多种临床因素.为了能正确估计诱导剂量,做到用药个体化,本研究拟选用常用的麻醉诱导方案,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几种可能影响异丙酚麻醉诱导剂量的因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异丙酚 麻醉诱导 剂量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开颅手术小儿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静静 景龙年 +5 位作者 王东信 韩如泉 侯春梅 张雪梅 王会文 左明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用于开颅手术小儿全身麻醉辅助用药对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初步研究。选择因颅内肿瘤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开颅手术的患儿52例,年龄4-1...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用于开颅手术小儿全身麻醉辅助用药对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初步研究。选择因颅内肿瘤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开颅手术的患儿52例,年龄4-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6例):Dex组麻醉诱导后予Dex 0.5 μg/kg持续静脉输注15 min,之后以0.5 μg·kg-1·h-1维持至硬脑膜关闭;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静脉输注。主要观察指标是患儿入室、给药前、给药后15 min、给药后30 min、切皮前、切皮后5 min、上显微镜、撤显微镜、术毕、拔管时、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时的SBP、DBP、HR的波动情况。 结果 给药后15 min Dex组SBP、DBP与入室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9±12) mmHg(1 mmHg=0.133 kPa)比(101±13) mmHg,(68±13) mmHg比(61±12) mmHg](P〈0.05);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 Dex组HR与入室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94±18) 次/min比(113±21) 次/min、(95±19) 次/min比(111±18) 次/min、(94±17) 次/min比(110±18) 次/min](P〈0.05);其余各时点SBP、DB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Dex组显著低于对照组[(852±346) mg比(1 176±434) mg](P〈0.01),苏醒时间及副作用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颅手术小儿全身麻醉期间辅助使用Dex可使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且不影响苏醒时间、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小儿 开颅手术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