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者炎症因子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智宏 任利群 +3 位作者 马根山 冯毅 叶行舟 刘乃丰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水平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6月在我院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连续冠心病患者448例,按有无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41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07例),测定血脂、白细胞(...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水平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6月在我院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连续冠心病患者448例,按有无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41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07例),测定血脂、白细胞(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代谢综合征组血浆hs-CRP水平、WBC计数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高,总狭窄指数高,单支病变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CRP水平、WBC计数升高是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炎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代谢综合征 炎症因子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下载PDF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智宏 马根山 +1 位作者 叶行舟 沈成兴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美托洛尔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66例SVT患者,随机分成美托洛尔组(30例)和胺碘酮组(36例),两组分别缓慢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或胺碘酮,比较终止SVT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美托洛尔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66例SVT患者,随机分成美托洛尔组(30例)和胺碘酮组(36例),两组分别缓慢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或胺碘酮,比较终止SVT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美托洛尔组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9例,有效率70.0%;胺碘酮组治疗后有显著效果18例、有效5例,无效13例,有效率63.9%,美托洛尔和胺碘酮两组治疗SVT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2)。未观察到美托洛尔或胺碘酮组治疗后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美托洛尔是一种安全的、比较有效的终止SVT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胺碘酮 心动过速 室上性
下载PDF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迟发性囊袋血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智宏 叶行舟 +2 位作者 任利群 王惠萍 王润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454-455,共2页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即手术1周后出现血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从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10例中有5例发生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即手术1周后出现血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从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10例中有5例发生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1.6%,占整个急性期囊袋出血的35.7%。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较低,与病人的一般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迟发性囊袋血肿 手术并发症
下载PDF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智宏 叶行舟 +2 位作者 任利群 王润民 王慧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42-1743,1747,共3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和远期成功率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例患者均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房构建及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术后口服胺碘酮6个月。若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加用倍它...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和远期成功率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例患者均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房构建及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术后口服胺碘酮6个月。若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加用倍它乐克或维拉帕米。定期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5例在术后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1~4周,应用可达龙和维拉帕米或倍它乐克有效。所有患者在其余随访期间未再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论:部分房颤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的早期可出现暂时性房性心律失常,其发作可能与消融所引起局部损伤有关,在近期观察中尚未发现术后早期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的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环肺静脉电隔离 房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右位心伴心力衰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1例
5
作者 智宏 叶行舟 +1 位作者 马根山 任利群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74-1674,1676,共2页
右位心合并内脏转位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若该类患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需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由于其存在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使其手术难度增加。
关键词 右位心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半年出现心律变化一例
6
作者 智宏 叶行舟 +3 位作者 任利群 陈龙 王润民 王慧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02,共1页
患者女性,65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6年,症状加重1周。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左房顶线性、二尖瓣峡部和冠状窦口内及心房内碎裂电位消融,术后仍为房颤,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等治疗,半年后因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急诊植入支架1枚,4天后心律... 患者女性,65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6年,症状加重1周。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左房顶线性、二尖瓣峡部和冠状窦口内及心房内碎裂电位消融,术后仍为房颤,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等治疗,半年后因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急诊植入支架1枚,4天后心律变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心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索它洛尔对豚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智宏 崔长琮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 :探讨豚鼠左室游离壁不同区域的电生理异质性及其对索它洛尔的反应。方法 :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索它洛尔使用前后不同刺激频率时豚鼠左室游离壁不同区域动作电位 (AP)的变化。结果 :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较心... 目的 :探讨豚鼠左室游离壁不同区域的电生理异质性及其对索它洛尔的反应。方法 :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索它洛尔使用前后不同刺激频率时豚鼠左室游离壁不同区域动作电位 (AP)的变化。结果 :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较心肌中层及心外膜细胞长 (P <0 .0 0 1)。心内膜、心肌中层及心外膜细胞的AP复极到 90 %的APD(APD90 )在刺激频率为 0 .2Hz时分别是 ( 2 33± 3)、( 2 16± 2 )及 ( 2 10± 3)ms ,在刺激频率为 3.3Hz时分别是 ( 172± 4)、( 163± 3)及 ( 15 6± 3)ms ,心内膜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慢频率依赖性。用索它洛尔后各层细胞APD等程度延长 ,各层的APD仍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豚鼠左室游离壁各层心肌细胞的APD存在明显的跨壁梯度 ,心内膜的细胞有更长的APD和更明显的慢频率依赖性 ;索它洛尔可等程度地延长各层心肌细胞的AP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肌 跨壁梯度 动作电位时程 索它洛尔 豚鼠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4
8
作者 邹建刚 曹克将 +9 位作者 李东野 夏勇 智宏 任立群 侍作胜 阮红云 祝宝华 高阳 顾宁 曹守沛 《疑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病因室性早搏(VP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心功能NYHAI^III级的VPB患者164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按2∶1分为治疗组(108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慢心律150mg,每...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病因室性早搏(VP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心功能NYHAI^III级的VPB患者164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按2∶1分为治疗组(108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慢心律150mg,每日3次,疗程4周。观察2组患者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率及安全性。并分析比较有器质性病因VPB亚组和无器质性病因VPB亚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症状改善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症状改善率55.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对无器质性病因的VPB,治疗组对症状改善和早搏次数的控制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1.2%对47.6%,P<0.05;85.3%对57.1%,P<0.05);对有器质性病因的VPB,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94.6%对60.0%,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不同病因的室性早搏有明显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慢心律 室性早搏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杨天 王莉娜 +4 位作者 智宏 马根山 郭志浩 王蓓 陆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8-1223,共6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 :1 9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个体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 277例,分为冠心病无糖尿病组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同时确诊非冠心病个体64...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 :1 9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个体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 277例,分为冠心病无糖尿病组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同时确诊非冠心病个体64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危险因素和临床资料。结果:3组总体比较,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载脂蛋白A、脂蛋白a、高血压、本次入院发病心脏彩超左心室射血分数、吸烟、每天吸烟量、饮酒及工作活动强度和平时锻炼频率在3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无糖尿病组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相比,BMI、空腹血糖、载脂蛋白A和每天吸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男性、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可增加单纯冠心病发病风险,同时年龄>60岁、BMI≥24、高水平总胆固醇和吸烟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与单纯冠心病组相比,女性、BMI≥24、高水平甘油三酯可增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结论:女性、BMI≥24、血脂水平异常和冠脉多支病变等因素可增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应开展针对性的人群预防,加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对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发冠心病与晚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变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莉娜 智宏 +6 位作者 钱莎莎 张佳菊 孟醒 王炎炎 张钰 朱一 王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4-519,共6页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CAD)和晚发CAD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5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CAD的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和晚发冠心病组,另外CAG检查确定非冠心病个...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CAD)和晚发CAD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5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CAD的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和晚发冠心病组,另外CAG检查确定非冠心病个体11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比较3组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3组总体比较,性别、年龄、吸烟、父亲冠心病史、母亲高血压史、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清肌酐水平在3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与晚发CAD相比,父亲冠心病史、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CAD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晚发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早发CAD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且冠脉狭窄程度重度者(>90%)者少于晚发CAD。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可增加早发和晚发CAD的风险,女性和母亲高血压史可减少晚发CAD的风险。结论: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阳性(父亲冠心病史)、血脂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等可能是早发CAD的危险因素。早发CAD病变程度轻于晚发CAD,但预后差。应开展针对性的人群预防,加强早发CAD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同时加强对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危险因素 血脂代谢 冠脉病变特点
下载PDF
生理性心脏起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叶行舟 任利群 +3 位作者 智宏 王惠萍 王润明 陆静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VVIR)起搏器16例,双腔频率应答型(DDDR)起搏器5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结果:除去由于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长间歇而仅可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外,本组病例DDD(R)起搏器植入率达82.4%。DDD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缺血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不全明显改善,运动耐量也明显提高,无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非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脑缺血症状消失率为84.2%,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理性起搏组,12.3%的患者有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非生理性起搏 心功能 房颤
下载PDF
31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任利群 叶行舟 智宏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心电描记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并发症
下载PDF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晕厥诊断与管理指南解读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余金波 智宏 马根山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9期492-496,共5页
晕厥定义为脑部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其特点为发生迅速、发作时间短暂、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晕厥是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且部分晕厥诱因可能危及... 晕厥定义为脑部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其特点为发生迅速、发作时间短暂、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晕厥是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且部分晕厥诱因可能危及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指南解读
下载PDF
心房、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T评价射频消融心肌损伤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行舟 智宏 +3 位作者 黄玉 许桦 王惠萍 王润民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9-320,共2页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术前、术后患者心房血与外周血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酶的变化,评价外周血cTnT在诊断心肌微小损伤(MMD)中的敏感性。方法因心律失常行RFCA的患者120例,于术前、术后即刻采外周静脉血及心房血,术后2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术前、术后患者心房血与外周血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酶的变化,评价外周血cTnT在诊断心肌微小损伤(MMD)中的敏感性。方法因心律失常行RFCA的患者120例,于术前、术后即刻采外周静脉血及心房血,术后24、48h采外周静脉血,行cTnT和心肌酶测定。结果RFCA前后,外周血与心房血cTn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心房血、外周血cTnT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外周血术后即刻cTnT最高,48h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RFCA所造成的心肌损伤为MMD,检测cTnT灵敏度明显高于心肌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肌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T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心肌损伤的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行舟 智宏 +3 位作者 黄玉 许桦 王惠萍 王润民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347-1348,共2页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律失常 肌钙蛋白T
下载PDF
75例心房颤动行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史秋寅 汤卫红 +1 位作者 陈泳 智宏 《天津护理》 2021年第5期567-569,共3页
总结75例心房颤动行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的护理。术前充分评估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并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备好手术设备及物品,做好病情观察与指导,同时在术中、术后重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提高手术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 心房颤动 护理
下载PDF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伴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一例
17
作者 朱孔博 智宏 +2 位作者 朱建 陈龙 叶行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88,共1页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胸闷2个月,加重伴胸痛一天”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心悸发作.感心律不齐,伴有胸闷,无胸痛.无黑朦、晕厥,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休息约1h左右症状逐渐缓解。2个月来反复...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胸闷2个月,加重伴胸痛一天”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心悸发作.感心律不齐,伴有胸闷,无胸痛.无黑朦、晕厥,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休息约1h左右症状逐渐缓解。2个月来反复出现心悸、胸闷发作.症状同前,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每月发作4~5次。一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心悸、胸闷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肢端肥大症性 心肌病 临床资料 心律不齐 心悸 胸闷 发作
下载PDF
肾衰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可行性探讨
18
作者 马根山 冯毅 +5 位作者 严金川 罗丹 戴启明 陈忠 智宏 张丽容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维持性血透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3例 ,在适当水化和强化透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行CAG和 /或介入治疗。结果 冠状动脉单支病变 1...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维持性血透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3例 ,在适当水化和强化透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行CAG和 /或介入治疗。结果 冠状动脉单支病变 1例 ,双支病变 1例 ,CAG同时植入支架 ;3支弥漫性病变 1例 ,预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 (CABG)术。术后随访 8个月 ,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肾功能无恶化。等待搭桥病例 ,在等待手术中死亡 (造影后 2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 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可行性 近期疗效
下载PDF
豚鼠左心室中层肌细胞电生理特征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周筠 臧伟进 +4 位作者 杜克莘 于晓江 崔长琼 智宏 余忠祥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2-516,522,共6页
目的 观察 2 5 0~ 80 0g豚鼠左心室游离壁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的复极不均一性及室壁中层是否具有Mcell的特性。方法 应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记录不同基础周长时豚鼠左心室游离壁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各种参数变... 目的 观察 2 5 0~ 80 0g豚鼠左心室游离壁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的复极不均一性及室壁中层是否具有Mcell的特性。方法 应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记录不同基础周长时豚鼠左心室游离壁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各种参数变化。结果 在所有刺激周期(BCL)测试中 ,中层肌细胞的复极至动作电位 90 %的时程 (APD90 )较心内、外膜层肌细胞长 ,在BCL =3 0 0ms时 ,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的APD90 分别为 (2 0 7± 1 5 )ms,(2 1 4± 2 1 )ms,(2 1 5±2 7)ms( x±s;n =9;体质量 2 5 0~ 3 5 0 g)及 (2 0 6± 3 4 )ms,(1 99± 2 8)ms,(2 4 7± 2 5 )ms( x±s;n=1 0 ;体质量 3 5 0~ 80 0 g)。在BCL =3 0 0 0ms时 ,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的APD90 分别为 (2 94± 3 4 )ms,(2 90± 49)ms,(3 1 3± 5 0 )ms( x±s;n =1 0 ;体质量 2 5 0~ 3 5 0 g)及 (2 96± 42 )ms,(2 5 9± 5 8)ms,(3 2 8± 3 6 )ms( x±s;n =1 0 ;体质量 3 5 0~ 80 0 g)。中层肌细胞APD 频率依赖性较心内、外膜层肌细胞更明显。结论 豚鼠左心室游离壁存在复极不均一性 ,中层肌细胞有更长的APDs,更明显的APD 频率依赖性。豚鼠左心室游离壁中层细胞具有Mcell的电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细胞 豚鼠 复极不均一性 动作电位时程
下载PDF
不同起搏模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和房颤发生的影响
20
作者 任利群 叶行舟 智宏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8-389,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和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126例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持续性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2.5s长间歇26例,植入单腔起搏(VVI)9例,单腔频率适应性起搏(VVIR)1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和(或... 目的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和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126例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持续性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2.5s长间歇26例,植入单腔起搏(VVI)9例,单腔频率适应性起搏(VVIR)1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和(或)房室传导阻滞100例,伴阵发性房颤24例,植入VVI 25例、房室双腔起搏(DDD)45例、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30例.术前,术后1、6、12个月行心功能分级(NYHA),12导联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分析仪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1年,持续性房颤无变化,阵发性房颤消除17例(DDD 11例,DDDR 6例),转为持续性3例(VVI),发生率(21%)较术前降低;心功能不全(Ⅱ~Ⅲ级)发生率VVI和VVIR组术后(58.8%和41.2%),较术前(17.6%和11.8%)明显增高(P<0.01或0.05);DDD和DDDR组术后(8.9%和3.3%)较术前(26.7%和23.3%)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VVI(R)组(P<0.01);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与术前比,VVI(R)组明显降低,DDD(R)组明显升高(均P<0.01或0.05).结论 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除慢性持续性房颤者)首选DDD起搏模式,以可减少术后房颤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模式 房颤 心功能不全 老年患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