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种子贮藏谷蛋白α-2亚基减少突变体 被引量:15
1
作者 曲乐庆 魏晓丽 +2 位作者 佐藤光 小川雅广 熊丸敏博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1期1167-1171,共5页
通过筛选水稻 (OryzasativaL .)受精卵的甲基亚硝基脲 (MNU)处理后代 ,获得 9个谷蛋白α_2亚基减少 (α_2L)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依据其SDS_PAGE图谱又可分成 3种类型 :α_1显著增加型 (α_1H/α_2L)、β_2减少型 (β_2L/α_2L)和α_3显... 通过筛选水稻 (OryzasativaL .)受精卵的甲基亚硝基脲 (MNU)处理后代 ,获得 9个谷蛋白α_2亚基减少 (α_2L)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依据其SDS_PAGE图谱又可分成 3种类型 :α_1显著增加型 (α_1H/α_2L)、β_2减少型 (β_2L/α_2L)和α_3显著增加型 (α_3H/α_2L)。双向电泳分析揭示了产生突变体α_2L的原因在于缺少了一条pI6 .71/α_2的多肽 ;α_1H和α_3H的原因在于分别形成了一条新的多肽pI6 .5 0 /α_1和pI6 .90 /α_3;而产生 β_2L的原因在于缺少一条pI8.74/ β_2的多肽。pI6 .71/α_2和pI8.74/ β_2多肽同时缺失于同一突变体暗示二者可能来源于同一前体 ,为同一基因的产物。这些突变体为水稻谷蛋白遗传规律、生物合成遗传调控机制、基因功能以及蛋白组学研究不可多得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蛋白 突变体 双向电泳 水稻种子 贮藏成分 α-2亚基缺少
下载PDF
水稻种子贮藏谷蛋白的改良电泳分析法(英文) 被引量:5
2
作者 曲乐庆 佐藤光 +1 位作者 小川雅广 魏晓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30-737,共8页
利用15%~25%丙烯酸胺梯度凝胶的SDS-PAGE分析法可将水稻种子贮藏谷蛋白分离为3个酸性(α)亚基和3个碱性(β)亚基。通过调整两性电解质比例对现有等电点聚焦电泳分析法进行改良,可将谷蛋白酸性亚基和碱性亚基分别... 利用15%~25%丙烯酸胺梯度凝胶的SDS-PAGE分析法可将水稻种子贮藏谷蛋白分离为3个酸性(α)亚基和3个碱性(β)亚基。通过调整两性电解质比例对现有等电点聚焦电泳分析法进行改良,可将谷蛋白酸性亚基和碱性亚基分别分划为13和14条多肽带。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双向电泳分析法可以高清晰度地离析谷蛋白并获得单一多肽。此改良的电泳分析系统有助于确定水稻谷蛋白变异及谷蛋白的生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蛋白 分离 等电聚焦电泳 双向电泳 种子
下载PDF
新的水稻谷蛋白α-1亚基缺失突变体(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曲乐庆 魏晓丽 +3 位作者 佐藤光 熊丸敏博 小川雅广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9-235,共7页
从水稻受精卵MNU处理后代中获得4个谷蛋白α-1亚基缺失突变品系。SDS-PAGE和IEF分析表明这些突变体在共同缺失1条pI6.82多肽的同时,或形成新的多肽,或其他多肽表现量增加,这些突变体是由结构基因控制的。I... 从水稻受精卵MNU处理后代中获得4个谷蛋白α-1亚基缺失突变品系。SDS-PAGE和IEF分析表明这些突变体在共同缺失1条pI6.82多肽的同时,或形成新的多肽,或其他多肽表现量增加,这些突变体是由结构基因控制的。IEF分析同时显示2条多肽PI6.82和PI8.58源自同一条谷蛋白前驱体。这4个突变体对于改良水稻谷蛋白品质、研究谷蛋白生物合成遗传调控机制以及揭示谷蛋白基因功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蛋白突变体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等电聚焦电泳
下载PDF
水稻种子贮藏谷蛋白的微细异质性(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曲乐庆 魏晓丽 +3 位作者 佐藤光 小川雅广 熊丸敏博 贾旭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8期815-820,共6页
利用灵敏的等点聚焦与SDS_PAGE结合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 ,从水稻 (OryzasativaL .)种子贮藏谷蛋白中至少可以分离为 1 3条酸性和 1 9条碱性多肽。依据谷蛋白多肽的表现量推测 ,水稻谷蛋白主要由约 6个主效基因控制。肽图谱与N_端氨基酸... 利用灵敏的等点聚焦与SDS_PAGE结合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 ,从水稻 (OryzasativaL .)种子贮藏谷蛋白中至少可以分离为 1 3条酸性和 1 9条碱性多肽。依据谷蛋白多肽的表现量推测 ,水稻谷蛋白主要由约 6个主效基因控制。肽图谱与N_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可清晰将谷蛋白酸性多肽分为两组。此两组恰好与谷蛋白GluA和GluB两个cDNA克隆组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蛋白 双向电泳 N-端氨基酸序列 种子 微细异质性
下载PDF
BT型杂交粳稻育性及其三系的若干蛋白质标记(英文) 被引量:8
5
作者 洪德林 佐藤光 +2 位作者 熊丸敏博 曲乐庆 U S SADAR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方法 ,对粳稻 B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六千辛 A,保持系六千辛 B,恢复系六千辛 R、7730 2 - 1,以及杂交组合六千辛 A/7730 2 - 1的 F1 和 F2 种子的胚乳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谷...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方法 ,对粳稻 B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六千辛 A,保持系六千辛 B,恢复系六千辛 R、7730 2 - 1,以及杂交组合六千辛 A/7730 2 - 1的 F1 和 F2 种子的胚乳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谷蛋白α- 3区域 ,恢复系有两条带α- 3a和α- 3b,而六千辛 A和六千辛 B只有一条带α- 3。 F2 代具有α- 3的种子和具有α- 3a加α-3b的种子 1∶ 1分离。谷蛋白α- 4带的移动速率 ,恢复系比六千辛 A快。把较快的α- 4带记为α- 4f。 F2 代具有α- 4的种子和具有 α- 4加 α- 4f的种子也是 1∶ 1分离 ,与配子体不育类型的 F2 代花粉育性恢复基因分离比一致。系谱分析表明六千辛 R中 α-3a和α- 3b来源于 IR8。六千辛 A比六千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恢复系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蛋白质标记 杂交水稻 谷蛋白 醇溶蛋白
下载PDF
水稻种子储藏蛋白及其基因表达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豫 曲乐庆 贾旭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7-372,共6页
作为人类氮素营养的一个重要来源,水稻种子储藏蛋白的组成、结构及其合成过程一直是为研究者所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谷蛋白基因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以及与谷蛋白基因表达相关的转录因子也都为人们所逐渐了解。这些知识对于人们改... 作为人类氮素营养的一个重要来源,水稻种子储藏蛋白的组成、结构及其合成过程一直是为研究者所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谷蛋白基因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以及与谷蛋白基因表达相关的转录因子也都为人们所逐渐了解。这些知识对于人们改善水稻籽粒的品质以及利用水稻籽粒来生产外源蛋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些方面做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 储藏蛋白 基因表达 籽粒 品质 外源蛋白
下载PDF
抗大麦黄矮病毒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的选育和细胞、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8
7
作者 唐顺学 李义文 +7 位作者 梁辉 曲乐庆 白建荣 贾双娥 魏晓丽 李振声 贾旭 B.FRIEBE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9期952-956,共5页
结合花药培养和常规选育 ,从 77_5 433×中 5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 6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yellowdwarfvirus ,BYDV)、染色体数目为 42的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新种质 ,并用减数分裂配对分析、单体小麦测交法、基因组原位... 结合花药培养和常规选育 ,从 77_5 433×中 5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 6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yellowdwarfvirus ,BYDV)、染色体数目为 42的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新种质 ,并用减数分裂配对分析、单体小麦测交法、基因组原位杂交、C分带、同工酶等电聚焦和RAPD对上述材料进行了综合鉴定 ;表明这些材料都是小麦_中间偃麦草(AgropyronintermediumGarten)二体异代换系 ,其抗病性来自其携带的一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 (来源于中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YDV 抗病种质 二体异代换系 小麦 抗性鉴定
下载PDF
水稻谷蛋白GluA-2基因5′上游序列控制下的UidA基因在转基因水稻胚乳中的表达模式(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陈豫 曲乐庆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86,共6页
为了研究谷蛋白胚乳特异性表达启动子在我国栽培稻品种中的表达模式 ,将UidA基因分别置于水稻谷蛋白GluA 2基因 750bp和 2 3kb上游序列下游 ,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栽培稻品种中花 8号并获得转基因植株。Southernblot检测表明 ,UidA基... 为了研究谷蛋白胚乳特异性表达启动子在我国栽培稻品种中的表达模式 ,将UidA基因分别置于水稻谷蛋白GluA 2基因 750bp和 2 3kb上游序列下游 ,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栽培稻品种中花 8号并获得转基因植株。Southernblot检测表明 ,UidA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当中并以单拷贝存在。Northernblot检测表明 ,开花后 13~15d和 11~ 13d ,UidA基因和水稻内源的GluA 2基因的表达量分别达到最高 ,随后逐渐降低。对转基因植株种子的GUS染色表明 ,UidA基因仅在胚乳中表达 ,在糊粉层中GUS表达量最高。测定了 2 3kb和 750bp转基因植株种子的GUS活性 ,结果表明前者的GUS活性是后者的 2~ 3倍。序列分析表明 ,位于GluA 2基因转录启始位点上游 2170bp的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谷蛋白GluA—2基因 表达模式 G—box
下载PDF
水稻转基因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祯 曲乐庆 张磊 《生物产业技术》 2010年第3期27-34,共8页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国水稻每年播种面积在4.2亿~4.5亿亩(1亩=0.067公顷.下同)之间,占粮食总产量的38%、食粮的7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国水稻每年播种面积在4.2亿~4.5亿亩(1亩=0.067公顷.下同)之间,占粮食总产量的38%、食粮的7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今后国际粮食总产增长的80%将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单产提高的60%~80%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传统的育种技术已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 转基因技术 新品种选育 联合国粮农组织 粮食总产量 应用 粮食作物 单产水平
下载PDF
认识和改良中国小麦蛋白质量的遗传基础:策略与现有的研究
10
作者 王道文 曲乐庆 +3 位作者 贾旭 张相岐 万永芳 李振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5-45,共1页
Seed protein content, nutritional balance and processing property of flour are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wheat protein quality. Most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are comparable to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se... Seed protein content, nutritional balance and processing property of flour are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wheat protein quality. Most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are comparable to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seed protein content and nutritional balance. However, relatively few of them possess good processing property. The main reason underlying the poor processing property of hexaploid Chinese wheat varieties is the weakness in gluten strength. Considering that wheat gluten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mixture of a finite number of storage protein species and that the storage protein species may determine gluten strength through combinatorial controls, we formed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in our studies on understanding and manipulat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protein quality in Chinese wheat. 1. Genetic analysis. By performing well structured genetic analysis, we hope to identify two types of storage protein genes, those genes whose presence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processing property (the desirable genes, or the D type genes) and those whose presence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undesirable processing property (the undesirable genes, or the U type genes). Two sets of genetic analysis are being conducted currently. The aim of the first set of analysis is to obtain nonfunctional muta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genes whose products are present in the gluten. This analysis is expected to yield inform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storage proteins, some of which may be encoded by the D type genes, in gluten strength control. The aim of the second set of analysis is to identify potential genetic factor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causing weakness in gluten strength in Chinese wheat through the use of recombinant inbreed lines. This analysis may produce inform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the storage proteins specified by the U type genes. 2. Molecular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above genetic analysis, a molecular approach will be undertaken to clone the D and U type genes. The cloned genes will b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cultivated wheat and wild species related to wheat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molecular breeding for processing property improvement. Because of the known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HMW glutenin subunit 1D×5 and good processing quality, we are now searching wheat related wild species for better versions of the 1D×5 subunit and testing their potential in wheat processing quality improvement. 3. Molecular breeding. The above genetic and molecular analysis should result in sufficient gene and marker resources suitable for wheat processing qua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molecular breeding. The D type genes will be transferred into high yielding, hexaploid wheat varieties using 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The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U type of genes will be used to screen breeding materials for an early avoidance of this type of genes in breeding programs. In summa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nvestigations described above should contribute to wheat protein quality improvement in both China and abroad. In the future, wheat quality breeding will be a more productive and efficient enterprise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蛋白质 遗传基因 改良
下载PDF
抑制CCoAOMT表达的转基因杨树的制浆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建华 王彦珍 +5 位作者 王宏芝 李瑞芬 林楠 马荣才 曲乐庆 宋艳茹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612-2616,共5页
检测了生长3年的转反义CCoAOMT基因杨树(Populus tremula×Populus alba)的制浆性能.该株系木质素含量比野生型对照下降约13%,G/S略有增加.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转基因杨树的灰分含量、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综纤维... 检测了生长3年的转反义CCoAOMT基因杨树(Populus tremula×Populus alba)的制浆性能.该株系木质素含量比野生型对照下降约13%,G/S略有增加.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转基因杨树的灰分含量、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综纤维素、戊聚糖及纤维素含量与野生型对照没有明显差别,但转基因杨树的苯醇抽提物含量略有增加.纤维特征分析表明,转基因杨树的纤维品质有所提高.实验室小规模制浆实验表明,降低木质素含量可以明显改善转基因杨树的制浆性能,表现为木质素更易于去除、纸浆得率增加和纤维聚合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OAOMT 转基因杨树 木质素 制浆实验
原文传递
杠柳橡胶合成关键基因CPT、SRPP和REF启动子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帅 陈任 曲乐庆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94-2805,共12页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受热带气候条件限制,我国巴西橡胶树种植面积有限,天然橡胶自给率低。杠柳(Periploca sepium)可以合成顺式-1,4-聚异戊二烯(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天然橡胶的新型替代植物,...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受热带气候条件限制,我国巴西橡胶树种植面积有限,天然橡胶自给率低。杠柳(Periploca sepium)可以合成顺式-1,4-聚异戊二烯(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天然橡胶的新型替代植物,但其合成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染色体步移方法,克隆获得了杠柳顺式-1,4-聚异戊二烯合成关键酶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cis-prenyltransferase,CPT)、小橡胶粒子蛋白(small rubber particle protein,SRPP)和橡胶延长因子(rubber elongation factor,REF)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以β-葡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基因为报告基因,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稳定遗传转化法解析了这3个启动子的组织表达特性。结果显示,这三者在杠柳的叶片和茎中均有表达,特别是在叶脉和维管束位置共同表达,提示在这些部位REF和SRPP与CPT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聚合。本研究为解析杠柳中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机制以及培育高产天然橡胶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柳 天然橡胶 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 小橡胶粒子蛋白 橡胶延长因子 启动子
原文传递
作物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13
作者 邓祝云 曲乐庆 +2 位作者 巫永睿 张劲松 王台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05-1414,共10页
优质作物的产业化有助于破解居民健康膳食的经济不可负担性难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创造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品质性状是受环境影响的、多基因参与的复杂农艺性状,其基础是代谢.作物利用光合产物经过协同有序的初生或次生代谢直接或间接地为... 优质作物的产业化有助于破解居民健康膳食的经济不可负担性难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创造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品质性状是受环境影响的、多基因参与的复杂农艺性状,其基础是代谢.作物利用光合产物经过协同有序的初生或次生代谢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能量和多样化的营养物质.目前,已克隆一些营养、食味等品质性状的主效基因,在维生素和花青素等特殊功能物质代谢途径的解析和优质作物设计育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人们对品质性状调控机制的认识有限,尚缺乏品质性状环境变异规律方面的知识.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品质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品质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瓶颈,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国作物品质研究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品质 代谢 健康膳食 分子设计育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