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获得快速和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曲思麦 韩峰 +1 位作者 吴丹 张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281-2287,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疗效的关系及获得快速和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为临床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81例慢...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疗效的关系及获得快速和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为临床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8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PEG-IFNα-2a)135-180μg或PEG-IFNα-2b50-80μg,1次/wk皮下注射;利巴韦林800-1200mg/d,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4、12、24、48wk和停药后至少24wk的随访,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水平、肝硬化程度、脂肪肝、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史、饮酒史、输血史、既往抗病毒治疗史等等.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组、无应答(no response,NR)组、复发(relapse,RL)组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组.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获得RVR和EVR的影响和预测因素.结果:81例患者中51例(62.9%)获得RVR,65例(80.2%)获得EVR,65例(80.2%)获得SVR,10例(12.3%)NR,6例(7.4%)FL.RVR组88.2%获得SVR,EVR组90.8%获得SVR.未获RVR和EVR的患者16人(19.8%),其中6人(37.5%)获得SVR,6人(100%)均未复发.3组SVR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622,P<0.05),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R、NR和RL组的RVR率分别为69.2%、0%、100.0%;EVR率分别为90.8%、0%、100.0%.3组RVR率及EVR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HCVRNA载量<4×105,无肝硬化与快速病毒学应答有关;年龄≤40岁,HCVRNA载量<4×105,无肝硬化,BMI<24kg/m2与早期病毒学应答有关.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基线HCVRNA载量和肝硬化是预测RVR和EV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RVR和EVR的获得是获得SVR的重要预测因素;未获得RVR和EVR的患者通过1年疗程的治疗,少部分患者仍可获得SVR;RVR和EVR不能预测复发.年龄、基线病毒载量、有无肝硬化和体质量指数与RVR和EVR的获得密切相关.基线病毒载量、有无肝硬化是预测RVR和EVR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病毒学应答 预测因素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曲思麦 张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331-1335,共5页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约70%的患者能够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病毒和宿主因素对治疗的结局有决定性影响。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称为难治性丙型肝炎。对干扰素治疗结果的...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约70%的患者能够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病毒和宿主因素对治疗的结局有决定性影响。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称为难治性丙型肝炎。对干扰素治疗结果的预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有研究报道,利用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对治疗的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可以对远期的治疗结果进行预测,能更好的帮助临床医生设计治疗方案。新型抗病毒药物的问世,也将为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肝炎 丙型 慢性 基因型 病毒载量 肥胖症
下载PDF
索非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曲思麦 娄宪芝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第4期48-50,共3页
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隐匿性、进展性,慢性丙肝如果任由病情发展,机体肝细胞受到丙肝病毒的感染,病毒会在细胞内扩增,极有可能转变为肝硬化[1],丙肝肝硬化的发生会直接危及患者的... 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隐匿性、进展性,慢性丙肝如果任由病情发展,机体肝细胞受到丙肝病毒的感染,病毒会在细胞内扩增,极有可能转变为肝硬化[1],丙肝肝硬化的发生会直接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存质量。据最新统计[2],全球约有超过1.85 亿丙型肝炎患者,当前我国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约为3%,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治疗的主要方向是控制丙肝病毒的感染。近年来,国外生产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具有很强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3],尤其是索非布韦与达卡他韦,两者联用实现了无干扰素方案,并有研究证实了该方案在治疗各基因型丙型肝炎中的有效性[4]。本研究旨在探讨索非布韦与达卡他韦联合治疗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炎肝硬化 联合治疗 疗效观察 代偿性 临床 直接抗病毒药物 慢性丙肝
下载PDF
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4
作者 曲思麦 刘江福 +1 位作者 狄佳 娄宪芝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8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与分析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0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试验组采用替比夫定+常规... 目的:观察与分析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0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试验组采用替比夫定+常规干预。比较两组孕妇治疗前及分娩前、分娩后4周、24周的HBV-DNA、ALT及CK-MB水平、不良妊娠发生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同时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及Apgar评分。结果:分娩前和分娩后4、24周,试验组孕妇的HBV-DNA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LT、CK-MB水平、不良妊娠发生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及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因此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阻断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和恩替卡韦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曲思麦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724-726,共3页
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和恩替卡韦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HBV感染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给予研究组患者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对照组患者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两组均治疗48周。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和恩替卡韦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HBV感染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给予研究组患者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对照组患者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两组均治疗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全程两组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药物耐受性,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出现6例、5例轻微恶心症状,可自行缓解,未发现血肌酐、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及血磷下降,亦无明显肌痛、肌无力、骨痛以及全身情况变差者。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和恩替卡韦初治慢性HBV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具有较高的HBeAg转阴率和ALT复常率,但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能更好的提高HBV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恩替卡韦 初治 慢性HBV感染者
下载PDF
HBV表面抗原大蛋白与C53蛋白在肝细胞内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博 曲思麦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3期5-7,共3页
目的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出肝细胞内HBV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的结合蛋白,并验证LHBs与C53蛋白在肝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pGBKT7-LHBs作为诱饵质粒,从人肝脏cDNA文库中筛选与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发现其中包括C53基因。分... 目的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出肝细胞内HBV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的结合蛋白,并验证LHBs与C53蛋白在肝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pGBKT7-LHBs作为诱饵质粒,从人肝脏cDNA文库中筛选与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发现其中包括C53基因。分别构建pCMV-5a-C53和pACT-C53质粒,采用哺乳动物双杂交及免疫共沉淀的实验方法验证肝癌细胞系HepG2内这两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成功从肝脏cDNA文库筛选出C53蛋白;成功构建了pCMV-5a-C53和pACT-C53质粒,并通过哺乳动物双杂交及免疫共沉淀方法明确了LHBs及C53在肝细胞内的相互作用。结论肝癌细胞系HepG2中LHBs及C53存在明确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对相关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 C53蛋白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