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彭头山文化的源流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良智 曲新楠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2期26-31,共6页
彭头山文化是一支分布于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也是该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其发现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尤以稻作遗存的发现和研究而被世人关注。截至目前,经过发掘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以澧县彭头山、八十垱、... 彭头山文化是一支分布于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也是该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其发现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尤以稻作遗存的发现和研究而被世人关注。截至目前,经过发掘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以澧县彭头山、八十垱、杉龙岗和宜都城背溪四处遗存比较丰富。笔者曾根据上述四处遗址的材料,就彭头山文化的分期年代和类型问题进行了探讨[1]。本文拟在分期和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彭头山文化的来源和去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彭头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发现与研究 稻作遗存 遗址
下载PDF
高庙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
作者 曲新楠 王良智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9,共11页
通过对湖南高庙、千家坪、松溪口、征溪口等遗址出土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可将高庙文化划分为三期5段。根据每期文化特征,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高庙文化的绝对年代早期约为公元前6000—前5500年,中期约为公元前5500—4900年,晚期约为... 通过对湖南高庙、千家坪、松溪口、征溪口等遗址出土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可将高庙文化划分为三期5段。根据每期文化特征,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高庙文化的绝对年代早期约为公元前6000—前5500年,中期约为公元前5500—4900年,晚期约为公元前4900—前45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庙文化 高庙遗址 千家坪遗址 分期 年代
原文传递
湖南桂阳千家坪遗址出土白陶初论
3
作者 曲新楠 王良智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9,共11页
桂阳千家坪遗址出土了大量白陶器,器形以高领罐、圈足盘和盒为主。所有白陶器上都装饰有繁精美纹饰,内涵丰富。白陶是在祭祀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重要器物。陶土成分分析表明,白陶器中Fe2O,的含量一般低于6%,远低于白衣陶器。当时人们可... 桂阳千家坪遗址出土了大量白陶器,器形以高领罐、圈足盘和盒为主。所有白陶器上都装饰有繁精美纹饰,内涵丰富。白陶是在祭祀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重要器物。陶土成分分析表明,白陶器中Fe2O,的含量一般低于6%,远低于白衣陶器。当时人们可以分辨陶泥,从而制作不同的器类,并在不同礼仪活动中使用。Aa型、B型白陶高领罐用在播柴祭仪中,白陶盘、篡用来盛放不同的珍贵祭品,圈足盘可能在仪式中被高高举起。先民们相信模拟巫术,并将飞鸟载日、獠牙等纹饰装饰在白陶器物上,以此来控制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家坪遗址白陶 成分 功能 纹饰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号基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8
4
作者 赵海涛 许宏 +16 位作者 王振祥 孙慧男 郑倩男 秦超超 王宏章 郭淑嫩 王丛苗 郭朝鹏 郭晨光 王飞 郭明建 闫凯凯 曲新楠 葛韵 董苗 陈琴 徐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6,I0002,共18页
Foundation No.5 of Erlitou Site located in middle east of the palace area,which was paralleling to Foundation No.3 in east and west.Two remains were large-sized rammed-earth foundation of Phase II of Erlitou Culture.F... Foundation No.5 of Erlitou Site located in middle east of the palace area,which was paralleling to Foundation No.3 in east and west.Two remains were large-sized rammed-earth foundation of Phase II of Erlitou Culture.Foundation No.5 covered 2700 sq m currently,without wall.The foundation contained four layers of courtyards,in which buried several contemporaneous burials of aristocrats.Foundation No.5 would be the earliest and best in conservation large-sized rammed-earth courtyard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of which showed the distinction of palace architecture in early Erilitou Culture.It was the origin of the later palace architecture in courtyards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偃师市 二里头遗址 5号基址 多进院落 宫室建筑
原文传递
高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曲新楠 王良智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0年第3期15-20,共6页
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深化校企合作+明确学生中心"的培养理念,确定"细化专业方向+提升培养层次"的培养目标,明晰"强调自主学习+落实体悟学习"的培养规格,推... 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深化校企合作+明确学生中心"的培养理念,确定"细化专业方向+提升培养层次"的培养目标,明晰"强调自主学习+落实体悟学习"的培养规格,推行"实施学分选课+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制度,建立"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的培养过程,构建"课程质量评估+多元发展评价"的培养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1+2+3”人才培养模式
原文传递
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曲新楠 《学园》 2017年第22期50-50,66,共2页
本文从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方向设定、专业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完善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建设的思考。首先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并争取得到当地文博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学校特色... 本文从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方向设定、专业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完善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建设的思考。首先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并争取得到当地文博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学校特色,设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实践课程,也要合理配置理论课程。大力培养校内专业教师,同时,需与文博单位合作办学,共同推进专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文物修复与保护 专业建设
原文传递
彭头山文化分期与类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良智 曲新楠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80,共13页
本文以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和杉龙岗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几种典型陶器的型式演变,在此基础上将彭头山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总结各期文化特征,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讨论了彭头山文化各期... 本文以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和杉龙岗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几种典型陶器的型式演变,在此基础上将彭头山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总结各期文化特征,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讨论了彭头山文化各期的绝对年代。同时对彭头山文化的分布与地方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彭头山文化可分为彭头山类型、城背溪类型和黄家园类型三个地方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头山文化 分期 类型
原文传递
考古学文化时空界定的动态分析
8
作者 曲新楠 王良智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262-271,共10页
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说,考古学文化在构建史前社会文化序列和史前社会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方法。每个考古学文化都要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时间过程,从整体上看,其分布范围在不断变化;从内部结构上看,其地方类型和核心、边缘区域也... 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说,考古学文化在构建史前社会文化序列和史前社会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方法。每个考古学文化都要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时间过程,从整体上看,其分布范围在不断变化;从内部结构上看,其地方类型和核心、边缘区域也在变化。动态分析考古学文化的时空边界,会发现前后衔接的两个考古学文化在存续时间上可能存在重合时段,同一时段相邻的两个考古学文化在分布空间上也可能存在交界地带。据此建立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呈现为镶嵌分布的结构,与传统认识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时间幅度 空间范围 动态分析
原文传递
石器微痕研究的相关问题
9
作者 曲新楠 《雪莲》 2015年第10Z期11-11,共1页
石器微痕分析是指对石制品使用痕迹显微观察分析。该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考古学界,随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主要有高倍法和低倍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传入中国后,一部分考古学家分析了它的重要意义。但该方法仍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大量的实... 石器微痕分析是指对石制品使用痕迹显微观察分析。该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考古学界,随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主要有高倍法和低倍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传入中国后,一部分考古学家分析了它的重要意义。但该方法仍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建立适合我国考古实际的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微痕分析 高倍法 低倍法 问题与局限
原文传递
七星墩遗址城垣的建筑方式和年代初探
10
作者 王良智 曲新楠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70,共12页
本文通过实验考古的方法验证古城垣的建筑方式,认为七星墩古城垣主体采用夯筑方式建造,有较明显的坡状夯层,夯筑方法为单人木夯和多人石夯,仅城垣主体两侧或增筑部分采用堆筑的方式建成。七星墩遗址内城垣Q1和外城垣Q2的形制结构、建筑... 本文通过实验考古的方法验证古城垣的建筑方式,认为七星墩古城垣主体采用夯筑方式建造,有较明显的坡状夯层,夯筑方法为单人木夯和多人石夯,仅城垣主体两侧或增筑部分采用堆筑的方式建成。七星墩遗址内城垣Q1和外城垣Q2的形制结构、建筑方式一致,均始建于3000BC左右的屈家岭文化早期早段,外城垣在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之间有两次增筑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墩遗址 城垣 建筑方式 年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