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患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31
1
作者 李增宁 陈伟 +65 位作者 齐玉梅 胡雯 杨道科 沈卫 葛声 周春凌 杨雪锋 张片红 赖建强 焦广宇 胡怀东 高淑清 申林 张勇胜 胡小翠 周莉 周岚 赵长海 贾润平 冯颖 吴静 辛宝 刘晓军 李莉 施万英 朱宏 杨勤兵 郑锦锋 韩磊 夏羽菡 刘庆春 方玉 胡环宇 骆彬 李薇 王昆华 陈子华 林源 缪明永 许红霞 崔久嵬 路潜 郭增清 陈媛媛 李涛 刘波 李苏宜 李勇 江波 张彩霞 庄则豪 吕全军 巴一 陈公琰 孙明晓 吴健雄 秦宝丽 汪志明 马东 杨柳青 王晓琳 曲芊诺 牛犁天 贾云鹤 曹伟新 石汉平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6年第2期95-99,共5页
2013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新发肿瘤病例312 万,死亡肿瘤病例270 万,相当于每小时有356 人被诊断为肿瘤、308 人死于肿瘤;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共有新发肿瘤病例429 万,死亡肿瘤病例281 万,相当于每小时有490... 2013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新发肿瘤病例312 万,死亡肿瘤病例270 万,相当于每小时有356 人被诊断为肿瘤、308 人死于肿瘤;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共有新发肿瘤病例429 万,死亡肿瘤病例281 万,相当于每小时有490 人被诊断为肿瘤、321 人死于肿瘤[1]。比较2013、2015 年报数据发现,我国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在升高。WHO 预计未来20 年,全世界新发肿瘤病例会增加70%,有近一半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中国新增肿瘤病例高居全球第一位,全世界24% 的肿瘤死亡患者在中国。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常见疾病,并成为我国居民第一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医学用途 专家 食品 配方 肿瘤登记 死亡率 死亡患者
下载PDF
生酮饮食的抗肿瘤机制 被引量:5
2
作者 曲芊诺 饶本强 石汉平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191-194,共4页
KD原本是应用于抗癫痫治疗的一种食品组合,随着社会发展及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研究者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KD与代谢性疾病研究。代谢失调是肿瘤基本生物学特征之一,其中"Warburg效应"是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的核心,因此,... KD原本是应用于抗癫痫治疗的一种食品组合,随着社会发展及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研究者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KD与代谢性疾病研究。代谢失调是肿瘤基本生物学特征之一,其中"Warburg效应"是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的核心,因此,对糖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的KD日益受到肿瘤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阐释了KD抗肿瘤的机制,包括减少葡萄糖供应、降低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应答抑制、调节mTOR途径、增加肿瘤细胞的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线粒体功能等。这些机制为KD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酮饮食 肿瘤 机制
下载PDF
中国恶性肿瘤营养治疗通路专家共识解读——经外周静脉置管部分 被引量:5
3
作者 樊跃平 张田 +1 位作者 曲芊诺 石汉平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是肠外营养治疗的方式之一。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可用于无法行肠内营养治疗或肠内营养治疗不足患者的营养补充,也可用于无法建立中心静脉途径及短期、较低热卡、较低氮量需求的患者。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具有营养液通... 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是肠外营养治疗的方式之一。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可用于无法行肠内营养治疗或肠内营养治疗不足患者的营养补充,也可用于无法建立中心静脉途径及短期、较低热卡、较低氮量需求的患者。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具有营养液通路建立快捷、简便的特点,所需医疗费用较低、并发症较少等优势。许多临床试验及研究者证实了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对于围术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渗透压较低的肠外营养制剂可安全用于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的观点已广为临床接受。肠外营养液中加入脂肪乳剂有助于降低氨基酸、葡萄糖及电解质产生的高渗透压,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尽量减少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应用时间,避免长时间应用。在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期间,营养支持小组应每日对穿刺、输注部位进行观察、监测,及时发现血栓性静脉炎的症状及体征并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途径 肠外营养治疗 血栓性静脉炎 渗透压
下载PDF
脂肪“变色”与减重 被引量:3
4
作者 曲芊诺 张田 樊跃平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8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前,肥胖已成为较严重的影响社会健康的问题,其主要形成原因是长期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人体脂肪组织一般分为三种:白色脂肪用于储存脂肪,保持体温并参与脂肪代谢;棕色脂肪在外界条件刺激下可燃烧生热,其在成人体内含量极少,在新生儿... 目前,肥胖已成为较严重的影响社会健康的问题,其主要形成原因是长期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人体脂肪组织一般分为三种:白色脂肪用于储存脂肪,保持体温并参与脂肪代谢;棕色脂肪在外界条件刺激下可燃烧生热,其在成人体内含量极少,在新生儿及冬眠动物中较多,有助于帮助其抵抗寒冷;在寒冷刺激下或者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处理后,小鼠皮下白色脂肪中会出现散在的棕色样脂肪细胞,称米色脂肪。白色脂肪"棕色化"被认为可增加机体能量消耗。运动对机体健康有多重益处,近期有研究证实了运动可引起脂肪组织表型改变,即从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转变成能够产热的棕色脂肪,从而成为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可调控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因子主要有:鸢尾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和白细胞介素-6,并且在临床应用中,间歇性禁食已被证实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白色脂肪"棕色化"。本文综述几种调控因子在机体运动时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过程的机制,为临床减重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化 减重 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