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昏侯墓所見《公羊傳》文句補論
1
作者 曹亞北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123-131,共9页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鏡和《春秋》簡上有不少内容與《公羊傳》有關。通過文字辨析和文獻對讀,文章對目前存疑的一些文句作討論,包括“臣詑君子□必四面起矣”“立於門北”“五月壬□會□侯□子玄子明于□□□□”“師也曷附子曰”等。這...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鏡和《春秋》簡上有不少内容與《公羊傳》有關。通過文字辨析和文獻對讀,文章對目前存疑的一些文句作討論,包括“臣詑君子□必四面起矣”“立於門北”“五月壬□會□侯□子玄子明于□□□□”“師也曷附子曰”等。這些文句可以與《公羊傳》等傳世文獻互相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墓 公羊傳 孔子衣鏡 春秋簡
下载PDF
先秦至汉代汉语话题结构与回指的互动演变
2
作者 曹亚北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3-107,共15页
本文基于先秦至汉代汉语几种话题结构的发展,讨论话题结构与回指的演变关系。先秦汉语常见受事话题结构、判断话题结构、极比话题结构、譬喻话题结构等;大致到汉代,这些结构特定位置上的回指词开始消失或虚化。不同话题结构的演变既有... 本文基于先秦至汉代汉语几种话题结构的发展,讨论话题结构与回指的演变关系。先秦汉语常见受事话题结构、判断话题结构、极比话题结构、譬喻话题结构等;大致到汉代,这些结构特定位置上的回指词开始消失或虚化。不同话题结构的演变既有共同趋势又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不同结构之间、同一结构不同形式之间、同一形式下不同成分组成的微观结构之间都有表现。回指词消失表现出汉语话题结构从左置型话题结构向话题化型结构演变,这种演变反映着句法结构和代词指称在历时层面的相互影响。话题结构与回指互动演变的动因主要是回指词所指语义的变化和结构叙述核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结构 回指 左置型话题结构 话题化型结构 所指语义 叙述核心
下载PDF
纪念黄侃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曹亚北 《国际学术动态》 2017年第6期17-19,共3页
2016年10月21~23日,纪念黄侃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日本、美国、法国、中国的近百位学者出席研讨会,共提交论文89篇。会议举行了4场大会学术报告,有10位学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武汉大学 学术报告 学者 论文
下载PDF
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 被引量:1
4
作者 曹亚北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61,127,共17页
文章结合普通语言学相关研究,讨论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现象。文章把间接回指的触发语分为事件型触发语和事物型触发语两类,具体讨论了“之”用作间接回指的各种表现及其机制。“之”的间接回指与上古汉语多方面语言性质相关:... 文章结合普通语言学相关研究,讨论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现象。文章把间接回指的触发语分为事件型触发语和事物型触发语两类,具体讨论了“之”用作间接回指的各种表现及其机制。“之”的间接回指与上古汉语多方面语言性质相关:词汇意义的综合性为间接回指提供了合适的触发语;无标记名词形式表达不定指的特点,使“之”有条件从词内意义中获取实体指称;“之”本身的句法语义性质也为间接回指提供了条件。上古汉语“之”的间接回指现象反映出“之”在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的过程中有较高的语法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上古汉语 间接回指 触发语 回指孤岛
原文传递
“莫大”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曹亚北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89,共3页
形容词"莫大"是由古汉语"莫大于"结构凝缩而成的主谓式复合词,中古时期开始广泛使用。"莫大"的词汇化经历了复杂的句法语义演变,其间,"莫大于"结构的主观化造成现代汉语中"莫大"的... 形容词"莫大"是由古汉语"莫大于"结构凝缩而成的主谓式复合词,中古时期开始广泛使用。"莫大"的词汇化经历了复杂的句法语义演变,其间,"莫大于"结构的主观化造成现代汉语中"莫大"的语义搭配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大” “莫大于”结构 词汇化 主观化
原文传递
汉语近指代词预指用法的历时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曹亚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66,127,共13页
预指是指示词指示并衔接下文的用法,语言中常用近指代词表达预指。文章探讨汉语史上近指代词预指用法的发展,指出:上古汉语中近指代词罕见预指用例;中古译经频繁使用近指代词“是”、“此”等表达预指,这些词常对译原经中固有预指功能... 预指是指示词指示并衔接下文的用法,语言中常用近指代词表达预指。文章探讨汉语史上近指代词预指用法的发展,指出:上古汉语中近指代词罕见预指用例;中古译经频繁使用近指代词“是”、“此”等表达预指,这些词常对译原经中固有预指功能的指代形式,因此译经中的预指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语言接触影响产生的;“这”等词表预指的情况可追溯至宋代,宋以后“这”等词表预指成为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指 近指代词 中古译经 语言接触
原文传递
纪念黄侃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
7
作者 曹亚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102,共1页
2016年10月21日至23日,纪念黄侃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主办,湖北省国学研究会、湖北语言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基地、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日本... 2016年10月21日至23日,纪念黄侃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主办,湖北省国学研究会、湖北语言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基地、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日本、美国、法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近百位学者出席研讨会,共提交论文89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武汉大学 诞辰 黄侃 纪念 智能信息处理 中国大陆 湖北省
原文传递
论合音词“诸”的例外
8
作者 曹亚北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41-156,共16页
一般认为“诸”是兼词,来源于“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然而,文献中有些“诸”在用法上只相当于其所兼的某一成分,即用同介词“于/乎”、助词“乎”或代词“之”。这些用例是“诸”字合音说的例外,学者常认为是兼词灵活性的表现。根... 一般认为“诸”是兼词,来源于“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然而,文献中有些“诸”在用法上只相当于其所兼的某一成分,即用同介词“于/乎”、助词“乎”或代词“之”。这些用例是“诸”字合音说的例外,学者常认为是兼词灵活性的表现。根据文献调查,本文指出:古书中用同“于/乎”的“诸”多接在以t收尾的入声字后,这些“诸”可能是“于/乎”受邻近音影响的语音变体;用同“之”的“诸”多来自特定语用环境下的合音羡余。文章据此讨论了“诸”的用法与其语音环境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 “诸用同于/乎” “诸用同之” 连读音变 合音羡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