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内固定融合术后中期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曹仰敬 申庆丰 夏英鹏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段退变的评估采取两种方式:(1)为X光影评定,即在X线侧位片上定义X线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的新生骨赘或者原有骨赘增大;或者出现前纵韧带钙化。(2)为核磁共振(MRI),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的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同时通过颈椎活动度及椎间高度来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X线片随访及MRI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8个月。符合观察标准的节段共计82个。患者术后3 d椎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前X线过伸、过屈位的颈椎活动度相比,颈椎活动度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3 d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发生。患者的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未出现新生骨赘或者骨赘增大的节段、前纵韧带钙化。通过MRI影像学观察,末次随访、术后3 d与术前相比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椎间盘信号无明显变化。结论:C3~C7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患者不会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退变 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后路固定融合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