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段软组织感染合并椎管内硬膜外脓肿伴截瘫1例报告 被引量:6
1
作者 曹兴兵 邱勇 +6 位作者 朱锋 王斌 俞扬 朱泽章 钱邦平 李卫国 马薇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54,共2页
患者男性,57岁。因“右侧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1周”于2008年7月3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9d前搬运重物数小时后出现右侧腰背部疼痛。疼痛较剧。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软组织挫伤,给予对症治疗。患者感觉疼痛好转。7月23... 患者男性,57岁。因“右侧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1周”于2008年7月3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9d前搬运重物数小时后出现右侧腰背部疼痛。疼痛较剧。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软组织挫伤,给予对症治疗。患者感觉疼痛好转。7月23日患者出现双下肢麻木,不能活动,同时麻木平面逐渐上升,于24日上升到乳头平面,伴双下肢抽搐,大小便不能自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硬膜外脓肿 软组织感染 胸背部疼痛 双下肢麻木 截瘫 胸段 运动功能障碍 腰背部疼痛
下载PDF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刀片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曹兴兵 吕斌 +6 位作者 许腊梅 孙继芾 李大鹏 左华 王峰 陈奇 黄永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1-355,379,共6页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螺旋刀片发生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6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PFNA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3...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螺旋刀片发生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6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PFNA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79例,年龄50~99岁(平均69.9岁)。测量并收集其影像学指标,包括:股骨近端外侧壁是否破损、小转子是否移位、术后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术后股骨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术后即时以及末次随访螺旋刀片相对于主钉中心外露部分长度、断端支撑模式。同时记录患者的Singh指数、AO/OTA分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螺旋刀片过度滑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63例患者中18例出现螺旋刀片过度滑移。单因素分析显示:AO/OTA分型、小转子是否移位和断端支撑情况与螺旋刀片过度滑移有关(P<0.05),而Singh指数、复位等级、外侧壁是否破损、TAD、Cal-TAD、性别、年龄与过度滑移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折稳定性和断端支撑情况是刀片过度滑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稳定性骨折和阴性支撑是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螺旋刀片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使用时需注意延迟下地负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望远镜效应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马凡综合征所伴脊柱侧凸的自然史及干预措施 被引量:2
3
作者 曹兴兵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3-475,共3页
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异常,累及多个系统,包括眼、心血管、骨骼系统,其人群发病率约为0.02%~0.03%。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干预措施 脊柱侧凸 自然史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结缔组织异常 骨骼系统 心血管
下载PDF
江苏汉族正常青少年FBN3基因多态性研究
4
作者 曹兴兵 邱勇 +2 位作者 邱旭升 陈志军 陈海鸥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60-763,共4页
目的检测江苏地区正常青少年FBN3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建立正常青少年FBN3基因多态性分布谱。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287名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FBN3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287名青少年中,FBN3基... 目的检测江苏地区正常青少年FBN3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建立正常青少年FBN3基因多态性分布谱。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287名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FBN3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287名青少年中,FBN3基因rs35277492(BsrFI)位点只检测到CC(50名)型,MspI位点CC、CT、TT基因型分布分别为176(64.47%)、91(33.33%)和6(2.20%),MseI位点CC、CT、TT基因型分布分别为85(29.62%)、133(46.34%)、69(24.04%),NLAⅢ位点GG、GT、TT基因型分别为101(38.11%)、118(44.53%)、46(17.36%)。结论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FBN3基因四个位点多态性分布男女性别之间趋于一致,与日本人有显著差异。rs35277492、rs35579498位点与NCBI公布的美国黑人基因型有显著差异,而rs12608849、rs7257948位点与NCBI公布的中国北方人群基因型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RILLIN 3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下载PDF
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峰 孟晨 +3 位作者 曹兴兵 陈奇 徐晓峰 程千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9期818-823,共6页
目的 :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优缺点。方法 :自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治疗6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男20例,女46例;年龄80~95岁,平均85岁。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Ⅲ型33例,Ⅳ型24例,Ⅴ型9例。既往病史:高血... 目的 :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优缺点。方法 :自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治疗6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男20例,女46例;年龄80~95岁,平均85岁。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Ⅲ型33例,Ⅳ型24例,Ⅴ型9例。既往病史:高血压31例,糖尿病10例,重度骨质疏松症12例,房颤5例,肺心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34例,内固定3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并发症、Harris评分。结果: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关节置换组分别为(320±20)ml和(200±25)ml,内固定组分别为(350±30)ml和(250±30)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85.0±6.4高于内固定组72.0±3.4(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预期生存期短,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较内固定术可以及早及最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功能,使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有效降低内固定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早期疗效好,是一种可以补充的治疗方式,符合快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理论,但不应扩大适应证,同时需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髋骨折 老年人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 被引量:12
6
作者 崔学文 徐晓峰 +3 位作者 潘鑫 田进 张军 曹兴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8期9555-9558,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6/2008-1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股骨远端22例... 目的:观察应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6/2008-1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7例。对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重建;根据病理类型同时采用辅助化学、放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84个月,平均54.2个月;3年生存率79.8%,5年生存率63%。29例患者中2例于置换后35~48个月发生假体断裂,1例置换后44个月假体松动,经翻修术后功能恢复良好。2例软组织肿瘤复发,最终行截肢手术。置换后1年采用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随访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显示股骨远端患者15.5~28.0分,平均23.5分;胫骨近端10.5~29.0分,平均22.4分。其中优8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79%。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浅表或深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损害,1例是肿瘤粘连术中分离时损伤,术后腓总神经支配区皮肤痛觉过敏,给予局部封闭、理疗等措施后好转,1例考虑是骨水泥压迫所致,经术后对症治疗,完全恢复。结论: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能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型假体 恶性骨肿瘤 重建
下载PDF
股骨近端外侧壁重建对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志钢 徐晓峰 +2 位作者 陈奇 曹兴兵 孙继芾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对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PFNA治疗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70例,按照是否重建外...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对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PFNA治疗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70例,按照是否重建外侧壁分为A组(外侧壁未重建组)、B组(外侧壁重建组)。观察指标:年龄、骨质疏松程度(Singh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TAD(尖顶距)及Offset(偏心距)值、骨折初步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2个月(3~10个月)。A、B两组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TAD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的内固定失效率、Offset短缩、骨折愈合时间均大于B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小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外侧壁破损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以及转子间短缩等不良并发症;术中重建外侧壁,能够恢复其支撑作用,降低PFNA手术失效率,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外侧壁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人髂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6
8
作者 黄爱兵 邱勇 +6 位作者 孙光权 李海波 殷刚 曹兴兵 钱邦平 朱泽章 朱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56-859,共4页
[目的]探讨人髂骨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可行性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对手术中获得的1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髂骨生长板软骨行体外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增殖,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 [目的]探讨人髂骨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可行性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对手术中获得的1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髂骨生长板软骨行体外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增殖,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代细胞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由原代的多角形逐渐变为长梭形;(2)MTT比色法检测显示,第2代髂软骨细胞的生长曲线近似倒"S"形,在第4~8d细胞呈对数生长,在9~10d达平台期,至第11d开始出现生长抑制。(3)第2代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呈强阳性。(4)Ⅱ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从第2代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下降。[结论]采用联合酶序贯消化法将软骨细胞悬液和软骨块共同体外培养髂软骨细胞简单、有效,P2代细胞很好的保持了软骨细胞的特性,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单层培养 生物学特性 脊柱侧凸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和骨保护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殷刚 邱勇 +4 位作者 黄爱兵 刘臻 李海波 孙光权 曹兴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6-221,I0001,共7页
目的: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0B)水平探讨核网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骨量... 目的: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0B)水平探讨核网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关系。方法:AIS患者(AIS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1-19岁,平均14.75岁,Cobb角40°-96°,平均59.65°;同年龄非脊柱畸形患者(对照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0-19岁,平均15.25岁。两组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部位包括非优势侧股骨近端及腰椎。所有受试者术中取适量髂前上嵴的松质骨,运用植块法培养成骨细胞。培养过程巾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钙结节染色法和RT-PCR检测骨钙素表达,并进行表型鉴定。取P2代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ANKL和OPG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植块法培养可以获得较多的原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及RT-PCR检测骨钙素表达证实所培养的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AIS组腰椎(L2-L4)及股骨近端的BM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RANKL的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岛(P〈0.01);OPG的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筹异(P〉0.05);RANKL/OPG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成骨细胞中RANKL及OPG在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异常可能与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分子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凸 成骨细胞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 骨保护蛋白
下载PDF
ApiFix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奇 廖家宝 +1 位作者 孟晨 曹兴兵 《骨科》 CAS 2020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观察ApiFix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前瞻性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就诊的28例AIS病人纳入本研究,分别采用ApiFix系统(研究... 目的观察ApiFix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前瞻性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就诊的28例AIS病人纳入本研究,分别采用ApiFix系统(研究组,9例)和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对照组,19例)进行治疗,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评价手术创伤程度;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主弯Cobb角和主弯矫正率)评价手术效果;观察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143.33±25.00)min、(116.67±25.00)ml、(11.00±1.73)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57±1.40)个月(5~9个月),对照组出现邻近节段退变1例、螺钉松动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3/19),研究组未见并发症发生。两组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和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ApiFix系统治疗AIS,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手术治疗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臻 邱勇 +5 位作者 曹兴兵 王玉 张俊杰 孙光权 陈文俊 陈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rs7799039)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发生发展、异常生长模式及侧凸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51例AIS女性患者及335例正常同龄女性青少年的... 目的:探讨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rs7799039)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发生发展、异常生长模式及侧凸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51例AIS女性患者及335例正常同龄女性青少年的静脉血标本,采用PCR-RFLP方法对两组的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rs7799039)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组间基因分型的差异,分析AIS组中基因分型与患者Cobb角和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关系。结果:AIS组rs779903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AIS组内,rs7799039位点不同基因型所对应的初诊Cobb角、校正身高、BMI、月经初潮年龄及Risser征均没有显著性差异;rs7799039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在不同侧凸类型AIS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rs7799039)基因多态性与女性AIS的发生发展、异常生长模式及不同侧凸类型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瘦素基因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女性
下载PDF
江苏汉族青少年雌激素β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海鸥 邱勇 +5 位作者 钱邦平 俞杨 王斌 陈志军 曹兴兵 刘臻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57-759,共3页
目的研究江苏地区青少年雌激素β受体(ERβ)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232名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ER-β基因RsaI和Alu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RR,Rr,rr基因型分别为93(4... 目的研究江苏地区青少年雌激素β受体(ERβ)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232名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ER-β基因RsaI和Alu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RR,Rr,rr基因型分别为93(40.09%),112(48.28%),27(11.63%),AA,Aa,aa基因型分别为172(74.14%),58(25.0%),2(0.86%);两位点男女性间分布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地区成年国人分布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但AluI基因型与意大利人群基因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位点与希腊人群基因分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ER-β基因型分布男女性之间趋于一致,与文献报道的成年国人差异不明显。但与国外成人分布比较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Β受体 基因多态性 等位基因
下载PDF
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胫腓骨AO分型A、B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峰 史旭 +8 位作者 孟晨 曹兴兵 陈奇 孙继芾 孙焱 黄永辉 左华 徐晓峰 李大鹏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5期432-434,共3页
目的:比较髓内钉及锁定钢板在治疗胫腓骨AO分型A、B型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从2013年1月—2019年1月收治60例胫腓骨AO分型A、B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髓内钉治疗(髓内钉组)和锁定钢板治疗(锁定... 目的:比较髓内钉及锁定钢板在治疗胫腓骨AO分型A、B型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从2013年1月—2019年1月收治60例胫腓骨AO分型A、B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髓内钉治疗(髓内钉组)和锁定钢板治疗(锁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率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髓内钉组骨痂出现时间为(1.2±0.5)个月,明显早于锁定钢板组[(2.0±0.3)个月,P<0.05];髓内钉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锁定钢板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及膝、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髓内钉固定治疗非复杂胫腓骨骨折,切口短,中心化固定,可早期下地负重,但存在膝关节干扰;锁定钢板固定切口并发症高,患者负重迟,骨痂出现晚,骨折端易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髓内钉 锁定钢板
下载PDF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奇 魏长宝 +3 位作者 徐小峰 曹学书 孟晨 曹兴兵 《骨科》 CAS 2015年第4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例116例,其中男67例,女49例,平均年龄(47.3±14.4)岁。车祸伤54例,摔伤50例,高处坠落伤6例,机... 目的探讨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例116例,其中男67例,女49例,平均年龄(47.3±14.4)岁。车祸伤54例,摔伤50例,高处坠落伤6例,机器绞伤3例,殴打伤2例,重物砸伤1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选取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原发暴力、骨折程度、开放性损伤、韧带损伤、关节囊损伤、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冠状位胫股角、伸直受限、屈曲受限为初筛因素,先纳入一元Logistic回归模型,再将有关联性的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寻求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结果一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程度、开放性骨折、韧带损伤、关节囊损伤情况、术中出血量和关节屈曲受限与术后关节不稳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关联因素中,关节囊损伤和屈曲受限是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囊损伤和屈曲受限是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外科治疗过程中,积极修复损伤的关节囊,避免术中切开关节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屈曲受限,能降低术后关节不稳的发生率,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折 关节不稳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15
作者 孟晨 陈奇 +1 位作者 曹兴兵 赵慧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24期159-160,共2页
目的分析采取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实施撬拨复位皮外放置锁定钢板固定法、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手... 目的分析采取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实施撬拨复位皮外放置锁定钢板固定法、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要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并无软组织感染,对照组有7例(21.9%)发生软组织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0,P<0.05);两组治疗优良率93.8%、87.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跟骨骨折具有确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复位锁定钢板 外固定术
下载PDF
重建肩胛骨稳定性对手术治疗漂浮肩损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康 徐晓峰 +2 位作者 陈奇 曹兴兵 孟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0-623,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漂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患者术中重建与不重建肩胛骨稳定性的手术安全性、早期并发症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探讨重建肩胛骨稳定性对于漂浮肩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选择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8... 目的通过比较漂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患者术中重建与不重建肩胛骨稳定性的手术安全性、早期并发症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探讨重建肩胛骨稳定性对于漂浮肩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选择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5例漂浮肩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肩胛骨非重建组(A组)和肩胛骨重建组(B组),其中A组40例,平均年龄(50.40±12.18)岁,B组35例,平均年龄(49.14±11.6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间,分析手术安全性,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随访9~3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远期肩关节功能,分析重建肩胛骨稳定性对远期肩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B组患者无论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还是术中X线暴露时间均大于A组(均P<0.05),但A组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肩锁关节脱位1例、内固定失效1例,B组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1例,为切口感染。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t=-0.730,P=0.467),均无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的病例。B组患者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92.91±5.20)]优于A组[Neer评分(89.03±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B组优势主要体现在肩关节功能及运动范围的恢复上,而两组在肩关节疼痛及解剖结构恢复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手术治疗FSI的过程中,虽然重建肩胛骨稳定性需要花费更长的手术时间、导致更多的手术出血和放射线暴露,但更有利于远期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肩损伤 肩胛骨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闯 黄永辉 +4 位作者 曹兴兵 孙海涛 贯世豪 黄文康 韩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845-3851,共7页
背景:神经干细胞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潜能,已有报道表示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存在密切联系,而有关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是否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高效分化的作用,仍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诱导... 背景:神经干细胞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潜能,已有报道表示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存在密切联系,而有关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是否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高效分化的作用,仍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诱导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可能性。方法:(1)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行细胞形态及免疫荧光鉴定,进一步提取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并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分析、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鉴定;(2)将第3代神经干细胞分2组,分别加入同体积的PBS、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质量浓度为1 mg/mL)干预6 d;(3)通过免疫荧光、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干预后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显微镜下神经干细胞形态为球形,以细胞团状分布,免疫荧光示特征性标志物CD133、Nestin呈高表达水平;(2)显微镜下星形胶质细胞形态为不规则星状,且免疫荧光示特征性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高表达水平;(3)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形态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杯状,动态光粒子散射仪显示直径在10-200 nm之间,Western blot示细胞外囊泡相关标志物CD63及TSG101表达阳性;(4)相比PBS组,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组可见神经干细胞大量贴壁分化,分化细胞胞体饱满,有明显突起,主要呈神经元样,且微管蛋白β3及神经丝蛋白200呈高表达(P<0.05);(5)以上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外囊泡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元 分化 脊髓损伤 神经修复
下载PDF
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的转分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贯世豪 黄永辉 +3 位作者 龚爱华 曹兴兵 孙海涛 蔡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4840-4846,共7页
背景:脊髓损伤会使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进而形成胶质瘢痕阻碍神经轴突的形成,而局部炎症微环境进一步加重了神经元的死亡,因此,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既能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又能增加神经元的数量,可谓是一举两得。而有关外胚... 背景:脊髓损伤会使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进而形成胶质瘢痕阻碍神经轴突的形成,而局部炎症微环境进一步加重了神经元的死亡,因此,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既能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又能增加神经元的数量,可谓是一举两得。而有关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能否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索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能否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方法:①采用组织块直接培养法培养SD大鼠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并且根据其形态以及免疫荧光进行鉴定,收集细胞上清液以提取细胞外囊泡,通过粒径分析、透射电镜及蛋白免疫印迹予以鉴定;②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SD大鼠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并予以鉴定;③星形胶质细胞分2组干预:分别加入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质量浓度为1 g/L,2 mL培养基内加入细胞外囊泡体积为66μL)和同体积的PBS干预星形胶质细胞72 h;④通过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来检测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呈典型梭形并且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蛋白CD44、Nestin和Vimentin;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呈经典茶托样形态,粒径分布在30-200 nm之间,蛋白免疫印迹显示细胞外囊泡标志蛋白CD9,CD63及TSG101呈现阳性表达;②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呈不规则星状且高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③与对照组相比,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组可见较多神经元样细胞,胞体呈梭形且饱满,突起增多变长,并且高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神经丝蛋白200(P<0.05);④以上结果提示,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丝蛋白200 转分化
下载PDF
脂多糖预处理活化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可保护神经元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海涛 黄永辉 +2 位作者 龚爱华 曹兴兵 李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985-1992,共8页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与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联系紧密,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特别是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外囊泡能否抑制谷氨酸所致损伤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星形胶质细胞胞...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与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联系紧密,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特别是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外囊泡能否抑制谷氨酸所致损伤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星形胶质细胞胞外囊泡(astrocyte extracellular vesicles,AS-EVs)和脂多糖预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胞外囊泡(LPS-preconditioned astrocyte extracellular vesicles,LPAS-EVs)对谷氨酸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并利用脂多糖预处理建立诱导活化模型,收集上清,超离法提取细胞外囊泡并进行蛋白定量和鉴定。利用PC12细胞进行初步实验,先探究AS-EVs及LPAS-EVs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再建立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元损伤模型,实验分4组:PBS组(与EVs组同体积的PBS处理24 h)、谷氨酸组(10 mmol/L谷氨酸处理24 h)、AS-EVs组(200 mg/L AS-EVs预处理24 h+10 mmol/L谷氨酸处理24 h)、LPAS-EVs组(200 mg/L LPAS-EVs预处理24 h+10 mmol/L谷氨酸处理24 h)。CCK-8法检测PC12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提取星形胶质细胞并建立脂多糖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模型;②成功提取AS-EVs及LPAS-EVs,经鉴定符合细胞外囊泡形态学标准,相关标志物表达阳性;③AS-EVs及LPAS-EVs对PC12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④与谷氨酸组相比,AS-EVs和LPAS-EVs能够提高PC12细胞存活率,且LPAS-EVs作用强于AS-EVs(P均<0.05,n=3);⑤AS-EVs和LPAS-EVs能够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均<0.01,n=3),从而抑制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元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且LPAS-EVs的作用强于AS-EVs(P均<0.05);⑥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外囊泡能够抑制谷氨酸所致损伤神经元的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且在受到脂多糖刺激后,这种作用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外囊泡 脂多糖 PC12细胞 神经元 凋亡
下载PDF
神经根沉降征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一真 黄永辉 曹兴兵 《骨科》 CAS 2020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沉降征(nerve root sedimentation sign, NRS)对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LS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因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于我院就诊行MRI检查的病人162例,收集MRI影像资... 目的探讨神经根沉降征(nerve root sedimentation sign, NRS)对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LS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因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于我院就诊行MRI检查的病人162例,收集MRI影像资料,测量并计算以下影像学指标:NRS分型、椎管正中矢状径(posteroanterior diameter, PAD)、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 DCSA)、椎管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anal, CAC)、侧隐窝矢状径、DCSA变化率,按照DCSA/CAC的比值将所有入选节段分为椎管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比较上述影像学指标的组间差异,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SS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16个节段,其中椎管狭窄节段229个,非狭窄节段87个。椎管狭窄与不狭窄节段间的NRS分型、PAD、DCSA、侧隐窝矢状径、DCSA变化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LS的发生与NRS分型为阳性b型[与分型为阴性的病人相比,OR=16.291,95%CI(1.982,133.913),P=0.009]、DCSA≤130 mm^2[DCSA值为100~130 mm^2的病人与DCSA值>130 mm^2的病人相比,OR=3.814,95%CI(1.758,8.274),P=0.001;DCSA值<100 mm^2的病人与DCSA值>130 mm^2的病人相比,OR=10.189,95%CI(2.286,45.421),P=0.002]相关,NRS其余各型及其他影像学指标与LLS的发生无相关性(P均>0.05)。将形态上存在近似的NRS阳性b、c型合并为b+c型后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LS的发生与NRS分型为阳性b+c型、DCSA≤130 mm^2相关,结果相近。结论 NRS在诊断没有发生明显形态学改变的LSS时,与DCSA相比无优越性,诊断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神经根沉降征 诊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