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淡化工艺排放浓海水中风险物质的识别
1
作者 冯雪敏 张晓青 +4 位作者 张爱君 曹军瑞 寇希元 宋翰文 邱金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59,126,共8页
基于海水淡化整个工艺流程,综述了浓海水中盐度、温度、原海水中的污染物、用于预处理的化学药品、淡化工艺过程中所需的药剂、化学品反应产生的副产物、腐蚀产物和过滤器反冲洗液等风险因素的引入过程及最终赋存情况,结合国内外风险物... 基于海水淡化整个工艺流程,综述了浓海水中盐度、温度、原海水中的污染物、用于预处理的化学药品、淡化工艺过程中所需的药剂、化学品反应产生的副产物、腐蚀产物和过滤器反冲洗液等风险因素的引入过程及最终赋存情况,结合国内外风险物质危害阈值以及国外关于海洋生物的无影响浓度的预测结果,筛选和识别浓海水排放可能引入的具有潜在海洋环境影响的风险物质,结果表明,需要关注的风险物质包括铁盐,铝盐,丙烯酰胺,磷酸盐和总磷,余氯、总氯和消毒副产物,异噻唑啉酮,亚硫酸氢钠,还有重金属及类金属铜、镍、铬、钼、锌、铅、钛、镉、砷、硒、汞、钡。初步判定后还需进一步对风险物质进行实地验证性监测,更准确地掌握风险物质的浓度水平,以期更准确地评估浓海水排放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浓海水 环境影响 重金属 消毒副产物
下载PDF
Fenton耦合铁碳微电解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工艺优化
2
作者 赵瑾 姜天翔 +2 位作者 王勋亮 成玉 曹军瑞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以福建某电镀厂镀镍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Fenton耦合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考察了铁投加量、铁碳质量比、初始pH值及H_(2)O_(2)投加量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建立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分析各因素间的交... 以福建某电镀厂镀镍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Fenton耦合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考察了铁投加量、铁碳质量比、初始pH值及H_(2)O_(2)投加量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建立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分析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并检验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各因素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显著性排序为: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铁碳质量比>铁投加量;当铁投加量为40 g·L^(-1)、铁碳质量比为0.8、初始pH值为4.0、H_(2)O_(2)投加量为30 mmol·L^(-1)时,COD_(Cr)去除率为78.2%,与预测值(78.9%)基本吻合,说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工艺条件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 铁碳微电解 响应面法 电镀废水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的异相芬顿处理电镀废水有机络合物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瑾 成玉 +1 位作者 姜天翔 曹军瑞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136,共8页
为提高异相芬顿处理电镀废水的催化效率,优化工艺条件,采用邻苯二甲酸和盐酸缓冲溶液制备粉煤灰负载型异相芬顿催化剂,并分别研究催化剂投加量、初始pH值及H_(2)O_(2)投加量等单因素对电镀废水有机络合物的催化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为提高异相芬顿处理电镀废水的催化效率,优化工艺条件,采用邻苯二甲酸和盐酸缓冲溶液制备粉煤灰负载型异相芬顿催化剂,并分别研究催化剂投加量、初始pH值及H_(2)O_(2)投加量等单因素对电镀废水有机络合物的催化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通过模型构建和方差分析,获得优化条件及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验证模型的精准度。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电镀废水中CODCr去除率的影响作用排序为: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H_(2)O_(2)浓度,初始pH值与H_(2)O_(2)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最优反应条件为:催化剂投加量16.86 g·L^(-1)、初始pH值3.49、H_(2)O_(2)浓度50.6 mmol·L^(-1),CODCr去除率实际值的平均值为94.2%,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95%,说明采用该模型优化异相芬顿降解电镀废水中有机络合物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异相芬顿 电镀废水 缓冲溶液 粉煤灰 有机络合物
下载PDF
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调查研究
4
作者 张晓青 陈进斌 +4 位作者 张尊良 康权 曹军瑞 姜川蓝 关纯安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9期42-48,共7页
为探讨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选择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浓海水排放口邻近海域,于2022年3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3个航次对浮游动物分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多样性等... 为探讨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选择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浓海水排放口邻近海域,于2022年3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3个航次对浮游动物分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6大类25种,主要类群为节肢动物。3个季节的优势种有7种,其中春季1种,为八斑唇腕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其他季节优势种有桡足类幼体(Cepepoda larv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等。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丰度分布均存在季节变化。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175,夏季和秋季差别不大,分别为1.612和1.78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浮游动物种类数与盐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09、-0.259和-0.231。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浓海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生态影响 浓海水 浮游动物 时空变化
下载PDF
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5
作者 寇希元 张晓青 +3 位作者 任华峰 王树勋 邱金泉 曹军瑞 《海洋科学前沿》 2023年第3期205-224,共20页
为了解海水淡化工程排放浓海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2021年对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口邻近海域进行了4个季节的海水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海洋生态调查监测,采用改进内梅罗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海水水质环境和海洋生态... 为了解海水淡化工程排放浓海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2021年对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口邻近海域进行了4个季节的海水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海洋生态调查监测,采用改进内梅罗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海水水质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分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无机氮和无机磷外,其余水质监测指标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的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监测指标达到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磷的污染与浓海水排放无明显关联。改进内梅罗指数评价表明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水海域海水水质处于较清洁状态。全年4个季度调查共鉴定发现浮游植物31属49种,其中硅藻26属44种,甲藻5属5种。全年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54~6496.00 × 104 cell/m3之间,平均值为1082.62 × 104 cell/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最高峰出现在9月份。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菱形藻(Nitzschia spp.)等。全年4个季度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20种,其中节肢动物类15种,腔肠动物2种,原生动物、毛颚类、浮游被囊类均只有1种,另发现浮游幼虫10种。全年各站位浮游动物丰度介于5~145 ind./m3之间,平均值为85 ind./m3,生物量介于2.5~610 mg/m3之间,平均值为44 mg/m3。浮游动物群落主要优势种有洪氏纺锤水蚤(Acartia hongi)、捷氏歪水蚤(Tortanus derjugini)、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和桡足类六肢幼虫(Nauplii larva)等,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放海域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优势种大多未发生明显变化,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在短期内,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b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brine discharge from seawater desalination plants on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eawater quality,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monitored in the waters adjacent to Qingdao Baifa seawater desalination plant for four seasons in 2021, and the sea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 and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evaluated by im-proved Nemerow index and biodiversity index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except inorganic nitrogen and inorganic phosphorus, all the other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indicators meet the fourth class seawater quality standard in the Standard for Seawater Quality (GB3097-1997), and some monitoring indicators reach the first class or the second class seawater standard. The pollu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s not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discharge of brine discharge. The improved Nemerow index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seawater in the brine discharge area is in a relatively clean state. A total of 49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belonging to 31 genera were identified in four seasons of the year, including 44 species of bacillariophyta belonging to 26 genera and 5 species of pyrrophyta belonging to 5 genera. In the whole year,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at each station ranged from 0.54 to 6496.00 × 104 cell/m3, with an average of 1082.62 × 104 cell/m3, and the peak of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appeared in September.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are Chaetoceros, Eucampia zodiacus, Skeletonema costatum, Coscinodiscus sp., and Nitzschia spp. A total of 20 adult Zooplankton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four quarterly surveys throughout the year, including 15 species of Arthropod, 2 species of coelenterates, only 1 species of Protozoa, chaetognatha, and planktonic cysts, and 10 species of planktonic larvae. The abundance of zoo-plankton at each station was between 5 and 145 ind./m3, with an average of 85 ind./m3, and the biomass was between 2.5 and 610 mg/m3, with an average of 44 mg/m3.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are Acartia hongi, Tortanus derjugini, Tortanus spinicaudatus, Oi-thona brevicornis, Oikopleura dioica, and Nauplii larva. The species, quantity, dominant species have not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the biological community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short term, the discharge of concentrated seawater from the desalination plant has not had an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urrounding sea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浓海水 海洋生态 环境影响
下载PDF
渤海湾近岸海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布分极特性研究
6
作者 高凌鹏 徐瑞捷 +3 位作者 康金郁 张伯鸿 曹军瑞 王勋亮 《盐科学与化工》 2021年第9期33-36,共4页
采用超滤膜法和离子吸附法将渤海湾近岸海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离为7种不同相对分子量组分和3种不同极性组分。实验结果表明:渤海湾近岸海水中以相对分子量<1 kDa的有机物为主,占比为74.5%;分子量在(1 kDa~3 kDa)、(3 kDa~5 kDa)、(5 k... 采用超滤膜法和离子吸附法将渤海湾近岸海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离为7种不同相对分子量组分和3种不同极性组分。实验结果表明:渤海湾近岸海水中以相对分子量<1 kDa的有机物为主,占比为74.5%;分子量在(1 kDa~3 kDa)、(3 kDa~5 kDa)、(5 kDa~10 kDa)、(10 kDa~30 kDa)、(30 kDa~100 kDa)和(100 kDa~0.45μm)的溶解性有机物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9%、7.8%、2%、0.3%、2%和9.5%。不同极性有机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亲水性、强疏水性及弱疏水性,所占比例分别为65%、26%和9%。该研究结果将对减缓海水淡化中超滤膜污染压力提供一定借鉴和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海水 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量 极性 渤海湾
下载PDF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材料的选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曹军瑞 赵鹏 《电力勘测设计》 2008年第6期50-55,共6页
通过对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并制造的三个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的研究,介绍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用材料的选取,探讨了常用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上的一些材料及其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材料选取... 通过对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并制造的三个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的研究,介绍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用材料的选取,探讨了常用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上的一些材料及其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材料选取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低温多效工艺 材料
下载PDF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材料的选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曹军瑞 赵鹏 《东方汽轮机》 2010年第1期44-49,共6页
通过对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参与设计并制造的三台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的研究,介绍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用材料的选取,探讨了常用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上的一些材料及其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材料选取... 通过对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参与设计并制造的三台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的研究,介绍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用材料的选取,探讨了常用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上的一些材料及其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材料选取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低温多效工程 材料
下载PDF
纤维束-活性炭-沸石联用工艺净化城市污染雨水
9
作者 曹军瑞 王勋亮 +4 位作者 马宇辉 王树勋 赵瑾 王文华 姜天翔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3-51,共9页
为了有效控制道路微污染雨水径流污染,利用纤维束-活性炭-沸石联用法对模拟雨水进行处理,考察该系统对浊度、TOC、氨氮及磷酸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浊度、TOC、氨氮及磷酸盐浓度分别在(3.85~25.60 NTU)、(4.58~17.80 mg/L)、(0.31~1... 为了有效控制道路微污染雨水径流污染,利用纤维束-活性炭-沸石联用法对模拟雨水进行处理,考察该系统对浊度、TOC、氨氮及磷酸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浊度、TOC、氨氮及磷酸盐浓度分别在(3.85~25.60 NTU)、(4.58~17.80 mg/L)、(0.31~1.42 mg/L)和(0.05~0.36 mg/L)范围内时,该联用工艺对上述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79.2%~96.9%)、(82.7%~87.2%)、(87.5%~94.0%)和(52.9%~65.6%)。活性炭对TOC的吸附能力较强,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单分子层最大吸附量为41.70 mg/g;沸石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其吸附过程同样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单分子层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31和0.64 mg/g。该组合工艺是一种理想的净化城市污染雨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渗滤 纤维束 活性炭 沸石
下载PDF
离子交换树脂对锰离子的吸附特性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瑾 曹军瑞 +1 位作者 王文华 马宇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59,70,共6页
采用MV860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含锰废水,研究了树脂对Mn^2+的吸附行为及热力学、动力学过程,并运用响应曲面法探讨了流速、水中Mn^2+含量、pH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规律,优化了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293K、转速180 r/min的静态吸附实验中,... 采用MV860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含锰废水,研究了树脂对Mn^2+的吸附行为及热力学、动力学过程,并运用响应曲面法探讨了流速、水中Mn^2+含量、pH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规律,优化了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293K、转速180 r/min的静态吸附实验中,MV860树脂对Mn^2+的饱和吸附量为12.55 mg/g,可实现锰的回收利用。树脂对Mn^2+的吸附过程遵循准1级动力学方程,颗粒扩散为吸附的主要控制步骤,吸附过程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较为吻合,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各吸附条件对动态吸附量的影响依次为Mn^2+含量>流速,pH对吸附量的影响不大,吸附Mn^2+的优化条件为:水样浓度3 g/L、流速4.2 BV/h,该条件下的动态吸附量为12.42 mg/g,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吸附等温线 动力学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氟化物沉淀法净化工业硫酸锰液中的钙和镁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瑾 王文华 +1 位作者 曹军瑞 寇希元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7-81,共5页
采用NaF沉淀剂实现了对工业硫酸锰中钙、镁离子的有效净化,探讨了PAM对沉淀物沉降性能的改善作用,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PAM的添加缩短了CaF2和MgF2的沉降时间,各反应条件对钙、镁去除效果的影响程度... 采用NaF沉淀剂实现了对工业硫酸锰中钙、镁离子的有效净化,探讨了PAM对沉淀物沉降性能的改善作用,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PAM的添加缩短了CaF2和MgF2的沉降时间,各反应条件对钙、镁去除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NaF过量系数>pH>温度,其最佳反应条件为:pH=6.3、NaF过量系数2.0、温度75℃,钙去除率和镁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1.64%、94.75%,与模型的预测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硫酸锰 氟化钠 净化 沉淀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酿酒酵母中S-腺苷甲硫氨酸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瑾 张晓青 +3 位作者 张爱君 司晓光 王树勋 曹军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95-301,共7页
提取酿酒酵母中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的传统工艺多采用高浓度高氯酸或有机溶剂作为提取剂,本研究以较低浓度盐酸为提取液并辅以超声波破碎细胞壁,可降低有机溶剂用量和操作危险性。首先以酿酒酵母干菌体为原料... 提取酿酒酵母中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的传统工艺多采用高浓度高氯酸或有机溶剂作为提取剂,本研究以较低浓度盐酸为提取液并辅以超声波破碎细胞壁,可降低有机溶剂用量和操作危险性。首先以酿酒酵母干菌体为原料提取胞内SAM,比较高氯酸、乙酸乙酯-硫酸及不同浓度盐酸的提取效果,筛选出最适的提取液,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超声辅助提取SAM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选取0.01 mol/L盐酸为提取液;各因素对SAM提取量的影响顺序为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时间间隔;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314 W、超声时间4.1 min、料液比1∶27(g/mL),此时SAM提取量为66.56 mg/g,与预测值相差0.98%,SAM提取率可达92.1%。因此,该优化工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腺苷甲硫氨酸 超声法 响应面分析 提取工艺优化 酿酒酵母
下载PDF
藻基EM菌剂在黑臭水体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司晓光 张晓青 +2 位作者 成玉 杜瑾 曹军瑞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1年第4期55-58,共4页
为了验证藻基EM菌剂在黑臭水体处理中的效果,在采用A2O工艺的菌剂验证平台中进行试验,控制进水流量为1 L/h,好氧池间隔2 h曝气2 h,分别投加EM菌剂和藻基EM菌剂对黑臭水进行处理,30 d后,采用藻基EM菌剂处理的黑臭水体中COD去除率为90.9%,... 为了验证藻基EM菌剂在黑臭水体处理中的效果,在采用A2O工艺的菌剂验证平台中进行试验,控制进水流量为1 L/h,好氧池间隔2 h曝气2 h,分别投加EM菌剂和藻基EM菌剂对黑臭水进行处理,30 d后,采用藻基EM菌剂处理的黑臭水体中COD去除率为90.9%,NH_(3)-N去除率为68.0%,TN去除率为52.5%,TP去除率为87.6%,而对应采用EM菌剂处理的黑臭水体中COD去除率为62.4%,NH_(3)-N去除率为51.9%,TN去除率为43.7%,TP去除率为53.8%,表明藻基EM菌剂对人工黑臭水体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EM菌剂 黑臭水体 水处理
下载PDF
内循环式铁碳微电解/H_(2)O_(2)耦合工艺处理多晶硅有机废水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瑾 姜天翔 +3 位作者 曹军瑞 谢宝龙 马宇辉 王勋亮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5,共8页
针对铁碳微电解反应中填料易板结及处理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增加内循环装置改进反应器结构,同时将铁碳微电解与H2O2进行工艺耦合,用于处理多晶硅有机废水,考察了Fe-C投加量、初始p H值、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针对铁碳微电解反应中填料易板结及处理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增加内循环装置改进反应器结构,同时将铁碳微电解与H2O2进行工艺耦合,用于处理多晶硅有机废水,考察了Fe-C投加量、初始p H值、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工艺条件对多晶硅有机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大小为:铁碳投加量>反应时间>H2O2投加量>初始p H值,其最适宜工艺条件为:铁碳投加量250 g·L^(-1),初始p H值2.8,H2O2投加量112 m L·L^(-1),反应时间83 min,该反应条件下COD的去除率为71.26%。铁碳/H2O2降解多晶硅有机废水COD的动力学回归方程为Y=0.5273X-0.6347,降解COD的速率常数为0.5273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有机废水 铁碳微电解 内循环 H_(2)O_(2) 动力学
下载PDF
含镍电镀废水在线循环处理工程实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瑾 曹军瑞 +2 位作者 谢宝龙 司晓光 陈希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119,共4页
以福建某电镀企业废水为处理对象,开发了以离子交换和铁基催化氧化为核心的含镍电镀废水处理集成技术,通过在线循环处理的工艺模式,处理出水水质不仅能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3的标准,而且可回用于电镀生产线,回... 以福建某电镀企业废水为处理对象,开发了以离子交换和铁基催化氧化为核心的含镍电镀废水处理集成技术,通过在线循环处理的工艺模式,处理出水水质不仅能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3的标准,而且可回用于电镀生产线,回收的硫酸镍还可作为电镀原料。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系统运行稳定,抗负荷冲击能力强,污染物处理效率高,实现了水资源的在线循环利用与硫酸镍的回收,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镍电镀废水 离子交换 铁基催化氧化
下载PDF
三种微藻对城市二级出水脱氮除磷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晓青 司晓光 +2 位作者 成玉 邱金泉 曹军瑞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140-145,共6页
利用污水培养微藻可去除废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又可以实现生物质生产的耦合。以城市二级出水做为培养基,选取了小球藻(Chlorella sp.)、栅藻(Scenedesmus sp.)、螺旋藻(Spirulina sp.)为实验藻种,考察3种微藻的生长特性和脱氮除磷的能... 利用污水培养微藻可去除废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又可以实现生物质生产的耦合。以城市二级出水做为培养基,选取了小球藻(Chlorella sp.)、栅藻(Scenedesmus sp.)、螺旋藻(Spirulina sp.)为实验藻种,考察3种微藻的生长特性和脱氮除磷的能力。结果表明,所选的藻种在模拟二级出水中都能较好生长,其中栅藻的生物量高于小球藻和螺旋藻,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328 g·L^(-1)、0.264 g·L^(-1)、0.192 g·L^(-1),比生长速率为0.226 d^(-1)、0.213 d^(-1)、0.197 d^(-1)。栅藻的油脂产量达97.35 mg·L^(-1),高于其他两种微藻。3种微藻对模拟二级出水都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能,TP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TN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利用3种微藻均可达到对二级出水的深度脱氮除磷和生物质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二级出水 生长特性 油脂产量 脱氮除磷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育及发酵罐放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司晓光 张晓青 +2 位作者 杜瑾 张爱君 曹军瑞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0年第1期34-37,共4页
以产微生物絮凝剂的芽孢杆菌DHS-63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系统进行诱变,经筛选及稳定性分析得到一株遗传稳定的突变株A265,摇瓶发酵絮凝剂产量达到1.08 g·L-1,比出发菌株提高12.9%。对该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试... 以产微生物絮凝剂的芽孢杆菌DHS-63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系统进行诱变,经筛选及稳定性分析得到一株遗传稳定的突变株A265,摇瓶发酵絮凝剂产量达到1.08 g·L-1,比出发菌株提高12.9%。对该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试验,10 L发酵罐絮凝剂产量为1.64 g·L-1,发酵时间48 h,比出发菌株缩短了10 h;70 L发酵罐絮凝剂产量为1.55 g·L-1,发酵时间44 h,比10 L发酵罐发酵时间缩短了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 育种 发酵罐 放大试验
下载PDF
废利乐包资源化回收铝及制备活性炭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宇辉 曹军瑞 +3 位作者 姜天翔 王勋亮 赵瑾 谢宝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631-636,共6页
将废利乐包热解并对获得的热解炭和铝箔进行分拣,再以热解炭为原料,K 2CO 3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热重差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G DTA-FTIR)联用对废利乐包的热解特性进行分析,采用自动气体吸附仪测定活性炭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采用... 将废利乐包热解并对获得的热解炭和铝箔进行分拣,再以热解炭为原料,K 2CO 3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热重差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G DTA-FTIR)联用对废利乐包的热解特性进行分析,采用自动气体吸附仪测定活性炭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采用FTIR对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利用TG-FTIR联用研究了活性炭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废利乐包中的纸和聚乙烯分别在365和490℃发生热解,铝箔则在664℃时熔化,填充剂CaCO 3在720℃发生分解。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分别为1215 m 2 g和0.768 cm 3 g,其表面官能团主要为C=O、C—O—C和脂肪族C—H。热解炭本身含有的CaCO 3在740℃分解生成CO 2,CO 2会氧化刻蚀炭基体进行造孔;820℃之后熔融的K 2CO 3也会与炭基体反应生成CO并造成炭的损耗,上述2个过程均参与了活性炭的活化造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利乐包 铝回收 活性炭 热解特性 活化机理
下载PDF
一株耐铅菌株NY-3的分离鉴定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晓青 杜瑾 +3 位作者 曹军瑞 司晓光 张爱君 任华峰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8年第6期783-788,共6页
目的:以天津滨海近岸沉积物为材料,进行耐铅优势菌株的分离鉴定,探讨影响菌株铅吸附的因素。方法:通过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考察pH值、吸附剂投加量、Pb^(2+)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不同条件下菌株... 目的:以天津滨海近岸沉积物为材料,进行耐铅优势菌株的分离鉴定,探讨影响菌株铅吸附的因素。方法:通过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考察pH值、吸附剂投加量、Pb^(2+)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不同条件下菌株对Pb^(2+)的吸附效果。结果:分离出一株耐铅菌株NY-3,鉴定为Oceanimonas sp.,菌株最大耐Pb^(2+)浓度为300 mg/L。在pH值为6、菌体投加量1 g/L、Pb^(2+)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吸附时间为60 min,菌株对Pb^(2+)的吸附率达94.16%。NY-3对Pb^(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R^2=0.9978),动力学数据拟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97)。结论:菌株NY-3对铅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可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铅优势菌株 分离鉴定 生物吸附 动力学
下载PDF
含镍电镀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旭楠 谢宝龙 +3 位作者 陈希 马晓蕾 王勋亮 曹军瑞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0年第7期14-18,共5页
近年来,随着电镀行业的蓬勃发展,废水排放量随之激增。电镀废水排放量大、重金属含量高、酸碱度高和有机物难降解的现状使得对其的处理成为一大热点和难点。以泉州某电镀厂镀镍生产线实际清洗废水为处理对象,设计了由平板膜过滤、离子... 近年来,随着电镀行业的蓬勃发展,废水排放量随之激增。电镀废水排放量大、重金属含量高、酸碱度高和有机物难降解的现状使得对其的处理成为一大热点和难点。以泉州某电镀厂镀镍生产线实际清洗废水为处理对象,设计了由平板膜过滤、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重金属、催化氧化处理COD及反渗透处理多余盐类组成的工艺路线,并在当地开展实际工程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运行,对随机7 d内的出水指标进行考察,所有指标均符合排放标准。经富集后水中硫酸镍浓度为43. 7 g/L,成功回用于电镀工艺实现了重金属镍的循环利用。经系统处理后的出水可直接回用于电镀清洗工艺,对产品质量无影响。该工艺处理效果明显且稳定性较好,成功地实现了重金属的回收及电镀废水的近零排放,具有较好的大规模工程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废水 平板膜 离子交换树脂 催化氧化 反渗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