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吴勤 杨春林 +1 位作者 陆瑶瑶 曹冬蕾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9期1026-1031,共6页
目的 观察手术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招募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启东市中医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Ologen胶原基质植入组(接受手术切除联合Ologen胶原基质植入治疗,90例145眼... 目的 观察手术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招募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启东市中医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Ologen胶原基质植入组(接受手术切除联合Ologen胶原基质植入治疗,90例145眼)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接受手术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90例147眼)。比较两组治疗后屈光状态、泪膜功能、舒适度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泪膜破裂时间(BUT)呈上升趋势,角膜散光度(CA)呈下降趋势,两组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Ologen胶原基质植入组UCVA、BUT低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CA高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在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痛、球结膜充血4个维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的舒适度评分显著优于Ologen胶原基质植入组(P<0.05)。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快于Ologen胶原基质植入组[(2.85±1.06)d vs (3.04±0.31)d;t=2.073,P=0.039]。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Ologen胶原基质植入组(98.64%vs 93.10%;χ^(2)=5.678,P=0.017),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更低(0.00%vs 4.14%;χ^(2)=4.325,P=0.038)。结论 手术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优于手术切除联合Ologen胶原基质植入治疗,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ogen胶原基质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 屈光状态 翼状胬肉切除术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虹膜炎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曹冬蕾 吴勤 +1 位作者 刘建伟 杨春林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4期139-142,共4页
目的分析综合疗法对急性虹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眼科收治的急性虹膜炎患者50例,根据患者入院诊治顺序均分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实施综合疗法(在对照组... 目的分析综合疗法对急性虹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眼科收治的急性虹膜炎患者50例,根据患者入院诊治顺序均分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实施综合疗法(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蒲地蓝口服液中成药雾化机雾化熏蒸方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持续时间、炎症因子水平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眼红、眼痛、畏光、视力下降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1、2、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00%、4.00%和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为(7.18±1.12)mg/L,白细胞介素-6为(0.40±0.08)ng/L,白细胞介素-8为(0.32±0.05)ng/mL,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6、4.854、4.650,P<0.05)。结论予以急性虹膜炎患者综合疗法,效果明显,可缩短症状持续时间,也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复发率,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疗法 急性虹膜炎 临床疗效 炎症因子 复发率
下载PDF
中原仰韶文化中晚期农业组织模式初探——以郑州地区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冬蕾 王灿 +1 位作者 顾万发 吕厚远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43,共13页
居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区域之一,仰韶文化中晚期是该区聚落与社会组织结构稳定发展并开启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揭示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对深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 居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区域之一,仰韶文化中晚期是该区聚落与社会组织结构稳定发展并开启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揭示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对深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郑州地区10处遗址的区域性考古调查和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发现粟黍旱作农业是该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生业经济的主体,野生植物资源已属零星采集的范畴。成熟的定居农业社会已经稳固地建立起来,且不同地貌单元遗址间具有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平原地区,大型遗址的农业可能属于“自产自消(消费)”的运行模式,但不排除与区域内其他农业聚落进行农作物贸易交流的可能性;在台塬地区,农业生产很可能集中于中小遗址,大型遗址不会或仅有限地进行农耕,其消费的作物可能大多属于“外部供给”得来。这些有组织的农业生产以及作物流通与再分配活动,既表明大型聚落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又反映区域内聚落的功能分化和交流网络的形成,为人群和聚落间等级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促使仰韶中晚期郑州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原早期国家的最终勃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地区 仰韶文化 农业 植物考古 社会复杂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