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丕“清怨”诗风的源与流 被引量:3
1
作者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5,10,共6页
本文从文本形态、社会风尚、诗歌美学等角度分析了曹丕诗歌的“清”“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清”“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清怨”诗风的渊源和发展。
关键词 曹丕 “清怨”诗风 渊源 发展 诗歌
下载PDF
文本赋义:早期中国经典的阐释方式
2
作者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文本赋义是早期中国经典形成的基本路径。借助制度赋义、道德赋义和学术赋义,文本获得了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和学术阐释,成为知识体系、判断体系和学理体系。通过赋义,口传文本稳定为知识文本,知识文本确立为公共文本,公共文本强化为经... 文本赋义是早期中国经典形成的基本路径。借助制度赋义、道德赋义和学术赋义,文本获得了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和学术阐释,成为知识体系、判断体系和学理体系。通过赋义,口传文本稳定为知识文本,知识文本确立为公共文本,公共文本强化为经典文本。凝聚历史经验、价值认同、学理建构的早期文本,经过持续阐释成为传承知识的经验来源、衡量德行的价值依据、阐释学理的学术体系,凝聚为早期中国文化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文本赋义 经验阐释 价值阐释 学理阐释
下载PDF
孔子“正乐”与《诗经》歌本的形成
3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定了诗之四始,作为乐类的典范;三是清理了乐本中《雅》《颂》礼乐相错的形态,删除了大量重复的歌诗,实现了“《雅》《颂》各归其所”,以什相系歌辞。孔子正乐,是将鲁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可以弦歌的歌本,确定了今本《诗经》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正乐 乐正《雅》《颂》 乐本 歌本 删诗
下载PDF
早期中国公共秩序之建构
4
作者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 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的秩序形态,使之担负价值判断的职能,不断促成公共秩序的运行。两汉将孟子所总结的四端拓展为仁、义、礼、智、信五伦,依托天地自然秩序建构起人伦秩序的运行模式,阐释了公共伦理的基本逻辑,建构了公共秩序的评骘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秩序建构 道德认同 礼乐制度 公共秩序
下载PDF
文化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5
作者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依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民族差别在于文化而不在于种族。早期中国正是以文化的差异来区分华夷,并随着文化的趋同逐渐强调华夷共存。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诸胡皆出于华夏,因文化风俗不同而分途发展,由此明确了华夷为血缘共同体。十... 依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民族差别在于文化而不在于种族。早期中国正是以文化的差异来区分华夷,并随着文化的趋同逐渐强调华夷共存。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诸胡皆出于华夏,因文化风俗不同而分途发展,由此明确了华夷为血缘共同体。十六国与北魏皆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形成了华夷一体的观念,并通过隋唐的制度性建构深化了民族共同体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一体 十六国 华夏血缘 民族共同体 观念生成
下载PDF
昌谷风物与李贺歌诗的文本建构
6
作者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2期75-87,共13页
李贺二十七岁卒,其中二十一年都居于故乡昌谷。昌谷有连昌宫,元稹曾作《连昌宫词》,言唐明皇曾在连昌宫排练《霓裳羽衣曲》,李贺的音乐素养或成于连昌乐工。李贺故居对面的女几山,为唐人隐居、修仙的名山,相传有仙人居住,李贺歌行的神... 李贺二十七岁卒,其中二十一年都居于故乡昌谷。昌谷有连昌宫,元稹曾作《连昌宫词》,言唐明皇曾在连昌宫排练《霓裳羽衣曲》,李贺的音乐素养或成于连昌乐工。李贺故居对面的女几山,为唐人隐居、修仙的名山,相传有仙人居住,李贺歌行的神仙想象当得益于此。其中兰香神女的想象,是李贺建构神女形象的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故宅 连昌宫演乐 女几山 仙游想象 兰香神女 神女形象
下载PDF
论《大武》《武》《武宿夜》乐舞之不同
7
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武》与《大武》的关系,自《诗小序》将二者合而论之,后世经解常将二者混同,虽有诸多讨论《大武乐章》,却皆未能定诂。若从舞蹈史角度观察,《大武》流传于秦汉魏晋间,用于宗庙祭祀,皆有舞无歌。早期文献所载之《武》,为天子、诸侯通用... 《武》与《大武》的关系,自《诗小序》将二者合而论之,后世经解常将二者混同,虽有诸多讨论《大武乐章》,却皆未能定诂。若从舞蹈史角度观察,《大武》流传于秦汉魏晋间,用于宗庙祭祀,皆有舞无歌。早期文献所载之《武》,为天子、诸侯通用之乐,以六成为制,以象武德。《大武》为天子礼乐,以九变为乐制,以象周道。《白虎通》言周公合《酌》《象》为《大武》,故《武》与《大武》绝非同一乐舞。周宗庙祭祀的《武宿夜》,用于乐皇尸仪式,当为文王所作武乐。三者分别作于成王、武王、文王时,其用乐规格不同、舞蹈体制有别、施用礼仪各异,是三个不同的舞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武》 无歌辞 《武》 《武宿夜》 乐舞 乐制
下载PDF
由乐制转向礼制: 南北郊制度建构的学理来源
8
作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1-36,共6页
南北郊及郊祀制度原本源于乐制,在西汉进入礼制。冬至日大纵乐五日于南郊,以乐之六变风物而礼天神;夏至日大纵乐五日于北郊,以乐之八变风山川而祀地祇,由此形成了以音乐和顺阴阳的校乐、作乐及合乐制度。四时郊气各以乐舞相配,西汉亦转... 南北郊及郊祀制度原本源于乐制,在西汉进入礼制。冬至日大纵乐五日于南郊,以乐之六变风物而礼天神;夏至日大纵乐五日于北郊,以乐之八变风山川而祀地祇,由此形成了以音乐和顺阴阳的校乐、作乐及合乐制度。四时郊气各以乐舞相配,西汉亦转化为郊五帝的礼制。汉武帝在冬至日郊祀太一,即是杂采旧制而自为之。汉儒旧说见诸纬书,王莽托古改制,设南北郊以郊五帝,为汉确立了郊祀制度,其日渐重礼义而轻乐义,故后世多以礼制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书文本 二至日 大作乐 南北郊 大司乐
下载PDF
从乐教传统论《乐经》之形成与残佚 被引量:8
9
作者 付林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乐经》的形成,是商周雅乐体系的总结,其形式当是与《诗经》等相配的音乐形态,东周时期周室衰微,雅乐演奏渐次消散,至春秋末,已少见雅乐系统之演奏。孔子师生论乐重义理而轻演奏,使得《乐记》等儒门乐论开始形成,成为后代论乐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 《乐经》 乐记 乐教 孔子
下载PDF
《春秋纬》成书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栋梁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53-57,共5页
《春秋纬》的成书,并无专门考证,论者多依纬书之成书定谳。然《汉书.李寻传》所及"五经六纬"之名称,及《后汉书.张衡传》所言纬书成于"哀平之际"说,尚存诸多悬疑。考证《春秋纬》中所引新"五德终始说",... 《春秋纬》的成书,并无专门考证,论者多依纬书之成书定谳。然《汉书.李寻传》所及"五经六纬"之名称,及《后汉书.张衡传》所言纬书成于"哀平之际"说,尚存诸多悬疑。考证《春秋纬》中所引新"五德终始说",可以认定《春秋纬》当在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后为之,由刘歆与精通图谶的民间人士合著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书 《春秋纬》 成书 刘歆
下载PDF
论《乐纬》解乐模式及其思想背景 被引量:6
11
作者 付林鹏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1-9,共9页
《乐纬》是汉代重要音乐理论文献,广泛吸收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思想,融合术数,对乐理进行新阐释,其所形成的省风宣气、律气卦气、星占术数、凤凰来仪四种模式,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音乐理论,具有音乐史料价值;其中所体现的思维模式,更具有... 《乐纬》是汉代重要音乐理论文献,广泛吸收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思想,融合术数,对乐理进行新阐释,其所形成的省风宣气、律气卦气、星占术数、凤凰来仪四种模式,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音乐理论,具有音乐史料价值;其中所体现的思维模式,更具有思想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纬 术数 解乐模式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4
12
作者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7-52,共6页
大学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体系,总任务是要落实四个讲清楚,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理系统,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系统讲授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中所形成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 大学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体系,总任务是要落实四个讲清楚,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理系统,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系统讲授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中所形成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按照新文科建设中强调学科融合的思路,形成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基本学理和核心价值的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 学理建构 立德树人 时代要求 新文科建设
下载PDF
“妙象为意”与六朝画论的突破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甲子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46,共5页
自《易传》而出的"言—象—意"关系,形成了以"象"为基础的逻辑体系,将"象以尽意"、"言以明象"作为艺术表达的基本模式。其中的“象”并不单纯是言、意表达的一个载体,或者言、意关系的梁津,而是因它本身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 自《易传》而出的"言—象—意"关系,形成了以"象"为基础的逻辑体系,将"象以尽意"、"言以明象"作为艺术表达的基本模式。其中的“象”并不单纯是言、意表达的一个载体,或者言、意关系的梁津,而是因它本身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成为中国艺术逻辑建构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论 六朝 《易传》 逻辑体系 艺术表达 表意功能 艺术逻辑 “象”
下载PDF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60,共7页
考诸上古文献中的情志理论,"志"是指人具有道德预设、符合群体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是偏于个体感性体验的"情"的升华,对"情"具有约束作用。言志、谕志、观志、养志是先秦士人道德培养的重要手段。探寻传... 考诸上古文献中的情志理论,"志"是指人具有道德预设、符合群体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是偏于个体感性体验的"情"的升华,对"情"具有约束作用。言志、谕志、观志、养志是先秦士人道德培养的重要手段。探寻传世典籍中所蕴涵的"志",是时人阐释文献的主要内容。从《性自命出》的"始者近情,终者近义"、《孔子诗论》的"终而皆贤于其初者"来看,"诗言志"的本义在于"止乎礼义",是诗歌表达的外在尺度,与"诗缘情"所强调的内在情感这一动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情志说 止乎礼义
下载PDF
谶纬成为内学文献的学术机遇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战超 《北方论丛》 2018年第1期49-53,共5页
汉代文献分为内府所藏与外朝所掌,由此形成内学体系和外学体系,二者分立而又相互调适。内府所藏之书多不外示,王室可以通过内学体系掌握话语权、引导外学的调整,并以此掌控学术走向。外学通过学理与舆论来影响内学,彼此消长,推动两汉学... 汉代文献分为内府所藏与外朝所掌,由此形成内学体系和外学体系,二者分立而又相互调适。内府所藏之书多不外示,王室可以通过内学体系掌握话语权、引导外学的调整,并以此掌控学术走向。外学通过学理与舆论来影响内学,彼此消长,推动两汉学术的双向互动。谶纬作为西汉后期的经学阐释,因与阴阳方术融通而为新莽、更始及刘秀所用,遂为朝廷所重,而逐渐收归内学,成为东汉内学的经典文献而禁止外学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内学 经学 谶纬
下载PDF
军社之祀与《诗经》军征之诗的生成语境 被引量:7
16
作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出征宜社、战后报社、田猎献禽于社是两周军事行动中的祀社仪式,意在获得社主的护佑,能够保卫疆域不失。宜社受脤,表明将士受国之托,戮力报国;若不用命则戮于社。战后告社,胜则凯乐以奏,败则祓社以哭。田猎献禽,是以猎物血牲于方社,以... 出征宜社、战后报社、田猎献禽于社是两周军事行动中的祀社仪式,意在获得社主的护佑,能够保卫疆域不失。宜社受脤,表明将士受国之托,戮力报国;若不用命则戮于社。战后告社,胜则凯乐以奏,败则祓社以哭。田猎献禽,是以猎物血牲于方社,以祭祀社稷山川;同时烹庖于宗庙,以祭祀先公先祖。《诗经》中诸多军征之诗,当为军社祭祀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祀社 《诗经》 军征诗 生成语境
下载PDF
《九歌·山鬼》“祈雨于山川”考 被引量:8
17
作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6,共7页
祈雨于山川百源,是两周的常雩之礼,常通过祭祀山神的方式进行。周以有功于天下者命名山川,其寿终者为山神,夭伤者为山鬼,山神山鬼风里来雨里去,成为祈雨的对象。《高唐赋》《神女赋》皆言巫山神女自荐枕席于楚怀王,《山鬼》中山鬼抱怨... 祈雨于山川百源,是两周的常雩之礼,常通过祭祀山神的方式进行。周以有功于天下者命名山川,其寿终者为山神,夭伤者为山鬼,山神山鬼风里来雨里去,成为祈雨的对象。《高唐赋》《神女赋》皆言巫山神女自荐枕席于楚怀王,《山鬼》中山鬼抱怨的对象为灵修,在屈原赋中的灵修,是楚怀王以众巫之长祭祀神灵的身份,故《山鬼》当为楚怀王祈雨于巫山的娱神之辞,其祭义为祈雨于山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鬼》 山川之祀 祈雨于山川 祈雨之辞
下载PDF
论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0-115,共6页
唐宋之际宵禁制度一度被废弛,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直接原因是元宵灯节开禁所鼓舞的下层民众的娱乐需求,促使民间娱乐业初步繁荣。在此背景下,文化娱乐逐渐向着市民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推动了市民文... 唐宋之际宵禁制度一度被废弛,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直接原因是元宵灯节开禁所鼓舞的下层民众的娱乐需求,促使民间娱乐业初步繁荣。在此背景下,文化娱乐逐渐向着市民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形成,也导致了文学情趣的变化,成为宋元文学风尚转变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宵禁制度 废弛 市民文化
下载PDF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 被引量:6
19
作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共7页
两汉诗论家在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民歌的总结中提出了"诗缘事"说,强调诗歌的叙事功能,并在汉魏之际成为有影响力的诗学主张。但在魏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缘事"说不断消解,"诗缘情"的诗学观念... 两汉诗论家在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民歌的总结中提出了"诗缘事"说,强调诗歌的叙事功能,并在汉魏之际成为有影响力的诗学主张。但在魏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缘事"说不断消解,"诗缘情"的诗学观念逐渐形成,伴随着创作实践和文论建构同步繁荣,最终形成了中国诗歌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缘事 汉晋 形成 消解
下载PDF
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5,共9页
季札观乐,出于聘礼仪程。鲁襄公不享季札,由叔孙穆子主飨。以叔孙穆子对礼乐的精通和坚守,季札请观周乐,必合乎聘礼规格及仪程。故叔孙穆子使乐工演《风》、《雅》、《颂》,乃出乎飨燕礼之乐宾环节的"无筭乐",采用"为之... 季札观乐,出于聘礼仪程。鲁襄公不享季札,由叔孙穆子主飨。以叔孙穆子对礼乐的精通和坚守,季札请观周乐,必合乎聘礼规格及仪程。故叔孙穆子使乐工演《风》、《雅》、《颂》,乃出乎飨燕礼之乐宾环节的"无筭乐",采用"为之歌"则依照"房中乐"的弦歌方式。而季札"见舞",则出乎鲁之时禘礼。故今本《诗经》的次序,实本于鲁乐工演奏次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札观乐 聘礼 程序 诗经演奏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