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泊酚和琥珀胆碱对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食管胃屏障压的影响
1
作者 曹妍婷 张艳丽 +2 位作者 李昭 王思 赵诗斌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6,17,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过程中丙泊酚和琥珀胆碱对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和食管胃屏障压(BRP)的影响。方法:22例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参与了本研究,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和琥珀胆碱。应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HRM)监测LES压力和BRP的变化。结果:与...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过程中丙泊酚和琥珀胆碱对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和食管胃屏障压(BRP)的影响。方法:22例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参与了本研究,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和琥珀胆碱。应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HRM)监测LES压力和BRP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相比,丙泊酚增加呼气末(P<0.01,95%CI:3.24~9.27)和吸气末(P<0.05,95%CI:0.01~5.52)LES压力,差异有显著性。琥珀胆碱对呼气末LES压力没有影响,但使吸气末LES压力降低,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95%CI:-11.22~-2.28)。与基础值相比,应用丙泊酚后呼气末(P>0.05,95%CI:-3.71~4.07)及吸气末(P>0.05,95%CI:-3.86~4.84)BRP差异均无显著性。应用琥珀胆碱后,与基础值相比吸气末BRP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95%CI:-12.16~-3.71)。结论:丙泊酚显著增加LES压力,但对BRP无显著影响,不会增加胃内容物反流风险。琥珀胆碱显著降低吸气末LES压力和BRP,增加了胃内容物反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下括约肌 丙泊酚 琥珀胆碱
下载PDF
固态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曹妍婷 李成辉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44-246,共3页
误吸是全身麻醉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防止反流误吸的重要解剖屏障是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LES长约4cm,分别由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两个部分构成。内括约肌是远端食管平滑肌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在呼气末... 误吸是全身麻醉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防止反流误吸的重要解剖屏障是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LES长约4cm,分别由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两个部分构成。内括约肌是远端食管平滑肌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在呼气末维持LES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测压技术 外括约肌 横纹肌纤维 反流误吸 下食管括约肌 膈脚 高分辨率 SPHINCTER ESOPHAGEAL 麻醉诱导
下载PDF
Hunsaker喷射通气导管在喉显微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鲲鹏 李成辉 曹妍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1-622,共2页
喉显微外科手术已经逐步成为目前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的首选手术,因其部位特殊,手术医师常与麻醉医师争夺狭小的喉部空间,如术中通气方式不当会导致手术操作不便,从而增大手术难度,影响手术效果。上世纪60年代末期,喷射通气技术开始... 喉显微外科手术已经逐步成为目前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的首选手术,因其部位特殊,手术医师常与麻醉医师争夺狭小的喉部空间,如术中通气方式不当会导致手术操作不便,从而增大手术难度,影响手术效果。上世纪60年代末期,喷射通气技术开始引入临床。此后,各种不同特点的声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显微外科手术 麻醉医师 通气导管 喷射 喉部良性病变 应用 手术医师 手术操作
下载PDF
人胚胎主动脉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庄乾淑 张文健 +7 位作者 叶丽亚 刘虹麟 曹妍婷 成兰云 丁浩 娄晋宁 刘鹏 李建中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12年第2期85-92,共8页
目的研究人胚胎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分离、扩增及鉴定的方法,并评价其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为人胚胎血管来源EPCs作为干细胞技术治疗疾病的细胞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从14周龄流产人胚胎主动脉中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EPCs,用含... 目的研究人胚胎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分离、扩增及鉴定的方法,并评价其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为人胚胎血管来源EPCs作为干细胞技术治疗疾病的细胞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从14周龄流产人胚胎主动脉中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EPCs,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低血清培养基体外扩增培养EPCs。分离培养的EPCs鉴定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细胞的特异标志CD133、CD34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培养的EPCs应用VEGF进行诱导分化,并评价其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结果分离的人胚胎主动脉EPCs细胞表达EPCs的标志分子CD133、CD34和VEGFR2。EPCs在体外特定低血清培养条件下表现很强的增殖能力。培养的EPCs细胞经过VEGF诱导后,细胞表达CD133明显降低,表达vWF、CD31和ELAM-1增强,并且体外成管能力和摄取Ac-LDL能力增强,表明细胞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人胚胎早期主动脉的EPCs具有很好的体外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可作为EPCs治疗疾病的细胞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主动脉 细胞分离 细胞分化
下载PDF
意识指数对妇科腹腔镜患者麻醉深度监测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昭 曹妍婷 +1 位作者 王思 赵晶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323-326,339,共5页
目的:评价意识指数的2个监测指标,镇静指数(IOC1)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镇静水平的一致性,及伤害刺激敏感指数(IOC2)对镇痛水平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顺序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1年1月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监测BIS、IOC1及IOC2等... 目的:评价意识指数的2个监测指标,镇静指数(IOC1)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镇静水平的一致性,及伤害刺激敏感指数(IOC2)对镇痛水平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顺序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1年1月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监测BIS、IOC1及IOC2等指标,对IOC1、IOC2与BIS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IOC2对伤害刺激发生时镇痛水平监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例患者。患者入室时、睫毛反射消失、插管时、开始气腹、气腹结束、停药、呼之睁眼及拔管时的IOC1与BI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3、0.580、0.362、0.544、0.485、0.596、0.601和0.385(P<0.01);IOC2与BI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8(P>0.05),0.348(P<0.01),﹣0.088(P>0.05),0.528(P<0.01),0.400(P<0.01),0.408(P<0.01),0.473(P<0.01),0.118(P>0.05)。IOC2判断体动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7(P<0.05)。IOC2测量值为63时取得最佳灵敏度64%和特异度97%。结论:IOC1与BI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OC2能够较准确地监测伤害刺激发生时患者的镇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相关关系 疼痛监测 麻醉深度
下载PDF
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期间氧合状况、肺内分流率和炎性反应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卫霞 刘鲲鹏 +6 位作者 李昭 宋洁 曹妍婷 王稳 刘德若 郭永庆 李成辉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1-76,共6页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下侧卧位单肺通气(OLV)期间氧合状况、肺内分流率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25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9~81岁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侧卧位OLV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常规全身麻醉诱导.于麻醉诱导前平卧...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下侧卧位单肺通气(OLV)期间氧合状况、肺内分流率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25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9~81岁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侧卧位OLV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常规全身麻醉诱导.于麻醉诱导前平卧位吸空气时(T1),侧卧位后双肺通气(TLV)20min (T2)、OLV后15min(T3)、OLV后30min (T4)、OLV结束时(T5)和保持侧卧位恢复TLV后15min(T6)观察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同时在T2、T3、T4和T5分别抽取桡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0.5ml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在T2、T4、T5时间点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IL-6)、IL-8和IL-10的浓度.结果:与T1相比,T2~T5时SpO2降低,T4时显著下降(P<0.05),T6时SpO2显著高于T2.与T2相比,T3~T5的PaO2显著降低,T5时PaO2显著高于T3和T4;与T2相比,T3、T4的Qs/Qt显著增加,T5时显著低于T3和T4.无一例患者出现SpO2<90%、临时改双肺通气、或通气侧肺加用PEEP等情况.与T2相比,OLV结束时IL-6、IL-10显著升高,且升高水平与OLV时间正相关.结论:随着OLV时间延长,患者氧合状况和肺内分流率会逐渐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氧合 肺内分流率 炎性反应
下载PDF
缺氧-再氧化条件下血小板对白细胞-肝窦内皮细胞黏附及跨内皮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妍婷 娄晋宁 +3 位作者 张文健 叶丽亚 刘虹麟 李成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023-1027,共5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在缺氧-再氧化条件下对白细胞-肝窦内皮细胞间黏附和跨内皮迁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人肝窦内皮细胞(LSEC)经缺氧24h、复氧2h(HR)模拟肝脏缺血-再灌注(IRI)过程。将血小板和白细胞用荧光染料标记,通过荧光显微... 目的分析血小板在缺氧-再氧化条件下对白细胞-肝窦内皮细胞间黏附和跨内皮迁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人肝窦内皮细胞(LSEC)经缺氧24h、复氧2h(HR)模拟肝脏缺血-再灌注(IRI)过程。将血小板和白细胞用荧光染料标记,通过荧光显微镜、连续光谱荧光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黏附和迁移情况;通过抗体阻断实验分析相关细胞黏附分子。结果血小板在HR的LSEC上黏附明显增加,黏附的血小板的荧光强度为289.17±20.00,与正常培养组(142.10±7.5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PLT组中黏附的血小板明显促进白细胞在HR的LSEC上的黏附,与HR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0.71±23.47比186.39±17.96,P〈0.01),这种白细胞黏附分别被抗黏附分子糖蛋白Ⅰb(GPⅠb)、糖蛋白Ⅱb(GPⅡb)、糖蛋白Ⅲa(GPⅢa)、P-选择素(P-selectin)、CD3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的抗体阻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血小板位于白细胞与LSEC之间,介导白细胞与LSEC的黏附。HR+PTJT组添加的血小板抑制白细胞的跨内皮迁移,迁移白细胞的荧光强度为167.27±10.92,与HR组(227.79±16.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再氧化条件下,血小板黏附在肝窦内皮细胞表面,增加白细胞-内皮细胞的黏附,并抑制白细胞的跨内皮迁移,从而导致白细胞在肝脏血管内的扣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内皮细胞 白细胞 细胞黏附 再灌注损伤 肝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