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曹宇皎 谢红梅 +5 位作者 张守用 刘荣 李江宁 宋苹苹 韦丽宾 王春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82-86,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治疗的8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外弓支...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治疗的8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记录2组治疗后的矫治成功率、矫治疗程及拔牙间隙关闭时间,检测治疗前后X线头影与模型测量指标水平,并检测牙周组织培养上清液炎性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的矫治疗程及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矫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齿槽座角(ANB)、下齿槽座角(SNB)、上齿槽座角(SNA)、下中切牙-MP(L1-MP)、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与下中切牙长轴连线的距离(L1-NB)、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夹角(U1-SN)、上齿槽座点与上中切牙点至鼻根点连线的距离(U1-NA)以及覆盖(OJ)和覆牙颌(OB)水平低于治疗前,下颌角颏顶点连线与SN平面夹角(GoGn-SN)、上下中切牙角(U1-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ANB、L1-MP、L1-NB、U1-SN、U1-NA、OJ、OB以及TNF-α、IL-6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U1-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疗效显著,其对牙周微环境的刺激相对较小,可明显提高矫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支抗 错牙合 安氏Ⅱ类 牙周组织 炎症
下载PDF
改良粘接固位后牙种植义齿修复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曹宇皎 陈婉丽 +2 位作者 谢红梅 于阳阳 苏津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4-517,共4页
目的:考察改良粘接固位后牙种植义齿修复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近期影响。方法:纳入后牙缺陷的患者18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89)接受传统粘接固位,观察组(n=93)接受改良粘接固位,考察治疗后1年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牙槽骨高度和厚度... 目的:考察改良粘接固位后牙种植义齿修复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近期影响。方法:纳入后牙缺陷的患者18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89)接受传统粘接固位,观察组(n=93)接受改良粘接固位,考察治疗后1年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牙槽骨高度和厚度、粉红美观计分标准(pictorial view of pink esthetic score variables,PES)、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 PLI)、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 SBI)和患者对种植义齿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近和远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降低(P<0.05),牙槽骨高度和厚度明显增高(P<0.05),舒适程度、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固位功能、美观功能、PES、m PLI和m SB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改良粘接固位较传统粘接固位在稳定种植体的骨支持和降低细菌感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接固位 牙种植 义齿修复
下载PDF
不同固位方式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对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曹宇皎 谢红梅 +5 位作者 韩雪 夏霏 颜雅慧 田虹 张平平 王春媛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固位方式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对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74例,共102枚种植体,根据固位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50枚种植体)与对照组(37例,52枚种植体)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黏接固位种... 目的观察不同固位方式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对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74例,共102枚种植体,根据固位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50枚种植体)与对照组(37例,52枚种植体)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黏接固位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对照组采用螺丝固位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比较两组最后1次术后1年骨吸收量以及最后1次术后1年、2年改良菌斑指数(mPLI)分级和改良出血指数(mSBI)分级。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近中及远中骨吸收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mPLI分级、mSBI分级0级所占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mPLI分级和mSBI分级0级所占比例两组均较术后1年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mPLI分级、mSBI分级0级和1级所占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mPLI分级、mSBI分级2级和3级所占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改良黏接固位种植义齿修复后牙缺损效果明显,可稳定种植体骨支持,降低细菌感染,提高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黏接固位 螺丝固位 义齿 牙缺损 牙种植体 周围组织
下载PDF
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矫治后牙关系的PAR指数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宇皎 邵玶 +3 位作者 安晶涛 牟明奎 闫伟军 张敏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298-299,共2页
目的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 目的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牙齿错位与中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牙齿错位、咬合关系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AR分值能反映错严重程度,拔牙病例的错主要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较非拔牙病例重。拔牙矫治更有利于牙齿错位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PAR指数 拔牙/非拔牙
下载PDF
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曹宇皎 曹继飞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2期97-98,共2页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6例口腔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修复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局部义齿治疗,试验组采取正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6例口腔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修复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局部义齿治疗,试验组采取正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修复前进行牙齿矫正较为必要,采取正畸治疗进行牙齿矫正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修复 正畸治疗 局部义齿治疗 临床应用 效果
下载PDF
单孔腹腔镜下改良双钩疝针经皮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黎辉 曹斌 +6 位作者 曹宇皎 谢红梅 尹东剑 马顺茂 李燕书 王永辉 李燕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改良双钩疝针经皮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组,每组40例。其中A组行单孔腹腔镜下硬膜外针法经皮腹膜外结...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改良双钩疝针经皮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组,每组40例。其中A组行单孔腹腔镜下硬膜外针法经皮腹膜外结扎术,B组行单孔腹腔镜下单钩疝针法经皮腹膜外结扎术,C组行改良双钩疝针经皮腹膜外结扎术。观察3组手术情况、疼痛情况、家长满意度及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三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面部疼痛表情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B组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家长满意度分别为75.0%、77.5%与97.5%,A、B两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15.0%与2.5%,复发率分别为5.0%、5.0%与2.5%; 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下改良双钩疝针经皮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效果良好,手术时间短,术后家属满意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腹腔镜检查 单孔 改良双钩疝针 经皮腹膜外结扎术 儿童
下载PDF
PAR指数评价安氏Ⅲ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的矫治效果 被引量:7
7
作者 牟明奎 陆晓丽 +1 位作者 展望 曹宇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4-175,178,共3页
目的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结束的患者62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结果安氏Ⅲ类错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其中牙齿错位... 目的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结束的患者62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结果安氏Ⅲ类错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其中牙齿错位、反覆盖及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两组治疗后的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Ⅲ类错拔牙病例的错程度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和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病例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拔牙矫治更有利于咬合关系和中线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指数 疗效评价 安氏Ⅲ类错[牙合] 拔牙/非拔牙
下载PDF
关闭拔牙间隙时二种正畸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牟明奎 邵玶 曹宇皎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7-349,共3页
目的对滑动直丝弓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对比研究传统方丝弓的关闭间隙技术,探讨适合的矫治程序,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或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目的对滑动直丝弓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对比研究传统方丝弓的关闭间隙技术,探讨适合的矫治程序,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或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研究组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对照组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对两组关闭间隙前后的X线头颅片分别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节省支抗上略有差别,研究组治疗后上中切牙平均伸长0.5mm,对照组平均伸长1.4mm,经统计学检验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治疗后上中切牙转矩平均减少5.0°,对照组转矩平均减少8.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每次复诊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平均少6.5分钟,平均疗程前者比后者短15周,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滑动直丝弓技术拔牙病例的磨牙支抗需求略多于标准方丝弓技术,但有利于维持前牙覆和切牙位置。同时临床治疗时间较短,操作较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丝弓 滑动法 支抗 错
下载PDF
用PAR指数评价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牟明奎 李瑛 +3 位作者 邵玶 邢军 展望 曹宇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969-971,共3页
目的:采用PAR指数对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直丝弓或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结束的患者74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根据是否拔牙及治疗前相同的PAR总分值将患者配对分为直丝弓组和... 目的:采用PAR指数对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直丝弓或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结束的患者74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根据是否拔牙及治疗前相同的PAR总分值将患者配对分为直丝弓组和方丝弓组,每组37人,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直丝弓组咬关系的PAR及总分数低于方丝弓组(P〈0.05)且直丝弓组平均疗程缩短4.2个月。结论:应用直丝弓技术疗程短,矫治结果优于方丝弓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指数 疗效评价 直丝弓矫治器 方丝弓矫治器
下载PDF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牟明奎 李瑛 +2 位作者 邵玶 展望 曹宇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5期688-690,共3页
目的: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疗效。结果:MEAW技术矫... 目的: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疗效。结果: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建。通过A点的前移,下磨牙的直立和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和前牙覆盖关系明显改善。下前牙舌向移动和升高,平面变平。结论:MEAW可以有效矫治恒牙初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曲方丝弓 恒牙初期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前牙反
下载PDF
方丝弓一步和两步关闭曲法的比较分析
11
作者 牟明奎 邵玶 曹宇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对标准方丝弓矫治器关闭间隙的二种方法,即一步和两步关闭曲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配对设计,对2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轻、中度前突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应用杭州爱丽斯方丝弓矫治器的病例,分两组分别采用一步关... 目的对标准方丝弓矫治器关闭间隙的二种方法,即一步和两步关闭曲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配对设计,对2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轻、中度前突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应用杭州爱丽斯方丝弓矫治器的病例,分两组分别采用一步关闭曲法和两步关闭曲法关闭拔牙间隙,对两组关闭间隙前后的X线头颅片分别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两步法在节省支抗上略优于一步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步法在时间上要明显短于两步法,在维持前牙覆(牙合)及前牙转距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一步关闭曲法在标准方丝弓临床应用中可能会更易被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丝弓 一步法 两步法 支抗 错[牙合]
下载PDF
改良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患者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邓琪 邵玶 +1 位作者 安晶涛 曹宇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探讨Twin 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错[牙合]治疗前后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的安氏Ⅱ’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0~13岁。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评价... 目的探讨Twin 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错[牙合]治疗前后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的安氏Ⅱ’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0~13岁。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0例患者经过6~12个月(平均8个月)的治疗,面形改善明显,并获得Ⅰ类磨牙关系,并牙覆盖由6.8mm变为2.0mm,覆[牙合]由6.0mm变为1.2mm。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中下颌骨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矫治的总变化中,骨性改变占覆盖总变化的47.9%,占磨牙关系总变化的48.9%;上下颌平面角无显著变化,但上下耠平面角发生顺时针的旋转,下面高的增加具有显著差异。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于生长期的安氏Ⅱ’错[牙合]可以产生显著的生长改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Ⅱ’错[牙合] 生长改良
下载PDF
改良唇挡单侧扩弓后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变化的CBCT研究
13
作者 王云军 王云娥 +3 位作者 刘婧 赵伟伟 王静 曹宇皎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207-211,共5页
目的研究改良唇挡单侧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的变化。方法对年龄在12~16岁应用改良唇挡完成单侧扩弓的18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扩弓前后的CBCT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裂侧... 目的研究改良唇挡单侧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的变化。方法对年龄在12~16岁应用改良唇挡完成单侧扩弓的18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扩弓前后的CBCT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裂侧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均降低,其中尖牙变化量最大(P<0.01),尖牙颊侧骨开裂的患者增多。第一、第二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在釉牙骨质界下4mm、6mm处厚度增加,尖牙颊侧在6mm处骨厚度增加(P<0.01),在4mm处骨厚度减少(P<0.05),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减少。结论唇挡扩弓后,裂侧牙齿颊侧牙槽骨的高度降低,厚度增加。对于裂侧尖牙正畸治疗前后的牙周状况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唇挡 牙槽骨高度 牙槽骨厚度 CBCT
下载PDF
龈沟液MUC-4、HIF-1α、MCP-1与种植体周围炎ISQ值的关系及联合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宇皎 谢红梅 +6 位作者 田虹 李江宁 刘荣 夏霏 颜雅慧 韦丽宾 韩雪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6期992-995,999,共5页
目的 探讨龈沟液黏蛋白-4(MUC-4)、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种植体周围炎(PI)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的关系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口腔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4例因牙... 目的 探讨龈沟液黏蛋白-4(MUC-4)、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种植体周围炎(PI)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的关系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口腔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4例因牙列缺损行种植修复患者,其中PI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的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ISQ值、龈沟液MUC-4、HIF-1α、MCP-1水平,分析各指标及其联合检测与ISQ值的关系及对PI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龈沟液MUC-4低于对照组,HIF-1α、MCP-1高于对照组,ISQ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龈沟液MUC-4与ISQ值呈正相关,HIF-1α、MCP-1与ISQ值呈负相关(P<0.05);龈沟液MUC-4、HIF-1α、MCP-1联合诊断PI的AUC为0.900(95%CI:0.826~0.950),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82.35%,大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以获取的截断值为界分为低水平与高水平,龈沟液MUC-4低水平患者发生PI的危险度是高水平患者的3.044倍;HIF-1α、MCP-1高水平患者发生PI的危险度是分别是低水平患者的2.008倍、2.400倍。结论 龈沟液MUC-4、HIF-1α、MCP-1与ISQ值显著相关,会显著增加PI风险,且联合检测能取得相对可靠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稳定系数 黏蛋白-4 低氧诱导因子-1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兴涛 邵玶 曹宇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51-453,457,共4页
目的:探讨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6例15~21岁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及牙齿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按照Spee曲线深度不同分为3组,分析组间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覆牙合,覆盖,... 目的:探讨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6例15~21岁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及牙齿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按照Spee曲线深度不同分为3组,分析组间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覆牙合,覆盖,下切牙、下颌第二磨牙的倾斜情况,前下面高以及前下面高与前面高之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Spee曲线越深,则覆牙合越深,覆盖越大,前下面高越小,下切牙越直立,下颌第二磨牙越前倾、高度越低,以及前下面高占前面高的比值越小。结论: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均密切相关,在正畸诊断以及矫治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e曲线 牙颌面形态 头影测量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汉族青少年第三磨牙牙龄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雅琨 邵玶 +1 位作者 刘冰 曹宇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46-48,53,共4页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汉族青少年第三磨牙牙龄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应用Demirjian(以下简称"D"法)法测定571例哈尔滨地区年龄在7~24周岁汉族青少年的第三磨牙发育情况,其中男201例,女370例。对不同性别第三磨牙发育程度与生理年龄之...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汉族青少年第三磨牙牙龄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应用Demirjian(以下简称"D"法)法测定571例哈尔滨地区年龄在7~24周岁汉族青少年的第三磨牙发育情况,其中男201例,女370例。对不同性别第三磨牙发育程度与生理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D法分期为A期时,不同性别第三磨牙的发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女性发育早于男性。在D法分期为H期时,不同性别第三磨牙的发育程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女性发育完成早于男性。Spearrman相关分析表明:男性、女性及总体样本的第三磨牙发育程度与年龄均有相关性,男性r=0.838,P=0.000;女性r=0.881,P=0.000;总体r=0.865,P=0.000;女性相关系数略高于男性。结论哈尔滨地区汉族青少年第三磨牙的发育具有增龄性变化,可以利用第三磨牙发育状况对个体生长发育作出评价,为临床治疗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磨牙 青少年 牙龄 年龄
下载PDF
安氏Ⅱ1错拔牙与非拔牙组前后颅面硬组织的极坐标分析
17
作者 曹宇皎 李燕 +4 位作者 郭海云 苏津蕊 杨晓昀 于阳阳 韦丽宾 《当代医学》 2016年第4期3-5,共3页
目的运用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评价安氏II1错拔牙与非拔牙组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安氏II1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牙组治与非拔牙组,各30例,用极坐标测量方法分析面部硬组织变化特征。结果治疗后,拔牙组上齿槽座点(ρA)、... 目的运用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评价安氏II1错拔牙与非拔牙组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安氏II1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牙组治与非拔牙组,各30例,用极坐标测量方法分析面部硬组织变化特征。结果治疗后,拔牙组上齿槽座点(ρA)、下齿槽座点(B)、颏前点(Po)、颏顶点(Gn)、颏下点(Me)、下颌角点(Go)分别为(58.50±2.91)mm、(78.98±4.95)mm、(85.03±4.85)mm、(88.48±4.45)mm、(87.18±5.65)mm、(58.73±5.35)mm;非拔牙组ρA、B、Po、Gn、Me、Go分别为(58.82±3.66)mm、(79.22±5.43)mm、(87.43±5.95)mm、(88.30±5.74)mm、(86.53±5.44)mm、(57.88±5.24)mm,均比治疗前有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颏前点(θPo)、颏顶点(Gn)、颏下点(Me)分别为(68.04±4.88)°、(72.80±3.67)°、(75.57±2.95)°;非拔牙组分别为(71.03±5.62)°、(76.31±3.74)°、(77.44±3.1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组会影响上颌骨向前的生长量,使下颌平面相对于前颅底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错 极坐标分析 颅面硬组织
下载PDF
上前牙轴向夹角和牙槽骨垂直距离的螺旋CT测量与种植应用分析
18
作者 韦丽宾 王璞 +4 位作者 赵云转 于阳阳 陈晨 杨英军 曹宇皎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263-265,共3页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上前牙的轴向夹角和牙槽骨垂直距离,可为种植提供所需数据。方法应用美国GE LightSpeed VCT扫描60例患者的上颌骨,按照不同的牙位,可以分为3个组别,即中切牙分组、侧切牙分组及尖牙分组。对上前牙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上前牙的轴向夹角和牙槽骨垂直距离,可为种植提供所需数据。方法应用美国GE LightSpeed VCT扫描60例患者的上颌骨,按照不同的牙位,可以分为3个组别,即中切牙分组、侧切牙分组及尖牙分组。对上前牙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及和牙槽骨垂直距离进行测量。结果中切牙分组和侧切牙分组的轴向夹角均显著小于尖牙分组(P<0.01),中切牙分组、侧切牙分组、尖牙分组牙槽骨垂直距离依次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前牙区的轴向夹角以尖牙分组角度为最大,侧切牙分组角度为最小,角度大多<20°;牙槽骨垂直距离以尖牙分组最大,侧切牙分组为最小,为20 mm左右,上前牙美学区种植前可针对不同牙位应进行详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种植 上颌前牙区 牙槽骨
下载PDF
应用极坐标分析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的牙齿变化
19
作者 曹宇皎 董自平 +4 位作者 张敏 营杰 杨晓昀 于晓峰 韦丽宾 《中国民康医学》 2015年第15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评价安氏Ⅱ1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错青少年患者40例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每组各20例。拔牙组患者实施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治疗,非拔牙组患者实施安氏Ⅱ1错非拔牙矫治治... 目的:探讨运用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评价安氏Ⅱ1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错青少年患者40例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每组各20例。拔牙组患者实施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治疗,非拔牙组患者实施安氏Ⅱ1错非拔牙矫治治疗,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应用极坐标测量方法,分析牙齿变化特征。结果:拔牙组患者的上齿槽缘点(θSpr)、上中切牙点(UI)均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拔牙组患者的ρUI、下中切牙点(Li)均增大,θSpr、UI、Li、下齿槽缘点(Id)均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ρUI、Li、θUI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矫治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安氏Ⅱ1错,主要改变在于牙齿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坐标分析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 拔牙与非拔牙
下载PDF
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黎辉 曹宇皎 +1 位作者 黄军华 刘俊峰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对体外诱导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成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表型及功能进行检测,并与骨髓来源的DC进行比较。方法:分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通过添加25 ng.ml-1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25 ng.ml-1的白细... 目的:对体外诱导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成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表型及功能进行检测,并与骨髓来源的DC进行比较。方法:分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通过添加25 ng.ml-1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25 ng.ml-1的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DC,分别从细胞形态、表型以及功能3个方面对其进行检测,并与骨髓来源的DC进行比较。结果:小鼠脾脏来源的DC经磷酸脂多糖(LPS)刺激成熟后其表面显示出明显的树枝状突起,高表达CD11c、CD86及MHC-Ⅱ类分子,并具有极强的刺激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其特征与骨髓来源的DC相差无几。结论: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能够被诱导为具有正常形态、表型、功能的DC,为DC的功能研究以及进一步制备相应的肿瘤疫苗提供又一可靠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骨髓 树突状细胞 诱导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