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曹崇艳 董永丽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目的:探究高蛋白饮食模式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营养科就诊,且接受医学减重治疗的93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肥胖患者行高蛋白饮食和体育锻... 目的:探究高蛋白饮食模式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营养科就诊,且接受医学减重治疗的93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肥胖患者行高蛋白饮食和体育锻炼、行为干预,收集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体重、身高、腰围、臀围指标,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体质指数(BMI)、腰臀比以及血清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后,患者BMI及腰臀比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干预6个月改善情况优于1个月。另外,干预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FPG及FINS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6个月后,下降水平更为显著(P<0.05)。结论:对肥胖患者实施高蛋白饮食联合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体重,改善患者中心性肥胖情况和糖脂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蛋白饮食 肥胖 体重 糖脂代谢
下载PDF
针灸拔罐综合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范肃 张振宇 +3 位作者 潘珺俊 曹崇艳 魏军 王清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0,93,共4页
目的:明确针灸拔罐综合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探讨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案并为其提供较可靠的证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性肥胖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取... 目的:明确针灸拔罐综合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探讨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案并为其提供较可靠的证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性肥胖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取针灸拔罐+饮食运动综合干预疗法,对照组采取单纯饮食运动干预疗法,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以临床有效率、体质指数(BMI)、腰围、体质量下降率、腰围下降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表作为安全性性评价指标,明确针灸拔罐综合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纳入病例60例,脱落3例,最终纳入分析有效病例57例,试验28例,对照组29例,总体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试验组总体疗效较对照组为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BMI组内比较均呈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组内腰围比较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围差值比较,试验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体质量下降率组间比较,在疗程1、2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疗程3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腰围下降率组间比较,在疗程1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疗程2、3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拔罐综合疗法在改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体质量和腰围上疗效明确、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 脾虚湿阻型 针灸 拔罐
下载PDF
关于病案质量控制工作的思考
3
作者 桑志成 杨朝晖 +3 位作者 毛月琴 王海箭 张敏 曹崇艳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年第9期714-715,共2页
病案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质控部门是病案质量监测和控制的具体实施者。只有提高对病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加强质控建设,分析存在弊端,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环节控制,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才能推动病案质量控制工作的发展,使... 病案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质控部门是病案质量监测和控制的具体实施者。只有提高对病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加强质控建设,分析存在弊端,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环节控制,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才能推动病案质量控制工作的发展,使质控人员成为临床医师的真正助手,为医院发展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质量 病案 质量控制
下载PDF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曹崇艳 李力 +1 位作者 桑志成 毛月琴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可执行力。方法:采集骨科Ⅰ类手术有内置器材的病例资料4079份。根据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以及术后切口感染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 目的:探讨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可执行力。方法:采集骨科Ⅰ类手术有内置器材的病例资料4079份。根据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以及术后切口感染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内出现感染症状的病例占79.2%;足部位感染占29.2%,腰膝部位各占25%;深部感染率达到50%,腔隙感染率占37.5%;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达到37.5%,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占16.7%、围手术期用药选择不合理占50%,用药时间不合理占66.7%;结论:预防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三个关键点即无菌技术操作;改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依法管理、科学防控、关键在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感染 预防与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