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死圆口铜鱼的脾和肾病灶部位分离优势菌,进行纯化分离并开展生理生化鉴定、16S r DNA序列分析以及常用抗生素药物的药敏性筛选,以期丰富圆口铜鱼病害防治的基础资料。分离出的1株优势菌在BHI固体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的灰白色圆形菌...从濒死圆口铜鱼的脾和肾病灶部位分离优势菌,进行纯化分离并开展生理生化鉴定、16S r DNA序列分析以及常用抗生素药物的药敏性筛选,以期丰富圆口铜鱼病害防治的基础资料。分离出的1株优势菌在BHI固体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的灰白色圆形菌落,边缘整齐、不透明、稍隆起;序列长度为1 399 bp,与维氏气单孢菌的同源性为100%,与维氏气单孢菌(KT964297.1;KJ650080.1;KM362731.1)聚为一支,置信度99。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菌株为维氏气单孢菌。该菌株对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对利福平中度敏感,对新霉素等9种药物耐药。展开更多
分布于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和威宁县草海的鲫,系喀斯特山区彼此隔离的2个地理群体,为探明其遗传结构,探讨彼此间系统关系及遗传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其mt DNA 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普安鲫有919和921~927bp 8种序列长度类型,分...分布于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和威宁县草海的鲫,系喀斯特山区彼此隔离的2个地理群体,为探明其遗传结构,探讨彼此间系统关系及遗传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其mt DNA 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普安鲫有919和921~927bp 8种序列长度类型,分属27种基因型和14种单倍型;草海鲫有923~925bp 3种序列类型,分属11种基因型和6种单倍型;序列差异因碱基替换和缺失/插入不同所致。普安鲫是银鲫和鲫指名亚种及其所含3个亚类群的混生群体;草海鲫为鲫指名亚种2个亚类群的混合群体。普安鲫及其指名亚种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草海鲫及其指名亚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偏低,普安的银鲫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极低。研究表明,喀斯特山区2地理群体鲫具有群体组成复杂和母系来源多样的发育特点,因长期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和基因交流缺乏所造成的遗传漂变和进化速率差异,其基因型和单倍型呈明显地理分布格局,各群体间遗传分化严重。普安的银鲫系东北银鲫起源,遗传变异低,急需改善亲本质量。草海鲫因奠基者效应、瓶颈效应和遗传漂变导致其遗传多样性偏低。本研究丰富了喀斯特山区鱼类群体遗传学资料,为地方鲫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展开更多
为探讨长江和珠江流域野生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外形差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和框架测量数据,运用多元分析法比较了长江流域乌江沿河、锦江铜仁大眼鳜群体和珠江流域北盘江关岭大眼鳜群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铜仁段大眼鳜群体的眼...为探讨长江和珠江流域野生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外形差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和框架测量数据,运用多元分析法比较了长江流域乌江沿河、锦江铜仁大眼鳜群体和珠江流域北盘江关岭大眼鳜群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铜仁段大眼鳜群体的眼最小,沿河段大眼鳜群体的体型最薄,而关岭段大眼鳜群体的体型最厚,吻最短但尾柄最长。经数据标准化和参数选择后,12个性状参数的数据被用来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4.255%,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受体宽、尾柄形态、眼间距等性状参数的影响,而第2主成分主要受吻长和眼径大小的影响。应用逐步判别方法(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这3个群体的特征判别函数,其交互验证判别准确率为91.85%。在3个群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12项性状的差异系数(coefficient of difference,CD)均未达到1.28这一亚种分化临界值。长江流域乌江沿河和锦江铜仁大眼鳜群体的外形较为相似,而它们与珠江流域北盘江关岭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较大,但本研究3个群体的形态变异仍为同一物种下的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该变异还没有达到亚种变异水平。展开更多
文摘从濒死圆口铜鱼的脾和肾病灶部位分离优势菌,进行纯化分离并开展生理生化鉴定、16S r DNA序列分析以及常用抗生素药物的药敏性筛选,以期丰富圆口铜鱼病害防治的基础资料。分离出的1株优势菌在BHI固体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的灰白色圆形菌落,边缘整齐、不透明、稍隆起;序列长度为1 399 bp,与维氏气单孢菌的同源性为100%,与维氏气单孢菌(KT964297.1;KJ650080.1;KM362731.1)聚为一支,置信度99。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菌株为维氏气单孢菌。该菌株对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对利福平中度敏感,对新霉素等9种药物耐药。
文摘分布于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和威宁县草海的鲫,系喀斯特山区彼此隔离的2个地理群体,为探明其遗传结构,探讨彼此间系统关系及遗传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其mt DNA 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普安鲫有919和921~927bp 8种序列长度类型,分属27种基因型和14种单倍型;草海鲫有923~925bp 3种序列类型,分属11种基因型和6种单倍型;序列差异因碱基替换和缺失/插入不同所致。普安鲫是银鲫和鲫指名亚种及其所含3个亚类群的混生群体;草海鲫为鲫指名亚种2个亚类群的混合群体。普安鲫及其指名亚种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草海鲫及其指名亚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偏低,普安的银鲫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极低。研究表明,喀斯特山区2地理群体鲫具有群体组成复杂和母系来源多样的发育特点,因长期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和基因交流缺乏所造成的遗传漂变和进化速率差异,其基因型和单倍型呈明显地理分布格局,各群体间遗传分化严重。普安的银鲫系东北银鲫起源,遗传变异低,急需改善亲本质量。草海鲫因奠基者效应、瓶颈效应和遗传漂变导致其遗传多样性偏低。本研究丰富了喀斯特山区鱼类群体遗传学资料,为地方鲫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文摘为探讨长江和珠江流域野生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外形差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和框架测量数据,运用多元分析法比较了长江流域乌江沿河、锦江铜仁大眼鳜群体和珠江流域北盘江关岭大眼鳜群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铜仁段大眼鳜群体的眼最小,沿河段大眼鳜群体的体型最薄,而关岭段大眼鳜群体的体型最厚,吻最短但尾柄最长。经数据标准化和参数选择后,12个性状参数的数据被用来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4.255%,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受体宽、尾柄形态、眼间距等性状参数的影响,而第2主成分主要受吻长和眼径大小的影响。应用逐步判别方法(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这3个群体的特征判别函数,其交互验证判别准确率为91.85%。在3个群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12项性状的差异系数(coefficient of difference,CD)均未达到1.28这一亚种分化临界值。长江流域乌江沿河和锦江铜仁大眼鳜群体的外形较为相似,而它们与珠江流域北盘江关岭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较大,但本研究3个群体的形态变异仍为同一物种下的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该变异还没有达到亚种变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