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PA_2对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谷艳霞 王超 +6 位作者 陈钜涛 李婷婷 王俐婷 张杰 曹来伟 张兆辉 万芪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年第3期177-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LPA_2在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测最适缺氧时间:将PC12细胞分为6组,分别在三气培养箱中糖氧剥夺0、3、6、9、12、15 h。换高糖培养基普通培养箱中复氧24 h,MTT测细胞存活率;将PC12细胞分为5组:正... 目的探讨LPA_2在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测最适缺氧时间:将PC12细胞分为6组,分别在三气培养箱中糖氧剥夺0、3、6、9、12、15 h。换高糖培养基普通培养箱中复氧24 h,MTT测细胞存活率;将PC12细胞分为5组: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OGD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OGD+DMSO组)、缺血再灌注+LPA_2激动剂(Dodecylphosphate)组(OGD+激动剂组)、缺血再灌注+LPA_2抑制剂(H2L5186303)组(OGD+抑制剂组),缺氧最适时间后再复氧24 h,MTT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LPA_2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氧处理12 h是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适时间;缺血再灌注组与正常组比较LPA_2表达水平降低;激动剂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LPA2表达水平增高,p-akt表达水平增高。结论升高LPA_2表达水平可提高细胞的存活率,LPA_2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糖氧剥夺 溶血磷脂酸受体2 PC12细胞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俐婷 曹来伟 张兆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年第4期404-406,41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出血转化者70例,其余为无出血转化者70例,分析2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出血转化者70例,其余为无出血转化者70例,分析2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饮酒史及既往脑卒中病史的差异,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心房颤动病史、高血压病史的例数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而非出血转化组中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出血转化组(P<0.05),2组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糖尿病病史、饮酒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高空腹血糖水平(>6.1 mmol/l)、房颤病史、高血压病史是急性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总胆固醇(TC)是防止出血转化的一个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运动训练后大鼠脑梗死灶周围HMGCoAr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谭来勋 王俐婷 +1 位作者 曹来伟 莫延红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后大鼠脑梗死灶周围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r)的表达水平变化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将大脑中动脉闭塞致脑梗死的90只大鼠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对训练组和他...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后大鼠脑梗死灶周围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r)的表达水平变化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将大脑中动脉闭塞致脑梗死的90只大鼠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对训练组和他汀组进行运动训练;在制模后的3、7、14 d用横木行走试验评定大鼠运动功能;分别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每组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组织的HMGCoAr-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运动训练后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均增高,3、7和14 d 3次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制模后7、14 d,训练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值分别为(5.7±0.2)和(6.8±0.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6±0.2)和(5.1±0.3)分(P<0.05);他汀组运动功能评分在以上3个时间点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并在7、14 d均低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评分(P<0.05);3组脑梗死大鼠病灶周围HMGCoAr-mRNA(吸光度)和蛋白[阳性信号密度值(%)]水平均为14 d>7 d,7 d>3 d(P<0.05);其中他汀组指标(HMGCoAr-mRNA:0.591±0.024,0.764±0.017,0.894±0.012;蛋白:0.423±0.016,0.519±0.008,0.687±0.001)均>训练组(HMGCoAr-mRNA:0.416±0.043,0.654±0.042,0.765±0.036,蛋白:0.301±0.022、0.425±0.014、0.592±0.003),而后者的相关指标水平也均>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使大鼠脑梗死灶周围HMGCoAr-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并有利于恢复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运动功能 脑梗死
原文传递
觉醒型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来伟 张兆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年第4期389-393,397,共6页
目的探讨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OCSP分型、危险因素及溶栓治疗等。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住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 目的探讨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OCSP分型、危险因素及溶栓治疗等。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住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原因心脏病、既往脑梗死病史或TIA发作史、抽烟、过量饮酒、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H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三高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以及各危险因素与临床OCSP分型的关系。结果觉醒型脑卒中患者24.05%(70/221),男性68.57%(48/70),平均年龄(66.29±15.20)岁,觉醒型脑卒中组与非觉醒型脑卒中组年龄、性别等临床基线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在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组比较OR(95%CI)是2.74(1.28~5.86);H型高血压病OR(95%CI)是1.81(1.04~3.15)。2组牛津郡社区脑卒中临床分型占比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在临床分型的危险因素中在觉醒型脑卒中组完全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高尿酸血症存在明显差异(P<0.05)。房颤、高尿酸血症在觉醒型脑卒中OCSP分型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在完全前循环供血区的梗死比例较高。在溶栓治疗上觉醒型脑卒中患者溶栓比例为2.86%。结论 (1)房颤、H型高血压病可能与觉醒型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2)觉醒型脑卒中与非觉醒型脑卒中OCSP分型发生率不同;(3)房颤、高尿酸血症可能会加重觉醒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且发生在完全前循环供血区梗死;(4)觉醒型脑卒中溶栓治疗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醒型脑卒中 房颤 H型高血压病 危险因素 OCSP分型 溶栓
原文传递
觉醒型脑卒中的相关研究
5
作者 曹来伟 张兆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年第2期221-224,共4页
觉醒型脑卒中是指患者睡觉前是无症状的,醒来后出现神经系统缺失症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确切发病时间不知道,常常被排除在溶栓治疗之外。这使得本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得不到溶栓治疗而预后较差,而且这类人群数量庞大。但觉... 觉醒型脑卒中是指患者睡觉前是无症状的,醒来后出现神经系统缺失症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确切发病时间不知道,常常被排除在溶栓治疗之外。这使得本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得不到溶栓治疗而预后较差,而且这类人群数量庞大。但觉醒型脑卒中的确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时间窗、治疗等都存在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觉醒 急性脑梗死患者 溶栓治疗 神经系统 发病时间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