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民办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探索
1
作者 曹汉刚 《就业与保障》 2020年第16期48-49,共2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就业竞争激烈程度逐渐提升,为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民办大学生而言,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显得十分重要。文章针对民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与作用展开论述,探讨了...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就业竞争激烈程度逐渐提升,为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民办大学生而言,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显得十分重要。文章针对民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与作用展开论述,探讨了当前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就业指导的策略方法。这一研究思路希望能够给广大就业指导教师带来一些参考,助力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进步,为大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提供良好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大学 就业指导 专业技能 创业教育
下载PDF
利簋为成王世作器考证 被引量:6
2
作者 曹汉刚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57,78,共8页
利簋铭文分别记载武王征商与成王赐右史利铜两件史事,由于学界长期以来受"生称王谥"说的影响,混淆了利簋铭文中的"珷"和"王"两者的关系,从而将利簋视作武王世作器。文献资料与青铜器铭文表明,周王从不自... 利簋铭文分别记载武王征商与成王赐右史利铜两件史事,由于学界长期以来受"生称王谥"说的影响,混淆了利簋铭文中的"珷"和"王"两者的关系,从而将利簋视作武王世作器。文献资料与青铜器铭文表明,周王从不自称王,更不会自称王号;而臣下对周王的称呼,对先王则称"谥号",对时王则但称"王",并不存在"生称王号"的情况。在西周金文中,称名的体例相当严谨,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中,名分始终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周王的名号更是如此。所谓"生称王谥"诸器的纪年方式,由于是追述先王事迹,铭文纪年必然要考虑先王相对于时王的时空关系,所以不能出现"唯王某年"的格式,目的正是在于避免与时王相混淆。利簋铭文中的"珷"和"王",系分别指武王和成王。利簋的"辛未"纪日,不会是武王甲子牧野之战后的第七日,而应属成王纪时。利的身份应是右史而非有司。利簋铭文记述成王亲自对利进行赏赐,所以利簋铸造的时间更有可能在成王亲政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簋 生称王谥 成王 武王
原文传递
多友鼎相关问题考证 被引量:2
3
作者 曹汉刚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63,共9页
多友鼎以其长篇铭文和丰富的内容,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笔者经考证认为,金文"广伐"一词为专用贬义词,并非指战争规模,而是专指外族或敌方对周的"侵犯"、"进犯"。作器者多友不是郑桓公友,他只是... 多友鼎以其长篇铭文和丰富的内容,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笔者经考证认为,金文"广伐"一词为专用贬义词,并非指战争规模,而是专指外族或敌方对周的"侵犯"、"进犯"。作器者多友不是郑桓公友,他只是武公的部将,研究者对于金文人名与文献人物的比较研究存在较多乱象,笔者认为金文铸人名不可能用假借字,所以金文人名间的考证也不适用同音假借。多友鼎铭文分别记载战后周王对武公的赏赐以及武公对多友的赏赐,是西周严格等级制度的反映,也体现了西周赏赐制度的一些特征。至于多友鼎铭文所记京师、杨冢等的地望,有研究者根据新出尚父簋认为其地在山西新绛,笔者认为尚父簋的作器者不可能是杨侯长父,故其观点不能成立,且京师也不可能是指宗周镐京。多友鼎铭文所记京师和杨冢的地望,只能在陕西豳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友鼎 广伐金文称名 赏赐制度京师地望
原文传递
神奇的远古贾湖骨笛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汉刚 祝容 《收藏家》 2010年第3期67-70,共4页
贾湖骨笛是由大型禽鸟双翅上的尺骨制作的。据鉴定这种禽鸟为丹顶鹤。尺骨两端的关节已被截去,成为中空的骨管,长度为23.6厘米,骨管的一侧整齐排列7个圆孔。虽经8000多年风雨水土的侵蚀,骨笛通体呈现棕褐色且略有斑驳,但却依然光... 贾湖骨笛是由大型禽鸟双翅上的尺骨制作的。据鉴定这种禽鸟为丹顶鹤。尺骨两端的关节已被截去,成为中空的骨管,长度为23.6厘米,骨管的一侧整齐排列7个圆孔。虽经8000多年风雨水土的侵蚀,骨笛通体呈现棕褐色且略有斑驳,但却依然光亮润泽,风骨犹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湖骨笛 远古 丹顶鹤 种禽
原文传递
文物世界里的先秦社会生活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汉刚 祝容 《收藏家》 2009年第4期3-10,共8页
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的祖先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怎样的传统礼仪与风俗习惯?河南博物院近期推出的华夏文明之源——先秦社会生活展,以历年重大考古发现为依据,结合实物与文献资料,为观众展现上古先民多彩的物... 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的祖先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怎样的传统礼仪与风俗习惯?河南博物院近期推出的华夏文明之源——先秦社会生活展,以历年重大考古发现为依据,结合实物与文献资料,为观众展现上古先民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这里既有王朝更替、列国征战、盟会朝聘、祭祀礼乐的壮观场景,也有婚媾谒享、农工商贸、衣食住行的生动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精神世界 先秦 文物 河南博物院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传统礼仪
原文传递
与时俱进 再续辉煌——《中原文物》创刊40周年座谈会
6
作者 曹汉刚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8-128,共1页
《中原文物》创刊于1977年,前身是《河南文博通讯》,是继《考古》《文物》和《考古学报》之后,国内较早创办的省级文博考古类学术期刊。1981年《河南文博通讯》正式更名为《中原文物》,截止2017年初,刊物已公开发行正刊190多期。2... 《中原文物》创刊于1977年,前身是《河南文博通讯》,是继《考古》《文物》和《考古学报》之后,国内较早创办的省级文博考古类学术期刊。1981年《河南文博通讯》正式更名为《中原文物》,截止2017年初,刊物已公开发行正刊190多期。2017年是《中原文物》创刊40周年,为庆祝《中原文物》创刊40周年及交流文博学术期刊办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中原 创刊 与时俱进 座谈会 《考古》 学术期刊 公开发行
原文传递
国家宝藏 记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特展
7
作者 曹汉刚 《收藏家》 2008年第2期3-10,共8页
2007年12月6日,为庆祝建院80周年,河南博物院隆重推出“国家宝藏”展览。展览汇聚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 2007年12月6日,为庆祝建院80周年,河南博物院隆重推出“国家宝藏”展览。展览汇聚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9家文物收藏单位的国宝文物103件组,其规模之大、文物等级之高、艺术品相之美、蕴涵文化信息之丰富,在河南博物院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国家宝藏展览分为国宝省亲与国宝汇聚两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博物院 宝藏 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故宫博物院 开封博物馆 省博物馆
原文传递
河南出土的商代玉器
8
作者 祝容 曹汉刚 《收藏家》 2008年第6期51-54,共4页
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并以郑州为都城,称为亳都。至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城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地区),至帝辛(纣)止,因此后人把商也称“殷商”。以盘庚迁殷为标志,商王朝可分为前后两期。
关键词 河南安阳 玉器 商代 出土 盘庚迁殷 商王朝 14世纪 公元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