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寡糖对酸乳后酸化抑制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曹维强 王静 +1 位作者 张英春 王学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5-118,共4页
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壳寡糖,研究其对酸乳后酸化抑制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当壳寡糖的浓度为0.25%时,对酸乳的后酸化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空白对照比添加0.25%壳寡糖酸乳的酸度高24.99°Т,其原因是壳寡糖能与细胞体内带有负电... 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壳寡糖,研究其对酸乳后酸化抑制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当壳寡糖的浓度为0.25%时,对酸乳的后酸化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空白对照比添加0.25%壳寡糖酸乳的酸度高24.99°Т,其原因是壳寡糖能与细胞体内带有负电荷的细胞质结合,扰乱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改变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从而抑制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繁殖,有效的抑制了酸乳的后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乳酸菌 酸乳 后酸化 抑制效果 壳寡糖 过氧化氢氧化法 保加利亚乳杆菌 抑制作用 选择透过性 嗜热链球菌
下载PDF
壳寡糖对肠道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曹维强 王静 +4 位作者 佘永新 赵海田 张英春 杨鑫 张华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4-116,共3页
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水溶性壳寡糖,采用QTRAPLC/MS/MSSystem测定壳寡糖的平均分子量,并对4种肠道致病菌进行了抗菌实验,其抑菌率明显超过对照组,壳寡糖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3%,对副伤寒甲沙门氏菌、宋... 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水溶性壳寡糖,采用QTRAPLC/MS/MSSystem测定壳寡糖的平均分子量,并对4种肠道致病菌进行了抗菌实验,其抑菌率明显超过对照组,壳寡糖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3%,对副伤寒甲沙门氏菌、宋内志贺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1%,随着壳寡糖质量浓度增加,抑菌作用逐渐变强。结果证明,壳寡糖对肠道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肠道致病菌 抗菌作用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菠菜中丁烯氟虫腈残留的检测 被引量:15
3
作者 曹维强 赵海田 +1 位作者 佘永新 王静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96-1099,共4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菠菜中丁烯氟虫腈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利用乙腈提取,提取液依次过无水硫酸钠、氯化钠和PSA固相萃取柱后采用GC-MS进行检测,选择定量离子m/z403,选择定性离子m/z421、55、213、371。6次重复...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菠菜中丁烯氟虫腈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利用乙腈提取,提取液依次过无水硫酸钠、氯化钠和PSA固相萃取柱后采用GC-MS进行检测,选择定量离子m/z403,选择定性离子m/z421、55、213、371。6次重复测定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定量下限为0.05mg/kg,检出限为0.01mg/kg,在0.05~100mg/k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为丁烯氟虫腈的检测和判断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烯氟虫腈 菠菜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新型农药丁烯氟虫腈的光降解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曹维强 吕飞 +3 位作者 余优军 吴云普 佘永新 王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6-952,共7页
为了解丁烯氟虫腈在液体中的降解趋势,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水中丁烯氟虫腈含量,研究丁烯氟虫腈在紫外光和太阳光照射下,在不同液体中的降解动态和降解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下,丁烯氟虫腈在水、0.01 mol.L-1... 为了解丁烯氟虫腈在液体中的降解趋势,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水中丁烯氟虫腈含量,研究丁烯氟虫腈在紫外光和太阳光照射下,在不同液体中的降解动态和降解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下,丁烯氟虫腈在水、0.01 mol.L-1氯化钙溶液、甲醇、乙酸乙酯以及正己烷中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27℃下丁烯氟虫腈溶液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69 h、2.67 h、6.30 h、5.63 h和1.52 h,在丙酮中几乎不降解;丁烯氟虫腈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率要快于在阳光照射下的降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光解速率增加,随着pH值的增加或者降低,降解速率有所降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丁烯氟虫腈的3种光产物结构进行了初步鉴定,以期对丁烯氟虫腈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烯氟虫腈 液液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半衰期 光解产物
下载PDF
壳聚糖的构效关系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曹维强 王静 陈鹏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5-168,共4页
从壳聚糖的结构入手,深入地论述了壳聚糖的各种功能性质的机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壳聚糖的抑菌性、成膜性、澄清性、金属吸附性以及作为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和酶的固定化载体等方面的功能性质,并对壳聚糖的安全性、发展趋... 从壳聚糖的结构入手,深入地论述了壳聚糖的各种功能性质的机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壳聚糖的抑菌性、成膜性、澄清性、金属吸附性以及作为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和酶的固定化载体等方面的功能性质,并对壳聚糖的安全性、发展趋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为深入研究壳聚糖、促进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功能性质 机理 安全性
下载PDF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猪肾中三聚氰胺 被引量:2
6
作者 曹维强 黄刚 +2 位作者 吕飞 佘永新 王静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7-100,共4页
建立了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猪肾中三聚氰胺含量的分析方法。利用乙腈、水和HCI混合提取液或三氯乙酸(1+99)溶液涡旋、超声萃取样品中的三聚氰胺,将提取液离心、过MCX阳离子交换柱后采用HPLC.DAD进行检测。在... 建立了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猪肾中三聚氰胺含量的分析方法。利用乙腈、水和HCI混合提取液或三氯乙酸(1+99)溶液涡旋、超声萃取样品中的三聚氰胺,将提取液离心、过MCX阳离子交换柱后采用HPLC.DAD进行检测。在0.5~100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SD〈5%(n=7);检测限(S/N=10)为1mg/kg。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猪肾、饲料、猪尿、猪肉等样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三聚氰胺 猪肾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下载PDF
丁烯氟虫腈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曹维强 吕艺秀 +3 位作者 余裕娟 叶青 佘永新 王静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对丁烯氟虫腈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平衡振荡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丁烯氟虫腈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运用数学模型对其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特性及迁移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丁烯... 对丁烯氟虫腈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平衡振荡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丁烯氟虫腈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运用数学模型对其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特性及迁移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在5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吸附常数1/nads在0.4539~0.4868,解吸常数1/ndes在0.4220~0.4623;其滞后系数(HI)在0.8958~0.9497,解吸行为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此外,吸附常数1/nads与解吸常数1/ndes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正相关,滞后系数HI与有机质含量略呈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丁烯氟虫腈在供试的5种土壤中具有极低的移动性,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会对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烯氟虫腈 吸附—解吸 FREUNDLICH模型 迟滞现象
下载PDF
绿豆综合开发及利用 被引量:32
8
作者 曹维强 王静 《粮食与油脂》 2003年第3期37-39,共3页
本文根据目前绿豆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结合绿豆自身特性优势,着重论述绿豆改性淀粉开发,绿豆蛋白利用及绿豆膳食纤维生产加工等方面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工艺参数等情况,对绿豆综合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绿豆 综合开发 利用 绿豆蛋白 膳食纤维 改性淀粉
下载PDF
壳寡糖和双歧杆菌对腹水型肝癌细胞H22的抑制作用
9
作者 曹维强 赵海田 +2 位作者 杨鑫 佘永新 王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41-244,共4页
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水溶性壳寡糖,采用Q TRAP LC/MS/MS System测定壳寡糖的平均分子量,观察壳寡糖和双歧杆菌对腹水型肝癌细胞H22的抑制作用.使用JEM1200EX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壳寡糖和双歧杆菌对H22细胞作用后H22细胞学的变... 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水溶性壳寡糖,采用Q TRAP LC/MS/MS System测定壳寡糖的平均分子量,观察壳寡糖和双歧杆菌对腹水型肝癌细胞H22的抑制作用.使用JEM1200EX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壳寡糖和双歧杆菌对H22细胞作用后H22细胞学的变化,结果表明,平均分子量为609的壳寡糖及双歧杆菌单独对腹水型肝癌细胞H22抗(抑)制作用均显著;壳寡糖(浓度为1.5%)与双歧杆菌(109CFU/mL)具有协同增效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双歧杆菌 腹水型肝癌细胞H22 抗(抑)制作用
下载PDF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对牛奶中24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 被引量:28
10
作者 佘永新 刘佳佳 +3 位作者 王静 刘永 王荣艳 曹维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13-1317,共5页
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UPLC-MS/MS)联用技术,建立了一种能在10 min内快速分离和测定牛奶中24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方法。样品经匀浆、超声、乙腈重复提取、氮吹浓缩,流动相溶解,饱和正己烷脱脂。采用ACQUITY UPLCTMB... 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UPLC-MS/MS)联用技术,建立了一种能在10 min内快速分离和测定牛奶中24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方法。样品经匀浆、超声、乙腈重复提取、氮吹浓缩,流动相溶解,饱和正己烷脱脂。采用ACQUITY UPLCTMBEHC18柱(100 mm×2.1 mm i.d.,1.7μm),以乙腈-0.2%乙酸水溶液(体积比1∶9)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目标分析物使用超高压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进行测定;以保留时间和离子对进行定性和定量,在ESI(+)和MRM监测模式下进行样品分析。该方法检出限(LOD)为0.04~1.35μg/kg;在1~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61%~117%,相对标准偏差为2.92%~18.98%。该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回收率和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以满足各国对牛奶中24种磺胺类药物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 磺胺类药物 残留 检测 牛奶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6种植物油进行判别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同珍 余林 +3 位作者 邱思聪 陈孝建 蔡淑琴 曹维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测定了6种不同种类植物油(茶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旨在探讨利用植物油脂肪酸的指标对不同种类的植物油进行分类和判别的可能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6种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的... 测定了6种不同种类植物油(茶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旨在探讨利用植物油脂肪酸的指标对不同种类的植物油进行分类和判别的可能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6种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对6种不同植物油脂肪酸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C16∶0,C18∶0,C18∶1 cis-9,C18∶2 cis-9,12和C18∶3 cis-9,12,15。这5种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在茶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中分别为98.455%,97.586%,89.019%,97.378%,98.294%和98.021%。6种植物油的不饱和度(U/S)均大于2.000,其中最小为花生油2.055,最大为茶籽油3.976。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得到前3个主成分,因为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80.060%,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5.853%,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3.847%,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0.360%。建立了3个典则判别函数,典则判别函数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0,且对于茶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初始分类正确率为100.0%,交叉验证正确率为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三聚氰胺的毒性及其危害 被引量:16
12
作者 佘永新 柳江英 +3 位作者 吕晓玲 王荣艳 王静 曹维强 《食品与药品》 CAS 2009年第2期71-74,共4页
三聚氰胺(melamine,MM)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简称三胺,学名三氨三嗪。IUPAC命名为“1,3,5-三氨基-2,4,6-三嗪”。三聚氰胺主要用于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广泛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 三聚氰胺(melamine,MM)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简称三胺,学名三氨三嗪。IUPAC命名为“1,3,5-三氨基-2,4,6-三嗪”。三聚氰胺主要用于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广泛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由于具有毒性,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 毒性 危害 有机化工原料 IUPAC 食品添加物 甲醛树脂 食品加工
下载PDF
臭豆腐的不安全因素及其监控 被引量:20
13
作者 吴彩梅 王静 曹维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7-99,103,共4页
论述了非发酵和发酵的臭豆腐的不安全因素及影响因素,如原料、煮浆、菌种、腌制、配卤、发酵生产容器、包装袋、加工环境及产品中的不良微生物、转基因技术等。根据上述因素加强臭豆腐生产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其具有较... 论述了非发酵和发酵的臭豆腐的不安全因素及影响因素,如原料、煮浆、菌种、腌制、配卤、发酵生产容器、包装袋、加工环境及产品中的不良微生物、转基因技术等。根据上述因素加强臭豆腐生产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豆腐 发酵 安全性 对策 不安全因素 监控 发酵生产 质量管理体系 转基因技术 加工环境
下载PDF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辛基酚、壬基酚及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残留同步检测方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锚 王淼 +7 位作者 佘永新 李腾飞 王静 王珊珊 金芬 金茂俊 邵华 曹维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60-1464,共5页
建立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辛基酚、壬基酚及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降解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选择易受环境污染的玉米、白菜等农产品及目标物可能迁移到环境中的食品包装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液液萃取、浓缩,乙腈甲苯(3:... 建立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辛基酚、壬基酚及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降解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选择易受环境污染的玉米、白菜等农产品及目标物可能迁移到环境中的食品包装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液液萃取、浓缩,乙腈甲苯(3:1)溶液溶解,经ENVITMCarblI/PSA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甲醇一二氯甲烷(4:3)溶液为洗脱液。采用Agilent ZORBAX RX-C18柱,以甲醇:10mmol·L^-1乙酸铵(9:1)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后,在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正负离子同时扫描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辛基酚、壬基酚、壬基酚一氧乙烯醚和壬基酚二氧乙烯醚的检出限分别为O.03、0.6、1.6、0.03μg·kg^-1,在不同基质中添加浓度为0.5-5μg·kg^-1的四种物质平均回收率在62%~113%之间。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时,在蔬菜和粮食作物及其包装材料中分别检测到不同含量的上述物质,表明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农产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中该类物质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基酚 壬基酚 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类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8
15
作者 苏晓雨 王静 +1 位作者 杨鑫 曹维强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U09期217-219,共3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研究,最佳蒸馏时间5·5h,挥发油提取率1·2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研究,最佳蒸馏时间5·5h,挥发油提取率1·2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α-蒎烯(44·258%)、D-柠檬烯(23·426%)、β-蒎烯(8·674%)、石竹烯(3·462%)、β-月桂烯(3·018%)等。研究结果表明红松松塔挥发油中富含α-蒎烯、D-柠檬烯、石竹烯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因此,红松松塔是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天然药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松塔挥发油 气相包谱-质谱
下载PDF
DNS法测定玉米秸秆中总糖 被引量:129
16
作者 孙伟伟 曹维强 王静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0-123,共4页
对DNS法测定玉米秸秆中总糖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确定最佳条件:检测波长530nm,显色剂用量1.5mL,沸水浴中保持5min。当水解总糖所用盐酸浓度为6mol/L时,所测总糖主要包括淀粉多糖及寡糖等所水解的还原糖,不包括纤维素等水解的还... 对DNS法测定玉米秸秆中总糖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确定最佳条件:检测波长530nm,显色剂用量1.5mL,沸水浴中保持5min。当水解总糖所用盐酸浓度为6mol/L时,所测总糖主要包括淀粉多糖及寡糖等所水解的还原糖,不包括纤维素等水解的还原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DNS法 总糖
下载PDF
煎炸时间对植物油脂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同珍 余林 +2 位作者 邱思聪 王淑琼 曹维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577-585,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煎炸时间对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3种植物油脂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煎炸温度为350℃,煎炸时间分别为0.5、1、3、5、7、25 h,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目的探讨不同煎炸时间对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3种植物油脂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煎炸温度为350℃,煎炸时间分别为0.5、1、3、5、7、25 h,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油脂中总脂肪酸含量呈现递减趋势。其中,油脂中饱和脂肪酸(SFA)的总含量均呈递增趋势,而不饱和脂肪酸(UFA)的总含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煎炸25 h后的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分别由19.03%、14.68%、17.54%增至33.01%、23.24%、27.41%,变化率分别为58.45%、34.43%、56.34%,从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花生油相对更稳定。而其不饱和脂肪酸(UFA)分别由80.84%、85.21%、82.39%减少到59.67%、68.97%、69.41%,变化率分别为19.06%、26.18%、15.75%,从不饱和脂肪酸来看,芝麻油更具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脂肪酸含量 煎炸时间 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下载PDF
三嗪类农药类特异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杜欣蔚 佘永新 +9 位作者 李腾飞 张艳欣 刘广洋 王静 王珊珊 金芬 金茂俊 邵华 郑鹭飞 曹维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5-761,共7页
以莠去津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对5种三嗪类农药及其3种主要代谢物选择性好、吸附能力强的类特异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建立了玉米、小麦及棉花样品中该8种农药的分... 以莠去津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对5种三嗪类农药及其3种主要代谢物选择性好、吸附能力强的类特异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建立了玉米、小麦及棉花样品中该8种农药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MISPE/HPLCMS/MS)检测方法。筛选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配比,表征了印迹聚合物的形态,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及以其为填料的固相萃取柱对三嗪类农药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类特异性,其固相萃取小柱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净化能力。在玉米、小麦及棉花等实际样品中8种三嗪类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61.1%~107.6%,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1%,检出限(S/N=3)为0.4~8.1μg/kg。此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的常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嗪类农药 类特异性 分子印迹聚合物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残留量
下载PDF
类特异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识别机理及其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佘永新 王淼 +5 位作者 史晓梅 刘佳佳 吕晓玲 肖航 曹维强 王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52-3055,共4页
以氯磺隆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为功能单体,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乙腈为致孔剂,在60℃温度下,采用热引发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种能同时吸附氯磺隆、噻吩磺隆、单嘧磺隆的类特异性分子印迹微球,并运用紫外光... 以氯磺隆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为功能单体,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乙腈为致孔剂,在60℃温度下,采用热引发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种能同时吸附氯磺隆、噻吩磺隆、单嘧磺隆的类特异性分子印迹微球,并运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法等手段对其识别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微球对氯磺隆及其分子结构类似物噻吩磺隆、单嘧磺隆具有类特异性吸附能力,同时揭示了分子印迹微球是通过氢键作用特异性地识别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特异性 分子印迹聚合物 微球 光谱学
下载PDF
食品安全隐患——苯并(a)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丹 曹维强 王静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2-135,共4页
从当前倍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发,根据食品中的强致癌物质——苯并(a)芘(benzopyrene)的结构综合论述了其性质、来源、潜在的危害、检测方法,以及在研究苯并(a)芘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今后更好的研究苯并(a)芘,控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 从当前倍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发,根据食品中的强致癌物质——苯并(a)芘(benzopyrene)的结构综合论述了其性质、来源、潜在的危害、检测方法,以及在研究苯并(a)芘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今后更好的研究苯并(a)芘,控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食品工业 致癌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