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辽宁省野稷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药性机制。[方法]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不同种群对烟嘧磺隆的抗药性水平及细胞色素P450s活性差异,并通过对野稷ALS序列片段进行扩增测序,研究ALS序列差异。[结果]采自辽宁省阜新市的种群R-3...[目的]明确辽宁省野稷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药性机制。[方法]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不同种群对烟嘧磺隆的抗药性水平及细胞色素P450s活性差异,并通过对野稷ALS序列片段进行扩增测序,研究ALS序列差异。[结果]采自辽宁省阜新市的种群R-3呈高等水平抗药性,GR50值为80.58 g a.i./hm^(2),抗性指数达22.2,种群R-1和R-2分别呈低和中水平的抗药性;供试种群中均未检测到突变;在施用马拉硫磷后,高、中、低抗性种群GR50值分别下降了89%、74%和75%。[结论]抗性种群对烟嘧磺隆抗药性并非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靶标抗性机制,可能由细胞色素P450s活性增强介导的非靶标抗药性。展开更多
[目的]明确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5个省市马唐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机制。[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不同种群对烟嘧磺隆抗药性水平,并通过ALS基因片段扩增研究抗敏种群ALS基因序列差异;同时,通过外源施用P450抑制剂马拉...[目的]明确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5个省市马唐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机制。[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不同种群对烟嘧磺隆抗药性水平,并通过ALS基因片段扩增研究抗敏种群ALS基因序列差异;同时,通过外源施用P450抑制剂马拉硫磷探究P450活性对抗性的影响。[结果]LN-11为敏感种群,其对烟嘧磺隆的GR50值为17.19 g a.i./hm^(2),其余34个种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产生,其抗性倍数在4.57~72.88之间;所有供试种群中均未检测到ALS基因突变;LN-1、LN-21、HLJ-1、HB-1、HN-1在叠加施用马拉硫磷后,对烟嘧磺隆的GR_(50)值有明显下降。[结论]抗性种群对烟嘧磺隆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非由ALS基因突变导致,可能是由细胞色素P450s活性增强参与导致的。展开更多
[目的]测定辽宁省不同地区的反枝苋种群对硝磺草酮的敏感性水平及交互抗药性,并对其非靶标抗性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采用单剂量甄别法以及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反枝苋种群对硝磺草酮的敏感性水平,选择环磺酮和苯唑草酮验证其交互抗药...[目的]测定辽宁省不同地区的反枝苋种群对硝磺草酮的敏感性水平及交互抗药性,并对其非靶标抗性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采用单剂量甄别法以及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反枝苋种群对硝磺草酮的敏感性水平,选择环磺酮和苯唑草酮验证其交互抗药性。同时,选择马拉硫磷作为P450s抑制剂,探究抗、敏种群之间P450s活性差异。[结果]30个种群中共有敏感种群4个,低抗种群7个,中抗种群9个,高抗种群10个,抗性指数在2~38.17之间。抗性种群LN6、LN20、LN24对环磺酮和苯唑草酮均有抗药性产生,马拉硫磷对抗性种群LN9、LN20、LN25均有增效作用,其中LN25增效作用最为明显,GR50值由225.91 g a.i./hm^(2)降为141.32 g a.i./hm^(2);LN9的GR50值由186.94 g a.i./hm^(2)降为126.82 g a.i./hm^(2);LN20的GR50值由94.52 g a.i./hm^(2)降为63.52 g a.i./hm^(2)。[结论]辽宁省内反枝苋对硝磺草酮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并对环磺酮和苯唑草酮产生交互抗性。P450s活性上升是介导反枝苋对硝磺草酮产生抗药的主要原因。展开更多
[目的]明确辽宁省不同地区玉米田稗草、马唐、野黍和野稷对草铵膦的敏感性,为转基因抗草铵膦玉米的商业化种植的杂草防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检测4种禾本科杂草对草铵膦的敏感性。[结果]稗草、马唐、野黍和野稷对草铵膦...[目的]明确辽宁省不同地区玉米田稗草、马唐、野黍和野稷对草铵膦的敏感性,为转基因抗草铵膦玉米的商业化种植的杂草防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检测4种禾本科杂草对草铵膦的敏感性。[结果]稗草、马唐、野黍和野稷对草铵膦的GR_(50)值范围分别为9.89~96.06、33.45~126.58、9.11~65.86、7.70~85.31 g a.i./hm^(2);平均GR_(50)值分别为31.79、65.11、33.28、36.91 g a.i./hm^(2)。[结论]辽宁省地区玉米田中稗草、马唐、野黍和野稷种群对草铵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明确辽宁省野稷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药性机制。[方法]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不同种群对烟嘧磺隆的抗药性水平及细胞色素P450s活性差异,并通过对野稷ALS序列片段进行扩增测序,研究ALS序列差异。[结果]采自辽宁省阜新市的种群R-3呈高等水平抗药性,GR50值为80.58 g a.i./hm^(2),抗性指数达22.2,种群R-1和R-2分别呈低和中水平的抗药性;供试种群中均未检测到突变;在施用马拉硫磷后,高、中、低抗性种群GR50值分别下降了89%、74%和75%。[结论]抗性种群对烟嘧磺隆抗药性并非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靶标抗性机制,可能由细胞色素P450s活性增强介导的非靶标抗药性。
文摘[目的]明确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5个省市马唐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机制。[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不同种群对烟嘧磺隆抗药性水平,并通过ALS基因片段扩增研究抗敏种群ALS基因序列差异;同时,通过外源施用P450抑制剂马拉硫磷探究P450活性对抗性的影响。[结果]LN-11为敏感种群,其对烟嘧磺隆的GR50值为17.19 g a.i./hm^(2),其余34个种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产生,其抗性倍数在4.57~72.88之间;所有供试种群中均未检测到ALS基因突变;LN-1、LN-21、HLJ-1、HB-1、HN-1在叠加施用马拉硫磷后,对烟嘧磺隆的GR_(50)值有明显下降。[结论]抗性种群对烟嘧磺隆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非由ALS基因突变导致,可能是由细胞色素P450s活性增强参与导致的。
文摘[目的]测定辽宁省不同地区的反枝苋种群对硝磺草酮的敏感性水平及交互抗药性,并对其非靶标抗性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采用单剂量甄别法以及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反枝苋种群对硝磺草酮的敏感性水平,选择环磺酮和苯唑草酮验证其交互抗药性。同时,选择马拉硫磷作为P450s抑制剂,探究抗、敏种群之间P450s活性差异。[结果]30个种群中共有敏感种群4个,低抗种群7个,中抗种群9个,高抗种群10个,抗性指数在2~38.17之间。抗性种群LN6、LN20、LN24对环磺酮和苯唑草酮均有抗药性产生,马拉硫磷对抗性种群LN9、LN20、LN25均有增效作用,其中LN25增效作用最为明显,GR50值由225.91 g a.i./hm^(2)降为141.32 g a.i./hm^(2);LN9的GR50值由186.94 g a.i./hm^(2)降为126.82 g a.i./hm^(2);LN20的GR50值由94.52 g a.i./hm^(2)降为63.52 g a.i./hm^(2)。[结论]辽宁省内反枝苋对硝磺草酮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并对环磺酮和苯唑草酮产生交互抗性。P450s活性上升是介导反枝苋对硝磺草酮产生抗药的主要原因。
文摘[目的]明确辽宁省不同地区玉米田稗草、马唐、野黍和野稷对草铵膦的敏感性,为转基因抗草铵膦玉米的商业化种植的杂草防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检测4种禾本科杂草对草铵膦的敏感性。[结果]稗草、马唐、野黍和野稷对草铵膦的GR_(50)值范围分别为9.89~96.06、33.45~126.58、9.11~65.86、7.70~85.31 g a.i./hm^(2);平均GR_(50)值分别为31.79、65.11、33.28、36.91 g a.i./hm^(2)。[结论]辽宁省地区玉米田中稗草、马唐、野黍和野稷种群对草铵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