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阿里地区曲龙遗址出土珠饰的科学研究
1
作者 曹诗媛 温睿 +1 位作者 席琳 王栋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曲龙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的白色滑石珠以及公元1~4世纪的赤红色不透明玻璃珠。通过分析这两种珠饰的工艺、原料,本文认为玻璃珠与巴拉遗址等南亚北部的玻璃珠相似,滑石珠显示出与西喜马拉雅高山地区滑石... 曲龙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的白色滑石珠以及公元1~4世纪的赤红色不透明玻璃珠。通过分析这两种珠饰的工艺、原料,本文认为玻璃珠与巴拉遗址等南亚北部的玻璃珠相似,滑石珠显示出与西喜马拉雅高山地区滑石珠的密切联系。这些发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曲龙遗址先民可能与南亚次大陆北部存在物质交换,通过象泉河等河谷地带将低海拔或临近高山地区的装饰品带入当地的生活中。结合西藏西部、新疆南缘、河西走廊同时期的玻璃珠,研究发现公元前1千纪下半叶后,南亚类型的玻璃珠开始频繁出现于阿里地区以及新疆南缘,南亚珠饰的传播半径扩大,西藏西部地区参与进印度河流域与新疆甚至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交流互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西部 玻璃珠 滑石珠 来源研究
下载PDF
新疆宋元时期也木勒遗址出土玻璃的工艺与成分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温睿 曹诗媛 +1 位作者 刘瑞俊 朱瑛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4,共8页
也木勒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考古发掘确定其为宋元时期的大型遗址。为探讨该遗址出土玻璃的成型工艺和来源,本研究以该遗址中的9个玻璃碎片作为对象,通过观察成型工艺,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 也木勒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考古发掘确定其为宋元时期的大型遗址。为探讨该遗址出土玻璃的成型工艺和来源,本研究以该遗址中的9个玻璃碎片作为对象,通过观察成型工艺,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LA-ICP-AES)技术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这批素面透明的玻璃片为无模吹制而成的日常实用器皿,成分上属于钠钙玻璃体系,Na2O含量低,K2O含量较高,并含有P2O5,助熔剂可能是含有草木灰的混合碱,成分特征与同时期葱岭以西中亚地区、新疆地区生产的玻璃器相似。结合新疆同时期玻璃器发现,多是装饰简洁,出土地点等级一般的普通实用性器皿,说明玻璃器已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出新疆地方民族政权较中原地区先融合了中西亚将玻璃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文化,形成了与中原玻璃器功用的差异之处。研究结果为丰富国内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地区玻璃器的使用面貌,探讨宋元时期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新疆 中亚地区 玻璃
下载PDF
试论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皿的功用与来源
3
作者 温睿 曹诗媛 《新疆社会科学(哈文)》 2022年第2期69-83,共15页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西方玻璃制品及其生产技术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学界对早期玻璃产品和技术的传播研究较深入,而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情况不甚明朗。本文总结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出土情况、工艺与成分特征,讨论其来源和交...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西方玻璃制品及其生产技术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学界对早期玻璃产品和技术的传播研究较深入,而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情况不甚明朗。本文总结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出土情况、工艺与成分特征,讨论其来源和交流特点。这--时期新疆玻璃器均属于日常实用器皿,产地包括中亚与新疆当地,同时出现了玻璃加工的现象,器型:兼具西方玻璃风格与本地创新特点。这种交流情况一方面缘于中亚玻璃生产的繁盛,使得新疆地区融合了前者的生产技术与使用习惯:另一方面玻璃器脆弱,建立区域内稳定的消费与贸易网络是更加理性的选择,所以大规模长途运输玻璃器的现象基本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新疆 中亚地区 玻璃器
下载PDF
试论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皿的功用与来源 被引量:1
4
作者 温睿 曹诗媛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71,M0004,M0005,共12页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西方玻璃制品及其生产技术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学界对早期玻璃产品和技术的传播研究较深入,而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情况不甚明朗。本文总结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出土情况、工艺与成分特征,讨论其来源和交...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西方玻璃制品及其生产技术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学界对早期玻璃产品和技术的传播研究较深入,而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情况不甚明朗。本文总结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出土情况、工艺与成分特征,讨论其来源和交流特点。这一时期新疆玻璃器均属于日常实用器皿,产地包括中亚与新疆当地,同时出现了玻璃加工的现象,器型兼具西方玻璃风格与本地创新特点。这种交流情况一方面缘于中亚玻璃生产的繁盛,使得新疆地区融合了前者的生产技术与使用习惯;另一方面玻璃器脆弱,建立区域内稳定的消费与贸易网络是更加理性的选择,所以大规模长途运输玻璃器的现象基本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新疆 中亚地区 玻璃器
原文传递
初探宋元时期舍利瘗埋兴衰对国产玻璃器皿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曹诗媛 冯百龄 温睿 《洛阳考古》 2019年第1期54-61,共8页
古代中国吸收了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后创造出与其迥异的铅钡玻璃体系、高钾玻璃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仿玉的独特审美。至北宋时,出土的国产玻璃器皿大多属于佛教地宫中的供养品与舍利瓶,透明度较高,数量多,种类丰富,呈现出不同的使... 古代中国吸收了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后创造出与其迥异的铅钡玻璃体系、高钾玻璃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仿玉的独特审美。至北宋时,出土的国产玻璃器皿大多属于佛教地宫中的供养品与舍利瓶,透明度较高,数量多,种类丰富,呈现出不同的使用面貌。南宋时玻璃器皿的数量开始锐减,至元代国产玻璃多是小型珠饰、发簪和极少数托盏。这一现象可能与宋元时期佛教瘗埋的兴衰有关,玻璃作为舍利容器以及'七宝'供品之一,北宋舍利瘗埋活动兴盛能够促进玻璃器皿的生产,吹制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南宋舍利地宫的数量减少,可能是瘗埋活动的衰落导致国产玻璃器皿不再拥有佛教用具的功能与用途,吹制的薄胎玻璃器生产受到限制,技法难以继续发展,玻璃的使用面貌缩小,直到元代多剩下珠饰发簪得以继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佛教 舍利瘗埋 国产玻璃器皿
原文传递
中国战汉铅钡玻璃器刍议 被引量:1
6
作者 冯百龄 曹诗媛 《洛阳考古》 2021年第1期47-54,共8页
铅钡玻璃是中国特有的玻璃体系,其诞生自战国早期,下迄东汉,存续600余年,并由中原地区逐步扩散至周边国家地区。铅钡玻璃从战国早期单纯模仿蜻蜓眼玻璃珠到战国中期以后,以仿玉类器物为代表逐渐占据主流,并随着西汉葬玉习俗的盛行走向... 铅钡玻璃是中国特有的玻璃体系,其诞生自战国早期,下迄东汉,存续600余年,并由中原地区逐步扩散至周边国家地区。铅钡玻璃从战国早期单纯模仿蜻蜓眼玻璃珠到战国中期以后,以仿玉类器物为代表逐渐占据主流,并随着西汉葬玉习俗的盛行走向其巅峰,而又在东汉葬玉制度衰落以后逐渐没落。其功用经历了从单纯佩饰到丧葬礼器明器,再到世俗化佩饰的转变,其发展总体历程与战汉时期的用玉制度保持紧密关联。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的扩张和区域人群交流的密切,铅钡玻璃器出现在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各地区的铅钡玻璃与本地审美文化相结合,使铅钡玻璃的使用呈现出异化的趋势。以铅钡玻璃器成品或原料作为贸易交流的方式,也反映出中国与周邻地区的密切联系,从而在彼此之间构建了一条文化与物质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钡玻璃 战国秦汉 葬俗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