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外农地发展权及其涨价归属
1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梦醒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118,共11页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之一是城乡土地分割,同地不同权,具体表现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不能像国有土地所有权人那样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设置建设用地使用权,也就是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不具有国有土地所有权人国际上通行的土地发展...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之一是城乡土地分割,同地不同权,具体表现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不能像国有土地所有权人那样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设置建设用地使用权,也就是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不具有国有土地所有权人国际上通行的土地发展权。多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将土地发展权从农村土地的产权束中剥离出来,并通过征地制度占有了这部分土地开发利用的权益,这使得农村集体和个人被排除在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之外。本文在考察国外土地发展权产生、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土地发展权与增值分配现状,并结合有关土地涨价归属的讨论,提出城乡土地同权化改革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发展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城乡土地同权化改革
下载PDF
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再思考——基于广义价值论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吴清扬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49,共16页
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机制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则是基于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的理论。除了正相关命题外,马克思还同时提出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反比和不相关命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学术... 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机制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则是基于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的理论。除了正相关命题外,马克思还同时提出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反比和不相关命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学术界就这三个命题展开的争论,而根据广义价值论基本原理把正相关命题扩展到整个部门,提出了个体超额价值和部门超额价值两个概念,在与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加以比较的基础上,运用具体数据对两种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广义价值论 劳动生产力 价值决定
下载PDF
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梦醒 《政治经济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8,共16页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推进共同富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必须与...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推进共同富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必须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协调,必须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在此前提下,本文进一步阐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解释共同富裕原则与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一致性,并基于比较生产力概念提出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性的标准,具体分析三次分配原则与共同富裕分步实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分配制度 效率与平等 合理收入差距 比较生产力
原文传递
论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基于广义价值论的视角 被引量:5
4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乐易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24,共20页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以期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首先借助广义价值论框架,依次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使用...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以期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首先借助广义价值论框架,依次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使用对劳动生产力、综合生产力和比较生产力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依据比较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论证了作为非劳动生产要素之一的数据要素可以提高部门单位平均劳动耗费创造的价值量,从而揭示了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途径。其次,在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后,本文构建了引入数据要素的功能性分配模型,分解出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以及相应地参与价值分配的份额,强调数据要素的报酬应与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相一致。最后,本文具体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产权界定与分配机制。数据要素的价值是通过数据价值链不同环节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实现的,接入各环节的每一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对数据要素的使用权,收益权按照其接入环节时控制数据使之收益增值的部分得到分配,并强调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必须借助于一个完备有效的要素市场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综合生产力 比较生产力 价值创造 功能性分配
原文传递
进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效应及路径选择:理论模型与经验检验
5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乐易 《国际贸易问题》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7,共17页
本文基于比较利益率均等原则,构建了一个兼顾效率与平等的国际贸易模型,用以研究进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效应与选择,并利用1996—2019年的中国分省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法测算了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近24年来,中国选... 本文基于比较利益率均等原则,构建了一个兼顾效率与平等的国际贸易模型,用以研究进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效应与选择,并利用1996—2019年的中国分省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法测算了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近24年来,中国选择的是偏向出口导向的技术进步路径,这与进口替代产业的相对研发创新效率偏低等因素显著相关。本文认为,近年来中国在给定的发展阶段与客观环境条件下选择了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其背后的发展理论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交替)的比较优势原理。当今的中国面临与历史经验不同的全新挑战,需要将发展重心适时地向进口替代做出调整,而不应继续依靠与加强出口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偏向型技术进步 比较利益率均等 随机前沿法
原文传递
对比较优势原理的双重误解——评新结构经济学与新李斯特经济学之争
6
作者 刘乐易 曹越洋 蔡继明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3年第3期52-82,共31页
新结构经济学将比较优势原理固化为静态理论,误以为进口替代与赶超战略违反了比较优势原理;而新李斯特经济学则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误解,进一步断言比较优势原理不适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从而产生了对比较优势原理的双重... 新结构经济学将比较优势原理固化为静态理论,误以为进口替代与赶超战略违反了比较优势原理;而新李斯特经济学则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误解,进一步断言比较优势原理不适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从而产生了对比较优势原理的双重误解。回溯经济思想史,比较优势原理是分工交换的基础机制,不仅在静态上可以解释自由贸易的产生,在动态上也适用于贸易保护理论的观点。当我们科学全面地理解了比较优势原理,就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追求静态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政策与追求动态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政策都有各自的收益与损失,需要我们在不同阶段相机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优势原理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 静态与动态 新结构经济学 新李斯特经济学
原文传递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调整 被引量:9
7
作者 曹越洋 《新教育(海南)》 2022年第11期7-9,共3页
基于“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减负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师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对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探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推进小... 基于“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减负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师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对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探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可行策略,以深入探索减负增效的方法和途径,推进数学学科减负高效的内涵发展,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让教育回归本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双减政策 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新课标背景下慕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曹越洋 王子越 《新教育(海南)》 2022年第32期70-72,共3页
本文旨在探究新课标背景下慕课能否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通过分析慕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发现,慕课与基础教育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可以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小学资源差距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标 慕课 小学数学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学习的从自然语言到古语映射翻译引擎的研究
9
作者 曹越洋 张凤娜 《汉字文化》 2022年第S02期274-276,共3页
在对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的应用研究方面,笔者对我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交互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设计映射翻译引擎将现代日常用语通过更具意蕴的方式表达,从而弘扬传统文化,引领文化自信风向。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古汉语 翻译
原文传递
论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在价值理论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乐易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72,共12页
经济思想史上普遍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是二元或多元的,一方面,他提出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单要素价值论;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购买的劳动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形成了多要素价值论。由此,到底是耗费的劳动还是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便... 经济思想史上普遍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是二元或多元的,一方面,他提出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单要素价值论;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购买的劳动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形成了多要素价值论。由此,到底是耗费的劳动还是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便成为经济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基于在全面准确理解斯密的耗费劳动说与购买劳动说的基础上,并对经济思想史上有关经济学家的观点和误解进行评析,力求在广义价值论框架下,对斯密的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在价值决定和价值度量中的不同作用做进一步讨论。研究发现:(1)从个量微观的角度看,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之比等于部门综合生产力之比;(2)从总量宏观的角度看,总价值=耗费的劳动总量=购买的劳动总量;(3)总价值等于总劳动这一命题也仅仅是就价值尺度而言的,并不能以此证明价值是单纯由劳动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费的劳动 购买的劳动 价值决定 价值尺度 广义价值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